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事跡
事跡的不僅僅是為了評功擺好,更多的是為了體現和弘揚特定的精神;你是否在尋找“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事跡精選篇1
焦裕祿(1922.8.16-1964.5.14),山東省博山縣崮山鄉北崮山村(今淄博市博山區崮山鎮,現源泉鎮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時代只讀了幾年書就在家參加勞動。
日偽統治時期,焦裕祿家中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他的父親焦方田走投無路,被逼上吊自殺。焦裕祿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遼寧撫順煤礦當苦工。焦裕祿忍受不了日寇的殘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無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蘇省宿遷縣,給一家姓胡的地主做了兩年長工。
1943年,他逃荒到宿遷縣城東15里雙茶棚村,給地主胡泰榮家當了2年雇工,住在地主一頭是豬窩、一頭是牛草的小棚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焦裕祿從宿遷縣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當時他的家鄉雖然還沒有解放,但是共產黨已經在這里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活動,焦裕祿主動要求當了民兵。當上民兵后,他參加過解放博山縣城的戰斗。
焦裕祿于1946年1月在本村參加中國共產黨。不久,他又正式參加了本縣區武裝部的工作,在當地領導民兵,堅持游擊戰爭。以后又調到山東渤海地區參加過土地改革復查工作,曾擔任組長。
解放戰爭后期,焦裕祿隨軍離開山東,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縣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擔任過副區長、區長、區委副書記、青年團縣委副書記等職。而后又先后調到青年團陳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團鄭州地委工作,擔任過團地委宣傳部長、第二副書記等職。
1953年 6月,焦裕祿響應黨的號召,調到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參加工業建設。他在這個工廠擔任過車間主任、科長。在此期間,焦裕祿還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了一年多。1962年6月,為了加強農村工作,焦裕祿又調回尉氏縣,任縣委書記處書記。同年12月,焦裕祿調到河南蘭考縣,先后任縣委第二書記。
蘭考縣地處豫東大平原黃河故道,是個飽受風沙、鹽堿、內澇之患的老災區。焦裕祿踏上蘭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這個地區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一年,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平。他從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他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
在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傾盆的時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干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鉆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斗爭的寶貴經驗,一點一滴地集中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財富,成為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祿對同志對人民滿腔熱情。他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他的心里裝著全縣的干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經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直至被強行送進醫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事跡精選篇2
焦裕祿在這個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的42年,卻感動了幾代中國人。
每年的焦裕祿逝世紀念日和清明節,位于河南蘭考的焦裕祿陵園和位于山東博山的焦裕祿紀念館內,人們從全國各地自發前來,祭奠、懷念這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公仆。
今年5月14日,河南省委專門召開紀念焦裕祿同志逝世55周年座談會,深切緬懷焦裕祿同志,深情追憶他的感人事跡,再次號召全省上下深學、細照、篤行焦裕祿精神。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崮山鄉北崮山村的一個貧苦家庭。日偽統治時期,焦裕祿家中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他的父親焦方田被逼上吊自殺。焦裕祿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被押送到撫順煤礦當苦工。1943年秋天,他終于逃出虎口,到江蘇宿遷給地主當長工。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焦裕祿從宿遷回到家鄉。當時他的家鄉雖然還沒有解放,但是共產黨已經在這里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活動。在焦裕祿的主動要求下,他當了民兵,并參加了解放博山縣城的戰斗。
1946年1月,焦裕祿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參加區武裝部工作,領導民兵堅持游擊戰。之后,調到山東渤海地區參加土地改革復查工作,曾擔任組長。
解放戰爭后期,焦裕祿隨軍離開山東,來到河南,分配到尉氏縣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擔任過副區長、區長、區委副書記、青年團縣委副書記等職。而后又先后調到青年團陳留地委和青年團鄭州地委工作,擔任過團地委宣傳部長、第二副書記等職。
