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勛人物焦裕祿的事跡
焦裕祿是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也許你已經把他淡忘了,但是他的事跡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功勛人物焦裕祿的事跡,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功勛人物焦裕祿的事跡(篇1)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上下機關事業單位都在組織學習黨的群眾路線教育,這是一件好事情。在當前的國情下,在人民群眾溫飽基本得到解決,很多社會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下,我們的黨和我們的黨員確實需要重溫一下幾代領導人的思想政治理論。
今天下午單位組織觀看電影《焦裕祿》,之前最早的時候我記得是在上高中的時候,學校組織看過,那時候可能更多的是為了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個人物,學習他的奉獻精神,已經記不清楚當時是不是被電影的某些情節感染的潸然淚下,只是記得一個情節,就是用茶杯蓋頂著自己疼痛的胃部。
今天再次看這個電影的時候,不僅僅是被其中很多的情節感動的淚如雨下,可能是因為自己當了媽媽的緣故;更多的是被焦裕祿這種精神所感動。從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不顧自己的身體,不顧自己的名譽,做出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情,贏得了民心。
他在河南蘭考縣雖然工作了只有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但是這一年多的時間,每一分鐘他的心里都想著人民,都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而忙碌奔波著。電影中有一位和焦裕祿一起的領導干部——吳書記,他的一言一行和焦裕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焦裕祿同志說過一句話: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黨就會滿意,人民群眾不滿意的事情我們的黨也不會滿意。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我們的黨代表的就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黨的一切工作就是以人民群眾為根本,如果是脫離了人民群眾,那么在那高談闊論什么政治思想,一切都是空談。
功勛人物焦裕祿的事跡(篇2)
“我相信歷史會做出正確的評價。”我被這樣的一段話所吸引。在偏僻窮苦的山區蘭考,患有嚴重肝病的焦裕祿憑著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信念,一心為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的工作。忘記了妻子、兒女更忘記了自己。吳縣長派人分給他二斤大米,這在當時來說相當的珍貴,可以讓家里人吃上幾頓香噴噴的飯。可焦裕祿卻一點也沒動,原物奉還。焦裕祿帶頭廢除了干部生活調節費,為補助一些一輩子任勞任怨而犯所謂的“錯誤”去別的縣買米。因此遭到了無所事事之人的誹謗和中傷。但困難并沒有嚇倒他,反而增強了改變蘭考窮困面貌的決心。每當他的肝病發作,疼痛難忍時,他就采取了獨特的治療方法“壓迫止痛法”用茶缸頂住腹部來減輕分散身體上的疼痛。他經常深入一線實地考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焦裕祿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對焦裕祿,視為人生榜樣。X年前,致敬忠魂。在干部群眾座談會上,他把焦裕祿精神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
2014年3月,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要重點學習弘揚焦裕祿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見賢思齊,組織黨員、干部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來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干部。
焦裕祿精神體現了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焦裕祿同志當年在烈士們_犧牲解放出來的90多萬畝土地的蘭考大地任縣委書記,他既是一縣之首,同時又是全縣人民的公仆。他說:“黨把這個縣36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正是為了這些窮苦百姓,正是為了這些烈士們_犧牲解放出來的廣大人民,他在蘭考帶領群眾發展生產、植樹治沙、脫貧致富,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如今,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生活都發生了翻來復去的變化,但焦裕祿同志那種視人民如父母,以“為人民服務”為己任的精神仍需發揚光大。
服務群眾、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知難而進、敬業奉獻“五大作風”,是對焦裕祿同志良好作風的精辟概括,是對我們加強黨性修養和作風建設的明確要求,既繼承了黨的優良傳統,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焦裕祿同志對人民群眾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時刻裝著老百姓,在工作中認真履行職責,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例如,_上表現了一個細節,有一對孤寡老人,無依無靠,生活非常艱難。在冬天天氣嚴寒、將下大雪的時候,他首先想到了這兩位老人,一大早就趕到老人家里,噓寒問暖,給老人送去了御寒的衣物等,并說“我是你們的兒子,派我來看望你們的”。我覺得這個細節非常感人。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就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牢記黨的宗旨,立足本職崗位,扎扎扎實實工作,為群眾搞好服務。
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切實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大興服務群眾之風、艱苦奮斗之風、求真務實之風、知難而進之風、敬業奉獻之風。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是要要加強黨性修養,轉變工作作風,就是要與時俱進地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不斷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命題,探索新途徑總結新經驗,賦予焦裕祿精神以時代精神、時代內涵,把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要以焦裕祿精神來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黨風帶作風,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功勛人物焦裕祿的事跡(篇3)
