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中國“氫彈之父”事跡
漂泊一生,歸來時止不住滿頭白發;滿目滄桑,不聲不響已成國士無雙;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于敏中國“氫彈之父”事跡(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于敏中國“氫彈之父”事跡(精選篇1)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1926年,于敏生于一個天津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么。進入北大理學院后,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么好的。
新中國成立兩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為了盡快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廢寢忘食。“百日會戰”令人難以忘懷。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后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在他的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用了2年8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于敏一如既往保持著謙遜。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于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庇诿粽f。
于敏中國“氫彈之父”事跡(精選篇2)
從此我國氫彈研制走上快車道,1966年5月9日我國第一顆助爆增強型原子彈成功,為氫彈理論研究提供了實測數據,用于改進氫彈扳機的設計。1966年底,我國首顆氫彈核扳機和被扳機設計凍結,進入制造階段。1966年11月28日我國進行了一次氫彈原理試驗,當量12.2萬噸TNT,其實較真的說它從原理、材料和構型上看,都是一次成功的氫彈試驗,只不過它只是作為氫彈原理的驗證試驗而不是正式準備的第一顆氫彈,并特意限制了當量而已。
1967年6月17日,我國使用圖16轟炸機空投完成首顆氫彈的,當量330萬噸,標志著"1100"工程最終獲得圓滿成功。
世界上只有兩種氫彈構型
于敏構型是其中一個
喜歡軍事的朋友可能早已聽到過這么一種說法,"世界上只有兩種氫彈構型,于敏構型是其中一個。"
這種說法略有夸張,因為在尖端科學技術上殊途同歸,各核大國的氫彈構造很快就變得大同小異。但可以這么說,世界上只有兩國國家獨立研制了氫彈,美國是第一個,另個一個就是我們中國。
前面提到著名的氫彈Teller-Ulam構型,即用一顆原子彈作為扳機來引爆氫彈的聚變材料,于敏提出的構型也是如此。但話說起來簡單,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五大國的物理學家、核科學家們都在絞盡腦汁去尋找引爆聚變材料的方法。
英國科學家Klaus Fuchs先想出了Teller-Ulam構型,但他沒有條件去實現。后來美國人重新發現了這個構型,并在工程上實現了。美國、英國同為盎格魯-薩克遜人,二戰后好到同穿一條褲子,美國人成功后對英國盟友進行了指點,所以英國在1957年也成功研制了氫彈。
法國人一向"高冷",但出于對付紅色蘇聯的需要,英國人對法國核武進展緩慢非常著急,1967年9月進行了"點撥",于是法國在1968年8月了首顆氫彈。
于敏中國“氫彈之父”事跡(精選篇3)
在我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空投爆炸指揮現場,于敏凝望著半空中騰起的蘑菇云,一言不發,直至聽到測試隊報來的測試結果時,才脫口而出:“與理論預估的結果完全一樣!”
盡管在氫彈研制中居功至偉,但對別人送來的“中國氫彈之父”的稱呼,于敏并不接受?!昂宋淦鞯难兄剖羌茖W、技術、工程于一體的大科學系統,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彼f。
完成了時代賦予的使命,于敏沒有停止追尋的腳步。為了研發第二代核武器,于敏隱身大山,繼續加班加點搞科研,他的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此身長報國,拿命換科研,這是何等的奉獻!在那些日子,于敏常常會想起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
1984年冬天,格外的冷。于敏在西北核試驗場進行核武器試驗,他早已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站在這嚴寒的戈壁上。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在試驗前的討論會上,于敏和陳能寬感慨地朗誦起了諸葛亮的《后出師表》。
不同于蜀漢丞相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于敏的事業是“可為”“有為”的。就像他沉默的事業一樣,于敏是個喜歡安靜的人。他曾對身邊人說,別計較有名無名,要踏踏實實地做一個“無名英雄”。
這種“安靜”,在于敏子女的記憶中卻有點模糊。兒子于辛小時候對父親的記憶就是一個字:忙?!罢齑诜块g里想東西,很多人來找他。”女兒于元亦很難覓尋兒時對父親的記憶,因為父女倆不曾有太多交流。
于敏對“安靜”有著自己的解釋,“所謂安靜,對于一個科學家,就是不為物欲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始終保持嚴謹的科學精神?!彼麅A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以及“丹心照汗青”,這丹心于他就是堅持科學,就是獻身宏謀。
正如他73歲那年在一首題為《抒懷》的七言律詩中表達的那樣,即使“身為一葉無輕重”,也要“愿將一生獻宏謀”。
“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種共性,他們有一種強烈的家國情懷。這種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這種精神能夠不斷傳承下去。”與他一起工作了50多年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杜祥琬說。
