功勛人物于敏事跡介紹
“于敏”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因為他曾經“隱姓埋名”30年之久。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功勛人物于敏事跡介紹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功勛人物于敏事跡介紹【篇1】
中國的近代史,可以說是一部屈辱史。因為落后腐朽,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攫取了眾多的權益。好在,在民族危亡之際,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挺身而出,他們前仆后繼,不懼犧牲,才將侵略者打敗。
而新中國的建立,也更是這些先賢們的奮斗的輝煌成果。但是,雖然山河已無恙,可大國之間的競爭和博弈依然存在,新中國面臨的威脅也并沒有因此而消除。尤其是在中蘇關系惡化之后,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空前緊迫。
一方面是蘇聯、美國在經濟等方面的孤立、打壓,另一方面則是要面對他們的核訛詐,如何保證國家安全也就顯得極為迫切。
于敏,中國氫彈之父,從零開始引領我國成功研制出氫彈,使中國成為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也是氫彈研究用時最短的國家。
而在這成功的背后,于敏忍受的是超乎常人的壓力,以及隱姓埋名28年的落寞。
中國積弱,立志報國
于敏出生于1926年,彼時的中國軍閥林立,民不聊生。一方面,西方列強仍在不斷的攫取的利益,另一方面,軍閥們互相攻訐,魚肉百姓。
生于普通家庭的他,好在還能讀得起書,就這樣他完成了小學學業。當于敏十二三歲的時候,中國的自行車并不普遍。看到同學騎著自行車在街上飛馳,于敏終于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將自行車借了過來。
騎上自行車的于敏十分開心,在街上一邊騎車一邊觀察周圍人的狀態。就在車子行進到一個人群密集的街道時,前方突然出現了一個小汽車,車上坐著一位日本人。
于敏無處可躲,只能停下車子。原本以為日本人不敢撞過來,結果車子一直毫不減速地向他行駛過來。
“完了,可能今天就要丟掉性命了。”這是當時于敏心里唯一的想法。
好在汽車在于敏跟前停了下來,于敏這才保住一條性命。可事情并沒有到這里就結束,日本人下來之后怒罵于敏一通,隨即揚長而去。
原本是過錯方,卻因為祖國實力強大而在他國蠻橫無理,這在于敏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此事過后,于敏心中只有一個想法:讓祖國變得更強大。
高考后,于敏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在工學院學習兩年后,機緣巧合之下轉到物理系學習。
有人說于敏因為工學院不能實現報國理想才改專業,也有人說是于敏物理方面的天賦引起物理系老師的注意,這才轉入物理系學習。
不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改變專業,于敏憑借自己的智慧折服了他的老師。
“于敏是我見過物理最好的一個學生。”這是教過于敏的老師對他最多的評價。
順利從本科畢業后,于敏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而且是在母校讀研,并沒有像大多數學者那樣出國深造。
當于敏從研究生畢業后,他的能力有了一個合適的施展舞臺。
原子核理論奠基人,因祖國需要研究氫彈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毛澤東等領導人決意研制“兩彈一星”。
很快“中國要研發原子彈!”這個消息一出來立刻傳遍了世界,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中國收到了許多國家的“問候”,不過收到的可不是祝福,更多的是勸阻和嘲笑。
包括中國人在內,許多人并不認為中國能成功制造出原子彈。原因很簡單:沒錢、沒人、沒技術。其實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更遑論這還是一個剛剛走出戰爭泥淖的國度,一個連基本的工業門類都極為薄弱的國家。
而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更猶如冷水一般,難道尚在襁褓中的中國原子彈事業要中斷?顯然不可能,無奈之下錢三強等人只能組織國內的專家學者,嘗試共同攻克這一難題。
彼時剛剛從北大讀研畢業的于敏,也正是這個時候加入了這支隊伍。
于敏與其他的研究人員有一個最大的不同:沒有留學經歷。用現在的話來說,于敏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科學家。可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研究出原子核的理論基礎。
毫無疑問,于敏的這項研究對原子彈的制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后來的原子彈就是以此為基礎制作的。雖然這項研究成果不是于敏單獨完成的,卻也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若是按照正常的發展過程來看,于敏應該會在原子彈上有更深入的發展。可命運就是那么神奇,錢三強突然的一次談話改變了于敏的命運。
“于敏,你除了原子彈還有沒有其他什么興趣?”
“什么?”
“你除了原子彈以外,想不想研究一些其他的武器?”