如果說早年看《焦裕祿》,在感動的同時,更多的是把他當做一個傳奇,而在參加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后,再次觀看《永遠的焦裕祿》,帶來的則是一種靈魂的觸動,精神的洗禮。
焦裕祿同志把自己當做人民的大孝子,他心中始終裝著群眾,只為群眾能夠生活得更好,唯獨沒有他自己,他這種心系群眾的公仆情懷,正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我們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牢記宗旨,心系群眾的公仆情懷。
焦裕祿同志到蘭考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對改變蘭考面貌提出了切合實際的規劃,并帶領36萬蘭考人民根治了困擾蘭考人民幾千年的“三害”,靠的是他憑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腳板,走過了全縣120多個生產大隊深入調查研究,集中群眾的智慧。我們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學習他這種“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求實精神。
焦裕祿對自己和子女要求非常嚴格,不準搞特殊化,而對于工作,他總是帶頭到最危險的最辛苦的地方去,每當風沙最大的時候,也就是他帶頭下去查風口、探流沙的時候;為了觀察到水的流向,利于開挖河道疏流治澇,雨越是下得大,他越是往外跑;他有慢性肝病,但他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最終將生命獻給了這方熱土。我們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不懼風險的大無畏精神,學習他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的奉獻精神。
焦裕祿的精神是我黨的寶貴財富,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以焦裕祿精神為鏡子照一照、為尺子量一量、為標桿齊一齊,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黨性修養,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的偉大復興努力奮斗。同時,每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成為傳承者,用實際行動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使我們的黨永保先進性、純潔性。
功勛人物焦裕祿的事跡(篇4)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祿同志懷著改變災區面貌的雄心壯志,來到了蘭考。
展現在焦裕祿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嚴重的災荒景象。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洼窩里,結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二十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三十萬畝莊稼,鹽堿地上有十萬畝禾苗被堿死,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難,在這個貧農出身的共產黨員看來,這里有三十六萬勤勞的人民,有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九十多萬畝土地。只要加強黨的領導,就是有天大的艱難,也一定能殺出條路來。
焦裕祿同志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里。”
第二天,當大家知道他是新來的縣委書記時,他已經深入到農機調查訪問去了。他拜群眾為師,虛心向群眾學習。開座談會,全面了解災情及其原因,尋找救災辦法。同時,焦裕祿同志教育干部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深入到每家每戶,了解情況,宣傳政策,進行思想發動,進行社會主義教育。
通過教育和發動,蘭考人民明確了前進方向,振奮起抗災自救的精神,堅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決心,信心百倍地改變多災多難的舊蘭考。
焦裕祿同志經常住在農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眾一起吃飯,一起勞動。他帶著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對群眾的無限信任,在廣大群眾中間詢問著、傾聽著、觀察著。他聽到許多農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聲,看到許多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對“三害”斗爭的革命精神,他在群眾中學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堿的辦法,總結了不少可貴的經驗。群眾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也更堅定了他戰勝災害的信心。
焦裕祿通過調查,感概萬千。他說:“蘭考的貧下中農是革命的,他們有改變家鄉面貌,由窮變富的強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滿干柴一樣,只要崩出一個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功勛人物焦裕祿的事跡(篇5)
焦裕祿同志逝世了,他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永遠激勵著人們前進;他留下的徹底改變蘭考面貌的未競事業,正由蘭考人民繼續完成;他生前沒有寫完的文章,正由蘭考人民繼續撰寫。
焦裕祿同志逝世后,人們在他的日記本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我想,作為一個革命戰士,就要象松柏一樣,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在冰天雪飄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變色;還要象楊柳一樣,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葉茂,茁壯旺盛;要象泡桐那樣,抓緊時間,迅速成長,盡快地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這就是對焦裕祿同志一生所走過道路的最生動的寫照。
焦裕祿同志在黨的哺育下,從一個受盡日寇、地主殘酷壓迫的長工,迅速成長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在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他懷著刻骨的仇恨,大智大勇的和敵人進行了頑強的戰斗;在暴風驟雨的土改運動中,他不畏艱險,勇作勇為,積極參加了鏟除封建剝削制度的斗爭;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他勤學苦練,又紅又專,成為工業戰線上的一名尖兵;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大自然的搏斗中,他以最大的膽略,喊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最強音:“不制服蘭考的‘三害’死不瞑目!”