1953年6月,焦裕祿到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參加工業建設,曾任車間主任、科長。1962年6月任尉氏縣縣委書記處書記。同年12月,焦裕祿調到蘭考縣,先后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
蘭考縣地處豫東黃河故道,是個飽受風沙、鹽堿、內澇之患的老災區。焦裕祿踏上蘭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這個地區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一年,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平。“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焦裕祿從到蘭考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
在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瓢潑的時候,他帶頭蹚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干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鉆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斗爭的寶貴經驗,一點一滴地集中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財富,成為全縣人民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祿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他的心里裝著全縣的干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經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直至被強行送進醫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1966年,河南省政府追認焦裕祿同志為革命烈士。同年,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全面介紹了焦裕祿的感人事跡。之后,全國掀起了學習焦裕祿的熱潮,焦裕祿成為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學習的榜樣。
焦裕祿去世后,一代代共產黨人在蘭考接力奮斗,不僅實現了焦裕祿治好沙丘的遺愿,更是讓這片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3月,蘭考成為河南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利用焦裕祿當年帶領大家栽下的泡桐樹制作樂器、家具等,也成為蘭考致富奔小康的一項重要產業。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今天的蘭考,群眾收入持續增加,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鄉面貌顯著變化,曾經外出逃荒的蘭考人開始坐高鐵外出務工、旅游,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到蘭考來投資興業。
焦裕祿留給后世無盡的精神財富,留給家人良好的家風。他的兒女們都在各自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如今,已60多歲的二女兒焦守云把主要精力放在講述父親的事跡上,她說:“宣傳好焦裕祿精神就是對父親最好的緬懷。”
在百姓心窩里扎根的人,身體歿了,精神還活著。焦裕祿,這個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豐碑,矗立在蘭考,矗立在中國大地,矗立在億萬百姓心中。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事跡精選篇3
蘭考是一個老災區。當時整個縣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災上。縣里有些干部被災害壓住了頭。對改變蘭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眾,自力更生,改變災區面貌,還是兩手向上,依賴救濟呢?面對這種情況,焦裕祿同志感到:要改變蘭考面貌,干部是關鍵。“干部不領,水牛掉井”。群眾在災害面前兩眼望著縣委,縣委領導挺不起腰桿,群眾的積極性就得不到充分發揮。
1963年元月,焦裕祿在縣委擴大會議上,要求各級領導同志要帶頭到困難村去,與基層干部同甘苦、共患難,為改變貧困地區面貌作出貢獻,為基層干部作出榜樣,真正做到心不離群眾,身不離災區。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在家的縣委委員開會。人們到齊后,他沒有宣布議事日程,就領著大家到火車站去了。
焦裕祿指著他們,沉重地對同志們說:“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有責任。黨把這個縣三十六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焦裕祿再也講不下去了。幾位縣委領導低下了頭,而心里卻豁然開朗,明白了風雪夜車站之行的含義。縣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實際、最生動的思想教育,增強了率領廣大干群團結奮斗,努力改變蘭考面貌的決心。
回到縣委后,焦裕祿同志又組織大家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勁,鼓勵大家象張思德、白求恩那樣工作。
1963年2月,縣委決定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治沙、治水、治堿的斗爭,成立除“三害”辦公室。
焦裕祿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規劃并不等于現實,這澇、沙、堿三害,自古以來害了蘭考人民多少年啊!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從蘭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樣驅走,必須進行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價。
