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國科學家事跡
科學的偉大進步,來源于嶄新與大膽的想像力;你是否在尋找“抗疫中國科學家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抗疫中國科學家事跡精選篇1
回首抗疫的日日夜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危難之際方顯英雄本色,什么叫大局意識和使命擔當?我親眼所見的東方人,疲憊和期待,煎熬和勇毅,至今震撼我的心靈。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的員工——“白衣執甲向險行,生命欲燃濟蒼生。”
在2022年浦東新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的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東方醫院院長、同濟大學副校長陳義漢,再次向全體一線抗疫的醫務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2022年上半年非比尋常,突如其來的疫情嚴重打亂了醫院的日常工作。東方醫院全員出動,不論是白發蒼蒼的老專家,還是剛剛入職的小青年,所有的醫務工作者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從初春到仲夏,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抗疫的重任,展示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情懷和公立醫院的責任擔當。
這份成績單是沉甸甸的——東方醫院承擔了最多的方艙醫院管理任務、最重的隔離點工作、最艱難的特殊救治,并最大規模地派出了采樣隊伍、最大數量地采集了核酸樣本。據不完全統計,東方醫院在本輪疫情期間,派出3萬人次采樣,檢測了3000萬人份的核酸,同時承擔了9個方艙及4個隔離點的醫療管理工作。
在疫情最吃勁的時候,上海東方醫院集團整體作戰,海南東方、安徽皖南、江西吉安、山東膠州四支援滬醫療隊逆行而來,馳援上海!
2013年9月,吉安市委市政府與東方醫院簽署全面托管協議;2015年12月,東方醫院吉安醫院按期開業。在這之后的7年時間里,一批又一批東方人奔赴吉安,悄然改變著吉安百姓患大病、重病輾轉大城市大醫院治療的歷史。4月12日,吉安第二批共169位醫護援滬隊抵達上海,由東方醫院派駐吉安醫院副院長王善金帶隊,在出征儀式上,他高聲宣誓:“發揚井岡山精神、紅軍精神,帶領全隊不負使命,竭力打好這場防疫戰。”
如今,疫情防控正在穩中向好,東方醫院不但延長門診的診療時間,還增設了周日門診,并同步開設互聯網醫院的義診服務。上海重啟的第一天,東方醫院門急診量就破萬。陳義漢說,走過嚴峻的疫情,東方醫院這艘大船已經沿著年初制定的航線再出發。東方醫院秉持“一切為了病人”的宗旨,努力以非凡的醫療、教育、研發和治理成就,成長為一流的臨床診治中心、學術研究中心、教育培訓中心和醫學人才中心,早日實現“患者最信賴的醫院,當代醫學的創造者”的目標。
抗疫中國科學家事跡精選篇2
張伯禮院士,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人,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于天津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專家,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務院醫改咨詢專家委員會成員,第十一屆藥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第十一至十三屆人大代表。
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開展中醫舌診客觀化研究,開拓了舌象色度學和舌底診研究方向,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90年代,開展血管性癡呆(VD)系統研究,制定了VD證類分型標準和按平臺、波動及下滑三期證治方案;明確了中風病證候和先兆癥動態演變規律,建立了綜合治療方案;創立了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揭示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作用機制;200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1999年開展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并連續三次得到“973”計劃支持,創建了以組分配伍研制現代中藥的途徑和關鍵技術,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本世紀初,完成了首個中醫藥對冠心病二級預防大規模循證研究,建立了中醫藥循證評價系列方法,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開拓中成藥二次開發研究領域,促進中藥科技內涵和質量提升,推動了中藥產業技術升級,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1年獲中醫藥國際貢獻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抗疫中國科學家事跡精選篇3
美國著名政治家基辛格曾說過:“中國人一直都是幸運的,他們總是被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的確,馬邑之謀失敗后,衛青霍去病出現了;中國需要原子彈時,鄧稼先回來了;新冠病毒襲來時,鐘南山院士站出來了。他如一位掌舵人,帶領著人民,帶領著白衣天使團隊,在抗擊疫情的路上劈波斬浪地向前航行。
鐘南山院士,一位愛國,心系百姓的國士。前些日子,鐘院士被采訪的視頻刷屏了各大社交媒體。視頻中,當他提到武漢人民開窗高唱國歌時,他那平日堅毅,不屈的目光變得平緩,疲憊的雙眼中泛著淚光,他的聲音有些哽咽,有些顫抖,他用激動而堅定的語氣說道:“勁頭上來了,很多東西都能解決。大家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個很英雄的城市。”說完,一顆在眼中徘徊許久的淚珠終于奪眶流出。這淚必是熱淚,是一位院士拳拳愛國心的流露。鐘爺爺不顧個人安危,為國為民,勇敢的站在抗疫第一線。相信,有了鐘院士的這句話,醫生護士們有了斗志,人民群眾們有了戰勝病毒的信心。“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鐘爺爺濟世救人,國家有您,何其有幸!