原子彈雖然制作困難,但好歹曾經接觸過蘇聯的技術,有一個大致的方向。可氫彈在中國完全是一個空白領域,連材料和原理都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東西。
當知道錢三強想讓自己研究氫彈后,于敏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原因很簡單,別的國家有中國沒有就會挨欺負。
當于敏真正踏入這一領域后才發現,事情比想象中要難上許多。
困難的氫彈制造
別看于敏在原子彈方面已經有了不小的成就,可并不代表著氫彈就能借上力。原子彈反應過程是核裂變,可氫彈卻是核聚變,這兩者之間有著本質區別。
至于氫彈具體什么樣,誰都不知道,只能憑借著基礎知識加上想象力來推演。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每個有想法的人都上臺解釋一遍,然后大家從中進行可行性的推敲。光是確定氫彈的主要材料就消耗了大量時間。
美國等大國對氫彈材料嚴防死守,中國也只能自己尋找最適合的材料。當年美國采用的是粒子加速器進行碰撞,將可能的原料都實驗一遍,從中尋找最合適的。
這種方法最科學、省事,可他的代價太大了,每次實驗都需要上萬人參加,費用更是高得嚇人。更重要的是,中國根本沒有粒子加速器,想實驗都不可能。
這時于敏展現了他超乎常人的能力,用一支筆一張紙人工進行推演,最后發現氘化鋰是最合適的材料。不過于敏提出氘化鋰需要四千萬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才能使其達到反應溫度,如何給它加溫成了隨之而來的難題。
有人提議在原子彈外增加氘化鋰外殼,這樣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就可以達到氘化鋰所需溫度,而且中國已經制造出原子彈,只要這個設想成功,實驗起來應該會容易一些。
這個建議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可于敏并沒有發表意見,而是拿起紙筆直接推演,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原子彈爆炸的溫度并不會燃燒外殼。
換句話說原子彈爆炸后會發生許多反應,并不是所有物質都在燃燒,可能可能打不到氘化鋰所需溫度。
即便大家對這個結論將信將疑,可于敏一直以來的能力卻不得不讓大家接受這個事實,就連當時的組長黃祖洽都有著泄氣。
“實在不行將氘化鋰加入到原子彈內部,做一個殺傷力大的原子彈好了。”
聽到這句話,于敏又拿起紙筆推演起來。原子彈內部的高溫足以達到所需溫度,加入氘化鋰確實可以做出一個超級原子彈。
可當于敏繼續算下去時,他發現加入氘化鋰后原子彈效果比之前大一千多倍,也就是說這就是氫彈。
這個重大發現極大程度上鼓舞了所有研究人員的心,接下來就是對這個想法進行完善、修改的過程了。
終于在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更重要的是,從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只用了兩年八個月,而美國用了七年,蘇聯用了四年。
中國氫彈的研制成功之初,美國人甚至以為是國家機密泄露了。當知道這是中國的自主研發后,驚訝得合不攏嘴。但此時的于敏并沒有憑借氫彈揚名天下,反而處于隱藏狀態。
一路的艱辛
事實上從研究氫彈開始,于敏就知道自己會改名換姓地隱藏起來,連家人都不知道他的工作。這樣做是對他的一種保護,因為其他國家的監聽無處不在。
就像于敏推演出氫彈雛形一樣,他想向好朋友鄧稼先分享一下,順便讓他幫幫忙。可在電話中于敏卻用了一套暗語。
“我們打獵打到一只松鼠,還沒吃呢,因為想把它做成標本,但現在人手不夠。”
聽到于敏前言不搭后語的話,鄧稼先猜到自己這位好朋友一定是有了重大發現,為了保密這才說起暗語。于是趕緊回答:“我馬上過去。”
也正是這種謹慎才使得氫彈只要沒有受到太大干擾,可于敏卻因此隱藏了二十幾年。這二十多年中,他的妻子孫玉芹同樣承受著生活的艱巨。
因為丈夫時常不回家,家里大大小小只能依靠孫玉芹一人完成,包括去醫院生孩子都是一個人。別人詢問丈夫工作的時候,就是孫玉芹最難受的時候,因為她也不知道丈夫是干什么的。
“我最對不起我的妻子。”
這是于敏接受采訪時的肺腑之言,前陪伴時間少,后半生卻因為身體不好多次被妻子照顧。在于敏為祖國奉獻的同時,孫玉芹也在默默地為這個家庭奉獻著。
功勛人物于敏事跡介紹【篇2】
據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于今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他曾“隱身”長達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軍委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5年1月9日,于敏院士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于敏個人簡介:
于敏,男,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194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歷任二機部九院理論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長、所長、九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于敏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
上世紀50年代,于敏在國內率先開展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在物理學報上發表了多篇論文,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與北京大學楊立銘教授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
上世紀60年代起,投身于我國核武器事業,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在氫彈突破中,組織領導攻關小組發現了實現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帶領科研隊伍完成了核裝置的理論設計,并定型為我國第一代核武器,裝備部隊。作為第一完成人的“氫彈突破和武器化”工作,榮獲198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核武器小型化突破中,領導突破了氣態引爆彈(初級)原理和高比威力次級原理。作為小型化關鍵的氣態引爆彈主要負責人,主持研究并解決了裂變材料的壓緊、中子注入及其增殖規律、氘氚點火燃燒規律、輕重介質混合對聚變的影響、高能中子裂變反饋規律等一系列關鍵問題,提出了加大兩個關鍵環節設計裕量的具體措施。氣態引爆彈的研制成功,為我國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可靠基礎。作為第二完成人的“氣態引爆彈裝置的突破”工作,榮獲198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中子彈突破中,作為主要領導人和參加者,提出了中子彈的設計指標,明確了中子彈探索的主攻方向,指出了某些關鍵技術問題和難點,研究了熱核反應中等離子體過程,分析了中子彈的反應規律并歸納為三個階段,提出了判斷聚變點火裕量的主要判據和提高裕量的措施。作為第一完成人的“中子彈裝置的突破”工作,榮獲198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核武器基礎理論發展中,揭示了武器核反應內爆過程的運動規律,解決了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馳豫過程、輻射波與沖擊波的傳播規律等一系列基礎問題。作為第四完成人的“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研究,榮獲198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在核武器發展戰略中,與鄧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試驗進程”建議。建議書提前規劃了我國核試驗的部署,使黨中央做出果斷決策,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核試驗時間,為提升我國核武器水平、推動核武器裝備部隊并形成戰斗力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前瞻性作用。針對禁核試,提出了以精密實驗室實驗等幾個方面支撐禁核試后武器研究的設想,該建議被采納并演化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四大支柱,至今仍然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上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國防高科技項目尤其是我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激光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于敏是一位忠于祖國、無私奉獻、文理兼修、具有深厚人文素養的科學家,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功勛人物于敏事跡介紹【篇3】