他下決心要把蘭考縣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況摸透,親自去掂一掂蘭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這種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使縣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堿發生、發展的規律,幾個月的辛苦奔波,換來了一整套又具體又詳細的資料,從而縣委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造蘭考大自然的規劃。在這個規劃上,焦裕祿同志滿懷激情地寫道:“我們對蘭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對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從此,一場群眾性的除“三害”斗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在除“三害”的斗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干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堿、封閉沙丘試驗。然后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焦裕祿同志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同干部、群眾一起出力流汗。他給自己規定,把參加勞動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下鄉時就地勞動;在機關值班時,臨近勞動。不論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還是在平時田間管理中,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群眾都把焦裕祿看成是“跟咱一樣的莊戶人。”
通過一年的艱苦奮戰,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總結除“三害”的工作時,焦裕祿同志作了明確透徹的總結。治沙;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治水:蘭考地形復雜、坡洼相連,河系紊亂,這是客觀情況;以排為主,排、罐、滯、澇、臺、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治堿: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堿,開溝淋堿,打埂躲堿,臺田試種,引進耐堿作物,這是方法。這段精辟的總結,是焦裕祿同志斗爭實踐的產物,也是對蘭考人民除“三害”斗爭的真實寫照。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事跡精選篇4
焦裕祿(1922-1964)出生于山東博山崮山鎮北崮山村一個貧農家庭里,因家庭貧寒,幼年只讀了幾年書。日偽統治時期,被抓勞工押送到撫順煤礦當苦工。1943年秋,他給地主當長工。
194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3月參軍到了河南,歷任尉氏縣副區長、區長,區委副書記,青年團縣委副書記及團地委宣傳部長、副書記等職。1953年6月,任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車間主任、科長,1962年6月,任尉氏縣縣委書記處書記,1962年12月任蘭考縣委第二書記、書記。
焦裕祿到蘭考時,蘭考縣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為改變蘭考面貌,他抽調20名干部、老農和技術員,組成一支三結合的“三害”調查隊,在全縣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他帶領大家跋涉五千里,查清了全縣大小風口84個,逐個進行了編號、繪圖,為防災抗災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1963年9月,他調查總結群眾的抗災救災經驗,在全縣推廣“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干勁,雙楊樹村的道路”。1963年秋,蘭考連續下了13天雨,全縣11萬畝秋糧歉收,22畝受災。他組織全縣干部群眾全力搶災救災。帶領干部,走村串戶,訪貧問苦,把人民政府的救濟糧款給受災群眾送上門。焦裕祿誠懇待人,善于團結同志反對干部特殊化。一次他發現孩子看戲沒買票,就對全家進行了一次不能搞特殊化的教育,并把戲票錢給戲院送去。接著建議縣委起草通知,不準任何干部特殊化,不準任何干部和他們的子弟看“白戲”。
1964年春天,焦裕祿同志病情惡化,地委負責同志勸他住院治療,他強調工作忙離不開不去住院。醫生開了藥方,他嫌藥貴不肯買,他繼續堅持下鄉工作,肝痛發作自行車不能騎,他就推著走。當他躺在病床上時,仍在思考如何撰寫改變蘭考面貌的文章。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然惦記著張莊的沙丘封住了沒有,趙家樓的莊稼淹了沒有,秦寨的鹽堿地上麥子長得怎么樣,老韓陵地里的泡桐樹栽了多少……。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因肝癌急性復發逝世,終年42歲。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稱號。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學習》的社論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長篇報道文章。
我們黨員干部要學習焦裕祿同志艱苦創業、克己奉公、清正廉潔、開拓進取、艱苦奮斗、堅忍不拔、無私奉獻、一心為民、鞠躬盡瘁 以民為本,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精神。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事跡精選篇5
作為一個父母官,他沒有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而是懷著一顆愛民仁后情懷,深入百姓體察民情,不顧自己已經羸弱的身軀,頂風冒雨,深夜看望受傷的老人,在一家老小尚未溫飽的情況下,他用自己本不富裕的收入資助更需要幫助的貧苦百姓。
焦裕祿同志在工作上實事求是,身先士卒,頂風冒雨,明察暗訪,用____描繪出蘭考的新篇章,為了鎖住蘭考肆虐的風沙,他帶著通訊員,推著自行車,親自調查風沙的起因,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劇烈的病痛也沒有退宿,為解決夏季的水患,又是他帶領干部群眾頂風冒雨,查看水清,在大家垂頭喪氣時,又是他振聾發聵,激起大家戰天斗地的豪情。
在我們今天的工作中,內容雖然不同,相同的是我們都會面臨困境,在困難面前,我們是知難而上,還是畏懼退縮?工作方法是實事求是,調查研究,還是推諉扯皮,知難而退?焦裕祿同志一心為國為民,問計群眾,實地考察,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焦裕祿同志在蘭考工作的時間雖然短暫,但他把生命交給了熱土,他沒有高談闊論,沒有留下什么警示明言,甚至沒有像樣的政績工程,但他有一顆火熱質樸的心,他心里想的是人民,他是人民的好兒子!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