焦裕祿同志不愧為黨的好干部,不愧為人民的好兒子,不愧為書記的好榜樣,不愧為人民群眾的貼心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光輝的一生。
功勛人物焦裕祿的事跡(篇6)
通過再次觀看《焦裕祿》電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終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崇高風范。焦裕祿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縣委書記的光輝形象,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永遠鼓舞我們艱苦奮斗、執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
學習和弘揚焦裕祿同志牢記宗旨、心系群眾的公仆精神,大興服務群眾之風。作為衛生人,我們要堅持黨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堅持為人民服務,為患者服務,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為所痛,把人民群眾的健康放在首位,大力實施好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等一系列黨和政府在衛生的民生工程,堅持群眾路線,做好特殊群眾的醫療衛生服務問題。
學習和弘揚焦裕祿同志不怕困難、不懼風險的大無畏精神,大興知難而進之風。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品格,也是焦裕祿精神的重要內容,做事不講條件,不講工作崗位,自己從事衛生工作幾十年,一直鍛練在基層,成長在基層,基層工作條件不如縣城,生活、工作環境都比較差,困難多,風險也大,但是要以焦裕祿同志為榜樣,扎根基層,知難而進,保持一個共產黨員的寶貴品格,焦裕祿精神也是我工作基層的重要精神支柱。
學習和弘揚焦裕祿同志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大興敬業奉獻之風。學一行愛一行,醫學之功能使人解除病痛,稱之有天使之形象,可以看出人民群眾對我們白衣天使的高度贊楊,古代和現代都有很多為了醫學事業,貢獻了自己畢生精力,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作一個共產黨員,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就務必在執行黨的衛生工作中的方針、路線、政策,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奉獻自己畢生的精力。
應經常審視自身的思想品德,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時刻用“四面鏡子”來對照自己,檢查自己,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清除私心雜念,潔身自好,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切實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功勛人物焦裕祿的事跡(篇7)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男,漢族,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人,原蘭考縣委書記,干部楷模,革命烈士。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后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被任命為尉氏縣大營區委副書記兼區長,1954年8月相繼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起重機廠機械加工車間進修,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鄭州,終年42歲。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評選活動中,焦裕祿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祿獲“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
任職蘭考
1962年12月,焦裕祿調到河南蘭考縣,先后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
1962年12月至1964年間,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焦裕祿精神”。
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鄭州 。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2017年3月,蘭考成為河南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利用焦裕祿當年帶領大家栽下的泡桐樹制作樂器、家具等,也成為蘭考致富奔小康的一項重要產業。
主要成就
成就綜述
1962年冬,焦裕祿來到蘭考,蘭考遭遇嚴重的災荒,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干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堿、封閉沙丘試驗。然后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總結出了整治三害的具體策略,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
整治三害
通過一年的艱苦奮戰,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總結除“三害”的工作時,焦裕祿作了明確透徹的總結。
治沙: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
治水:蘭考地形復雜、坡洼相連,河系紊亂,這是客觀情況;以排為主,灌、滯、澇、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
治堿: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堿,開溝淋堿,打埂躲堿,臺田試種,引進耐堿作物,這是方法
種植泡桐
為了解“三害”,起風沙時,焦裕祿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下大雨時,他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他所開創的水利工程,經后來引黃淤灌,最終讓二十多萬畝鹽堿地變為良田。
