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華中國核潛艇先驅功勛事跡
事跡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你是否在尋找“黃旭華中國核潛艇先驅功勛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黃旭華中國核潛艇先驅功勛事跡篇1
黃旭華,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3月生,廣東揭陽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在某次深潛試驗中,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作為總設計師親自隨產品深潛到極限。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人物事跡
黃旭華,是我國核潛艇研制工程的先驅者,領導實現了我國核潛艇裝備從無到有的歷史性壯舉,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卓越貢獻,是我國核潛艇科技戰線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
核潛艇,是集海底核電站、海底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
“當時,我們只搞過幾年蘇式仿制潛艇,核潛艇和潛艇有著根本區別,核潛艇什么模樣,大家都沒見過,對內部結構更是一無所知。”黃旭華回憶說。
在開始探索核潛艇艇體線型方案時,黃旭華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艇型。最終他選擇了最先進、也是難度最大的水滴線型艇體。
黃旭華通過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風洞試驗,取得了豐富的試驗數據,為論證艇體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堅實基礎。“計算數據,當時還沒有手搖計算機,我們初期只能依靠算盤。每一組數字由兩組人計算,答案相同才能通過。常常為了一個數據會日夜不停地計算。”黃旭華回憶說。
用最“土”的辦法來解決最尖端的技術問題,是黃旭華和他的團隊克難攻堅的法寶。
除了用算盤計算數據,他們還采取用秤稱重的方法:要求所有上艇設備都要過秤,安裝中的邊角余料也要一一過秤。幾年的建造過程,天天如此,使核潛艇下水后的數值和設計值幾乎吻合……
正是這種精神,激勵黃旭華團隊一步到位,將核動力和水滴艇體相結合,研制出我國水滴型核動力潛艇。
核潛艇戰斗力的關鍵在于極限深潛。然而,極限深潛試驗的風險性非常高。在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中,黃旭華親自上艇參與試驗,成為當時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在極限深度,一塊撲克牌大小的鋼板承受的壓力是一噸多,100多米的艇體,任何一塊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閥門封閉不足,都可能導致艇毀人亡。”巨大的海水壓力壓迫艇體發出“咔嗒”的聲音,驚心動魄。黃旭華鎮定自若,了解數據后,指揮繼續下潛,直至突破此前紀錄。在此深度,核潛艇的耐壓性和系統安全可靠,全艇設備運轉正常。
1970年12月26日,當凝結了成千上萬研制人員心血的龐然大物順利下水,黃旭華禁不住熱淚長流。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偉大誓言,新中國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實現了……
幾十年來,黃旭華言傳身教,培養和選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術人才。他常用“三面鏡子”來勉勵年輕人:一是放大鏡——跟蹤追尋有效線索;二是顯微鏡——看清內容和實質性;三是照妖鏡——去偽存真,為我所用。
黃旭華中國核潛艇先驅功勛事跡篇2
人物簡介:
黃旭華,男,漢族,1926年3月出生,祖籍廣東揭陽,生于海豐,中共黨員,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曾先后擔任我國核潛艇工程第一代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隱姓埋名30年,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主持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制,領導團隊突破了核潛艇最關鍵、最重大的七項技術,實現了我國核潛艇裝備從無到有的歷史性壯舉,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2019年9月,獲得“共和國勛章”。2020年1月,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他總不在家,四季的衣服鞋襪,早晚的茶水飯點,凡是家里的事情都用不著他管。單位分了2斤豬肉,他倒正好回來了……”夫人李世英笑著“吐槽”黃旭華在家的表現。
“要利用這個機會夸她一下,表揚她一下。”黃旭華接過話茬,引得大家一陣歡笑。
把核潛艇放在第一位,是黃旭華的原則,也是李世英一直以來的堅守。
1956年,黃旭華與同單位的李世英結婚,兩年后便赴京參與核潛艇研制。李世英沒有多問,托人給丈夫捎去了衣物。直到四年后,她也被調到北京參與核潛艇項目,才知道丈夫從事的事業。
黃旭華工作繁忙、經常出差,家里的事情幾乎全靠李世英打理。冬天每月供應的300斤煤,全部由她用簸箕一趟趟搬回家;地震了,她抱著剛出生的小女兒,拉著大女兒去住安置帳篷;有一年冬天,大女兒黃燕妮上學途中跌入雪坑昏迷,李世英獨自一人在床邊守候了9天9夜……幾十年來,從來沒有為了家里的一件事情把丈夫從工作中叫回來。
“核潛艇是我們共同的事業,盡力支持他,家里的事不給他拖后腿,我覺得這是我的本分。”李世英說。
1988年年初,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核潛艇迎來了第一場“大考”——在南海進行極限深潛試驗。緊張的氣氛在參試人員之間蔓延,有人甚至開始寫近似“遺囑”的家書。
為了給參試人員鼓勁,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當場宣布將上艇與大家一起下潛。
試驗之前,他帶著李世英回了趟廣東老家,并把要進行極限深潛的事告訴了她:“萬一我回不來,我的老家你怎么也得去一次。”
“你是總師,你必須要下去,艇上100多個人的生命安全你要負責到底,否則這個隊伍就不能帶了。”妻子內心翻江倒海,對他卻假裝冷靜。
極限深潛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時年64歲的黃旭華,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參與深潛試驗的核潛艇總設計師。
消息傳來,李世英哭了。“她之前表現得冷靜,是擔心動搖我的決心,影響我的情緒。直到我深潛成功了,壓在她心里面的大石頭,終于落下來了。”黃旭華哽咽著回憶。
歉意與感激時常縈繞,黃旭華盡己所能,用愛去彌補。
每次出差回家,黃旭華總會想著給妻子買點東西,不知買什么好,就跟著別人學。有一次見別人買了塊印花布,也跟著買了一塊,回家一看,發現妻子早就有一件這樣布料的衣服了。李世英開玩笑:“你可以背得出你工程上的多少數據,就記不得我在你面前穿了幾年的印花布衣服。”黃旭華跟著別人買菜卻是靈得很,到菜市場,先暗中找一個看上去很精通家務、和妻子年齡相仿的人,人家買什么,黃旭華就跟著買什么,妻子果然滿意!