一棵大樹俯身而臥的地方,正在長出一片森林。
于敏中國“氫彈之父”事跡(精選篇4)
未曾出國留學的于敏,自謙是“地道的國產”。但他對自己的學生說,“土專家”不足為法,科學需要開放交流和開闊視野。因此,他鼓勵學生出國留學,但有一個條件——“開過眼界后就回國作貢獻”。
氫彈理論的探究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當時被核大國列為涉及國家安全的最高機密。因此,要在短期內實現氫彈研制理論上的突破,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為了盡快研制出我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和同事們知難而進、晝夜奮戰。然而,有好長一段時間,他們始終找不到氫彈原理的突破口。
重大轉折點發生在那一年秋天,于敏帶領一批年輕人前往外地用計算機進行優化計算。在“百日會戰”里,他和同事們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氫彈原理一經突破,所有人斗志昂揚,恨不得立馬造出氫彈。但是原理還需經過核試驗的檢驗。
試驗場遠在西北大漠,生活條件相當艱苦,吃的是夾雜沙子的饅頭,喝的是苦堿水;茫茫戈壁上飛沙走石,大風如刀削一般,冬天氣溫達-30℃,道路凍得像搓衣板……而于敏都甘之若飴。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又成功進行全威力氫彈的空投爆炸試驗。
試驗成功的那一刻,于敏很平靜,“回去就睡覺了,睡得很踏實”。
直到于敏的工作逐步解密后,他的妻子孫玉芹才恍然大悟:“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p>
于敏中國“氫彈之父”事跡(精選篇5)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深處,蘑菇云騰空而起,一聲巨響震驚世界。我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空投試驗爆炸成功!消息傳開后,震驚了世界,舉國歡騰。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中國的速度為世界之最。美國用時7年3個月,蘇聯為4年,英國為4年7個月,而綜合國力尚落后的中國僅用了2年8個月。
多年后,回憶起氫彈成功爆炸的那一天,于敏說,他沒有像想象中的那樣流淚,那天晚上他睡得很踏實。
那一年,于確只有15歲,聞訊后也為之振奮。在與眾人一同慶祝時,他并不知道,這背后竟然有堂哥于敏默默的付出。
爆炸成功后,氫彈須根據實戰需要進行武器化并裝備部隊。于敏接著對氫彈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過早“點火”幾率等作了優化設計,并定型為我國第一代核武器裝備部隊。
“家里人只知道他在研究所上班,每月給家里寄來匯款單,信中他從不談工作。”于確說,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解禁,家人才相繼得知。
于敏1926年出生于天津蘆臺鎮,7歲開始在蘆臺鎮上小學,中學先后就讀于木齋中學、耀華中學。在青少年時期,他歷經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看到祖國貧窮落后、飽受欺凌、山河破碎。一次,于敏騎著找同學借來的自行車,在路上遇到日本人開著吉普車,對方不懷好意地沖向他,幾乎被迎面撞上。于敏備受震撼,只有十二三歲的他從此立志報國、科學救國。
上北京大學后,于敏在理學院念物理,他勤奮好學,成績名列榜首。1951年,于敏研究生畢業后,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關結構模型,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道路初露頭角的時候,國際上已經進入核競爭時代,新中國面臨著核威脅。1961年冬的一天,我國核事業奠基人之一錢三強找到于敏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研制氫彈牽扯到多學科,且不符合于敏的興趣。那時,他正處于原子核理論研究的巔峰時期,若調入氫彈研制工作,意味著人生進行一次大轉行。但為了國家發展的需求,愛國主義壓過了個人興趣,于敏毫不猶豫服從了分配,全力以赴投入到一無所知的氫彈理論探索研究工作。
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名字都是絕密。面對嶄新的領域和空白的知識,于敏并未放棄,反而更加勤奮。一切從頭開始,裝備實在簡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幾把算尺和一塊黑板。一臺每秒萬次的計算機,需要解決各方涌來的問題,僅有5%的時長可以留給氫彈設計。
科研大樓整夜燈火通明,人們為了琢磨一個問題,常常通宵達旦。“百日會戰”令人難忘,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中,于敏率領大家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被稱贊為“國產專家一號”。
在于敏的兒子于辛的印象中,父親總是很忙,很少回家,偶爾回來一次,也是帶著思考的表情。由于常年奔波勞碌,投身____,于敏很難顧上妻兒,對于家人的虧欠成為他晚年最大的遺憾。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中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他與鄧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學家多次商議起草報告,分析我國相關實驗的發展狀況以及與國外的差距,提出爭取時機,加快步伐的戰略建議。
在核試驗這條道路上,美國進行了1000余次,而我國只進行了45次,不及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
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于敏和科研工作者們書寫了一座座振奮民族精神的歷史豐碑,他也實現了兒時的科學救國夢。少有人知的是,被稱為“氫彈之父”的他,在研制氫彈的過程中,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