在農民的草庵、牛棚,焦裕祿總結出治理風沙的辦法:“貼膏藥”、“扎針”。 所謂“貼膏藥”,就是把淤泥翻上來壓住沙丘。焦裕祿看到農民這種做法效果很好,就在全縣推廣。
所謂“扎針”,就是大規模栽種泡桐。焦裕祿了解到,蘭考有“三寶”:泡桐、花生和大棗。他對泡桐特別重視,這種樹能在沙窩生長,長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長成大樹,即能擋風又能壓沙。并且泡桐年年生根發新苗,可以陸續移栽,不用多投資。成林之后,旱天能散發水分,澇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糧間作,以林保糧。
焦裕祿針對種樹被毀壞,不好管理,老百姓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制度:確定林權,訂立護林公約,設立獎罰制度,定期檢查,各公社、各大隊設護林主任、護林員。并大建育苗場。焦裕祿描述希望,提振士氣,凝聚人心,全蘭考總動員,人人種樹,泡桐遂蔚然成林。
功勛人物焦裕祿的事跡(篇8)
42歲的焦裕祿帶著未能“鎖住風沙,制伏洪水”的遺憾,倒在蘭考大地上。45年滄海桑田,蘭考和祖國大地一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不變的,是焦裕祿用自己的行動塑造的優秀共產黨員和黨的干部的光輝形象和忠誠、愛民、科學、創造、實干、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在蘭考工作的時間里,焦裕祿想的是一心為公,始終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祖國。他組織大家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鼓勵大家像張思德、白求恩那樣工作,即使在病中,他還把《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放在身邊。焦裕祿奮斗一生,身無長物,兩袖清風,沒有給子孫留下遺產。
“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以人為本,這是焦裕祿精神的核心,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害,即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_同志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焦裕祿同志感人的事跡中貫穿著一個最基本的主題,這就是他始終把人民作為目的,而把自己當作實現人民利益的工具。焦裕祿時刻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為蘭考人民脫貧致富、徹底改變落后面貌而艱苦奮斗,他嘔心瀝血地工作,目的就是讓蘭考的人民群眾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他總是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在群眾面前,他以對群眾無私的愛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愛戴。焦裕祿牢記黨的宗旨,對人民群眾無限熱愛,也只有對人民群眾無限熱愛,他才能說出“我們對蘭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對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的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的豪言。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這是焦裕祿常掛在嘴邊的話,在焦裕祿那里,求真務實既是一種科學精神,也是一種工作作風,還是一種人生態度。干工作要樹立科學態度,要深入調查研究,在蘭考的一年多的時間里,跑遍了全縣149個大隊中的120多個;
在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中,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瓢潑的時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他在火車站召開縣委常委會,讓干部切身體察民情民意,提高干部為人民服務的意識;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干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摸索自然條件和客觀規律,從而找到了改造客觀世界、戰勝自然災害的正確途徑。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焦裕祿想到的還是蘭考的暴雨,張莊的沙丘……
懷念焦裕祿,就要大力發揚他的公仆精神、奮斗精神、求實精神、大無畏精神和奉獻精神。作為黨的干部,要有神圣的使命感,忠于黨的事業,忠于人民。我們的權利是人民賦予的,要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的平臺,而不是作為謀私利的工具。黨的干部要有共產黨員的黨性修養,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要牢記黨的宗旨,以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這五種精神中,公仆精神是本質,是黨的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奮斗精神是精髓,是黨的立業之本;求實精神是靈魂,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大無畏精神是重要內容,是共產黨人的寶貴品格;奉獻精神是鮮明特征,是共產黨人先進性的重要表現。只有深刻理解、準確把握“五種精神”內涵,把這“五種精神”融入自己的情感中,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中,像焦裕祿那樣,真情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真正實現群眾利益,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到為人民謀福祉、譜寫人民美好生活的事業中去,才能做一個人民群眾滿意的公仆。
功勛人物焦裕祿的事跡(篇9)
焦裕祿(1922.8.16-1964.5.14),山東省博山縣崮山鄉北崮山村(今淄博市博山區崮山鎮,現源泉鎮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時代只讀了幾年書就在家參加勞動。