于敏,男,89歲,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
他是我國杰出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面對祖國的召喚,他隱姓埋名20多年,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和熱血忠誠,默默奉獻給國防尖端科技事業,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為建設強大國防、奠定我國大國地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99年,于敏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2015年,于敏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年輕的共和國百廢待興,為了抵御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黨中央作出研制“兩彈一星”的英明決策。
1961年,時年34歲的于敏,面對祖國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我國核武器研制事業。他說:“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對于敏來說,工作幾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難題,他都會帶領大家反復討論研究,謹慎選擇技術途徑,認真試算物理模型。有時,為了得到一個準確的數據,他甚至趴在地上,繪出一條條特征線,然后馬上跟大家講解。于敏工作起來不分晝夜,有時因為產生靈感,半夜起床伏案工作;他的領導為了限制他出差在外無休止地工作,總是派一位同事與他同住。
于敏的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個數據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試驗之前,他突然發現原設計中一個數據可能有問題,但這時試驗裝置已下了豎井。他深知知道自己將要承擔的責任,還是立即報告了上級,要求暫停試驗。經過一天一夜的查找,終于弄清了這個不利因素可以為另一個抵償因素所抵消,他才露出了放心的笑容,向上級報告可以繼續試驗。上級領導問他:“再發現問題怎么辦?”于敏認真地答道:“再發現問題,我再如實報告。”正是這種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使我國核試驗成功率之高為世界所先。
在于敏潛心鉆究的20多年間,他帶領著科研團隊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實現了氫彈原理的突破——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圓滿成功;在核武器的武器化研究、發展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激光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在1996年全面禁核試條約簽署之前,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熱核試驗時間。
1985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稱號;1987年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5年、1987年、,三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第一作者);1999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2014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榮獲“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等稱號。
功勛人物于敏事跡介紹【篇4】
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主持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敬業奉獻模范”稱號。
歷史的天空風云變幻,歲月的江河奔流浩蕩。唯一不變的是,總有丹心赤子甘為國家鞠躬盡瘁,總有殷殷志士愿為民族負重前行。
那個愛皺眉頭、喜歡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學家走了。今年1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于敏最后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還是在2015年1月9日。
這樣的“拋頭露面”,于敏只經歷過兩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并代表23位獲獎科學家發言。
對于這樣的大場合,于敏并不習慣。因為此前幾十年里,作為我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他,一直都隱姓埋名。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是于敏生前的一次自白。今天,當我們再次提起這個名字時,他已經成為一座永遠矗立的豐碑。
生命無法永恒,精神卻能不朽。
功勛人物于敏事跡介紹【篇5】
于敏,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生于1926年8月16日,194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他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
于敏生前的臥室里,一本《三國演義》擺放在案頭。和煦的陽光從窗口透進來,照著泛黃起皺的封皮。可想而知,那位溫文爾雅的主人,曾經多少次倚在窗前的靠椅上,翻閱著心愛的書籍。
其實,于敏自己也沒想到這輩子會與氫彈結緣,更沒想過個人與國家的命運會緊緊聯系在一起。當時,正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為會在鐘愛的原子核理論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然而,一次與時任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的談話,讓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變。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飄舞,于敏應邀來到錢三強的辦公室。一見到于敏,錢三強就直言不諱地說:“經所里研究,報請上級批準,決定讓你參加熱核武器原理的預先研究,你看怎樣?”
從錢三強堅毅的眼神中,于敏立刻明白,國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也要盡快進行。
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還有幾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歡做基礎理論研究。不過,于敏沒有猶豫,因為他忘不了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帶給他的慘痛記憶。
“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于敏后來這樣說。
“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獨立。面對這樣龐大又嚴肅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這是于敏當時的想法。
這個決定,改變了于敏的一生。自此開始了隱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我國的核武器科技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