鐘南山院士,一位敬業,忘我的醫者。新冠病毒在武漢爆發,人們想的是尋找庇護,向后撤退。與其相反,鐘爺爺想的是沖在一線,堅守奮戰。還記得_年前,他說:“把重癥病人送到我這兒來。”_年后,他依然逆行沖在前線,恪盡職守。在趕往武漢的高鐵上,他始終坐在座位上看文件,研究病例。下了高鐵,迎來的是晝夜奮戰,與病毒擊戰的日子。累了,小瞇一會兒;醒了,帶領著醫護人員繼續投身于重癥監護室。這,就是鐘爺爺。雖榮譽加身,仍砥礪前行;不舍初心,治病救人,為醫學奮斗。
鐘南山院士,一位敢醫敢言,實事求是的領頭人。_年前,非典襲來,時任廣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長的鐘院士,在記者會上否定了“權威人士”衣原體感染的說法,提醒人民群眾應對這種罕見病毒提高警惕。他言“無人敢言”之言,擔“無人敢擔”之責,將名譽置之腦后,追求真理。_年后,他亦是如此。首先確定“新冠人傳人”,告訴大眾應“早防預,備護具”。這個時候,最有權威的他,就是信念。人們相信他,才能眾志成城,抗“疫”新冠。鐘爺爺“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用依據說話,實事求是。這,就是科學家的閃光點。
他,就是鐘南山。為國分憂,為民奔波,為醫學奉獻。這就是鐫刻在他生命中的品格。
魯迅曾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鐘南山,就是。
抗疫中國科學家事跡精選篇4
載譽歸來 “人民英雄”時刻堅守
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在____防控過程中,中醫藥人守正創新、傳承精華,交出一張漂亮的答卷。
疫情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后與意大利、德國、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交流中國的中醫藥診療方案、有效方藥和臨床經驗。
截至目前,連花清瘟膠囊已在加拿大、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上市許可。張伯禮也在幾十場海外連線中,分享中國抗疫經驗。
“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2020年人類有個共同的心愿,就是盡快戰勝疫情。”張伯禮說。
今年9月,張伯禮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面對榮譽,他填了一首詞——《人民才英雄》,詞中寫道:“白甲十萬,戰‘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漢,數英雄獨顏汗。”
如今,張伯禮還會來到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出診。身穿白大褂的他,一如往常步履矯健、面帶微笑地走進診室。“要把榮譽珍藏起來,化作一種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
了解更多科普信息,請關注邯鄲科普微信公眾平臺
“邯鄲科普”是邯鄲市科協科普微服務平臺的簡稱,該平臺面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是邯鄲科協大力推進科普信息化、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一種新途徑,也是邯鄲科協提升自身能力建設的一個新手段。
抗疫中國科學家事跡精選篇5
2020年1月,湖北武漢遭遇了“新型冠狀病毒”的狠毒襲擊。在眾多正在為擊滅病毒而奮勇救人的白衣天使中,我特別留意到了一位八十四歲高齡的、頭發花白的老者,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鐘南山院士。
“新型冠狀病毒”有著極強的傳染性,染上這種病毒輕則疾病纏身,重則有生命危險。您臨危受命,被國家任命為這場“戰疫”的統帥。在前往武漢時,您接受記者采訪時懇切地告誡全國百姓:“沒什么事,別去武漢。”說完就義無反顧地登上高鐵。您在高鐵上靠椅稍作休息的照片讓全國人民動容、淚目。到了武漢后,您多次通過媒體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離,自己卻不顧個人的安危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去。
如今,被確診的感染人數和一天比一天增多,這對參與這場戰斗的白衣天使們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和威脅。但您沒有退縮,而是拿出了自己的本領和膽魄擔當起保家衛國的重任。您用行動表現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英雄氣概。您身上的白袍就是您的戰衣,您的智慧就是您的寶劍。您夜以繼日地工作,帶領白衣天使們攻堅克難,為人類的健康而鞠躬盡瘁。在近日的采訪,您眼中泛著英雄的淚光說:“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能夠過關的。”您懸壺濟世的情懷又一次讓國人淚奔。
鐘南山院士,我敬佩您!您不辱使命,帶領著浩浩蕩蕩的醫護隊伍,一起向禍害人類的“新型冠狀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鋒利的寶劍,為武漢、為祖國、為人類無怨無悔地揮灑著自己的滿腔熱血。
鐘南山院士,我敬佩您!不僅是您,還有像您一樣參與“戰疫”而逆行奔向最危險戰場的千千萬萬個白衣天使。您們都是最美的中國人,感恩有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