日偽統治時期,焦裕祿家中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他的父親焦方田走投無路,被逼上吊自殺。焦裕祿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遼寧撫順煤礦當苦工。焦裕祿忍受不了日寇的殘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無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蘇省宿遷縣,給一家姓胡的地主做了兩年長工。
1943年,他逃荒到宿遷縣城東15里雙茶棚村,給地主胡泰榮家當了2年雇工,住在地主一頭是豬窩、一頭是牛草的小棚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焦裕祿從宿遷縣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當時他的家鄉雖然還沒有解放,但是共產黨已經在這里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活動,焦裕祿主動要求當了民兵。當上民兵后,他參加過解放博山縣城的戰斗。
焦裕祿于1946年1月在本村參加中國共產黨。不久,他又正式參加了本縣區武裝部的工作,在當地領導民兵,堅持游擊戰爭。以后又調到山東渤海地區參加過土地改革復查工作,曾擔任組長。
解放戰爭后期,焦裕祿隨軍離開山東,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縣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擔任過副區長、區長、區委副書記、青年團縣委副書記等職。而后又先后調到青年團陳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團鄭州地委工作,擔任過團地委宣傳部長、第二副書記等職。
1953年 6月,焦裕祿響應黨的號召,調到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參加工業建設。他在這個工廠擔任過車間主任、科長。在此期間,焦裕祿還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了一年多。1962年6月,為了加強農村工作,焦裕祿又調回尉氏縣,任縣委書記處書記。同年12月,焦裕祿調到河南蘭考縣,先后任縣委第二書記。
蘭考縣地處豫東大平原黃河故道,是個飽受風沙、鹽堿、內澇之患的老災區。焦裕祿踏上蘭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這個地區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一年,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平。他從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他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
在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傾盆的時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干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鉆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斗爭的寶貴經驗,一點一滴地集中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財富,成為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祿對同志對人民滿腔熱情。他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他的心里裝著全縣的干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經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直至被強行送進醫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功勛人物焦裕祿的事跡(篇10)
焦裕祿出生于山東博山崮山鎮北崮山村一個貧農家庭里,因家庭貧寒,幼年只讀了幾年書。日偽統治時期,被抓勞工押送到撫順煤礦當苦工。1943年秋,他給地主當長工。194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3月參軍到了河南,歷任尉氏縣副區長、區長,區委副書記,青年團副書記及團地委宣傳部長、副書記等職。1953年6月,任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車間主任、科長,1962年6月,任尉氏縣書記處書記,1962年12月任蘭考第二書記書記。 焦裕祿到蘭考時,蘭考縣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為改變蘭考面貌,他抽調20名干部、老農和技術員,組成一支三結合的"三害"調查隊,在全縣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他帶領大家跋涉五千里,查清了全縣大小風口84個,逐個進行了編號、繪圖,為防災抗災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1963年9月,他調查總結群眾的抗災救災經驗,在全縣推廣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干勁,雙楊樹村的道路"。
1963年秋,蘭考連續下了13天雨,全縣11萬畝秋糧歉收,22畝受災。他組織全縣干部群眾全力搶災救災。帶領干部,走村串戶,訪貧問苦,把人民政府的救濟糧款給受災群眾送上門。
焦裕祿誠懇待人,善于團結同志反對干部特殊化。一次他發現孩子看戲沒買票,就對全家進行了一次不能搞特殊化的教育,并把戲票錢給戲院送去。接著建議起草通知,不準任何干部特殊化,不準 1
任何干部和他們的子弟看"白戲"。
焦裕祿同志病情惡化,地委負責同志勸他住院治療,他強調工作忙離不開不去住院。醫生開了藥方,他嫌藥貴不肯買,他繼續堅持下鄉工作,肝痛發作自行車不能騎,他就推著走。當他躺在病床上時,仍在思考如何撰寫改變蘭考面貌的文章。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然惦記著張莊的沙丘封住了沒有,趙家樓的莊稼淹了沒有,秦寨的鹽堿地上麥子長得怎么樣,老韓陵地里的泡桐樹栽了多少……。
焦裕祿因肝癌急性復發逝世,終年42歲。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稱號。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長篇報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