每年下雪,黃旭華只要在家,總會陪女兒們一起去堆雪人,父女試比高下,玩得不亦樂乎。過年了,他買許多鞭炮,還別出心裁弄來個空罐頭盒戴在大鞭炮的頭上,一炸,先是一聲聞所未聞的奇響,再是罐頭盒凌空幾丈跳起霹靂舞,孩子們笑彎了腰:“爸爸,過了年就把你送到托兒所去!”
家里的“音樂會”也是表達愛意的好方式,很隨意的時間里,有一個人哼哼兩句,其他人便自發跟著唱起來,吹口琴、拉二胡、打揚琴……黃旭華樣樣都能來,以一身才藝,博一家歡樂。
“為事業盡力,以愛來治家。”黃旭華說,“我們從來沒有跟對方講過一句我愛你,或我要給你什么榮華富貴,但是我們一直是心心相印的。為了國家的事業,我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互相促進,這就是愛的實際行動。”
黃旭華中國核潛艇先驅功勛事跡篇3
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1958年,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系尚處于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_聽后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制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后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
1964年,黃旭華終于帶領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后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黃旭華中國核潛艇先驅功勛事跡篇4
上世紀50年代末,新中國遭遇西方列強圍追堵截、封鎖威懾。鑒于國防安全形勢需要,1958年,中國決定上馬核潛艇項目,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竟傲慢地說:“核潛艇技術復雜,價格昂貴,你們搞不了!”美國聽說了,嗤之以鼻,完全沒當回事。_聽了匯報,異常氣憤,一拍桌子:“你們不援助,那我們自己干!”“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于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核潛艇作為絕密項目,迅速啟動。黃旭華和他的團隊,從此,隱姓埋名,仿佛人間消失,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干什么!僅僅十年后,1970年,中國首艘核動力攻擊潛艇“長征一號”下水,震驚了全世界,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闊別家鄉參加核潛艇項目后,他長達30年未能回家。直到1986年,解密期過后,他才順道回家探望銀發滿頭的老母,闊別30年,母子再度相對,竟無語凝噎!一個已耄耋,一個已花甲。而父親則早已去世,父子再未能重逢!抱著蒼老的母親,“不孝子”黃旭華,不禁失聲痛哭!但他依然沒向母親解釋什么,兄弟姐妹、親戚朋友依舊責罵他不孝。
直到1987年,一篇《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報告文學,在《文匯》雜志刊登,黃旭華將文章寄給了母親,里面雖然沒有寫出他的真名,卻提到了核潛艇的“黃總設計師”,并提到了他夫人李世英的名字。母親這才恍然大悟,立即將子女們召集到一起,只說了一句話:“三哥的事情,你們要諒解!”30年隱忍、30年不孝、30年委屈,對祖___親盡了忠,也終于,對生身母親有了一個交代。
1954年,參與戰斗艦艇研究設計,1958年,調任海軍核潛艇研究室任副總工。那時候,國家還是一窮二白,又趕上“三年災害”,研發核潛艇的難度,可想而知。首先就是人才匱乏。沒有技術、沒有工具、沒有原材料。沒有核潛艇模型,但找到了兩個美國導彈核潛艇的兒童玩具,于是對玩具進行拆解,揣測結構原理;沒有大型運算用的計算機,那就用算盤和計算尺,用紙和筆,計算出驚人的大數據;沒有資料,沒有圖紙,那就大海撈針,從國外報刊雜志上捕獲蛛絲馬跡;沒有食物,那就餓著肚子干,黃旭華后來回憶說:“如果那時候有杯豆漿,心里就暖融融的!”
就在這樣的簡陋艱苦環境中,黃旭華和同事們吃住都在研究所,一門心思撲在核潛艇上。一有情況,零下20攝氏度,掀起被窩就能起身工作。僅僅幾年,1964年,第一艘核潛艇就研制成功,1970年就順利下水。1988年,中國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第二次核報復力量的國家。
為了測試改進核潛艇的性能,他無數次親隨潛艇深潛檢測,那是需要冒著犧牲的危險的。1988年,黃旭華親自隨潛至南海300米深處,檢測記錄各項指標數據,成為世界核潛艇總設計師下水深潛第一人。他說:“我是總師,我要對潛艇負責,對艇上170名戰士負責”,試驗成功后,他豪情滿懷揮筆寫下:“花甲癡翁,智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因為祖國的召喚,因為保密的需要,他隱姓埋名、以身許國三十載,默默奮斗在科研一線,甘當無名英雄。30年里,父母、8個兄弟姐妹竟都不知他在干什么!父親去世沒能見上最后一面,全家人都在罵他不孝、無情、冷血。黃旭華淚流滿面地說:“有人問我忠孝不能兩全,你怎么理解?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他又說:“我非常愛我的夫人,女兒,父母。但在核潛艇這個事業上,我可以犧牲一切!”此生屬于祖國,此生無怨無悔!
他一生崇尚儉樸生活,堅持艱苦奮斗。辦公室沒有空調,夏季經常在40攝氏度高溫下蒸桑拿。分房時,挑了沒人要的頂樓,直到2005年,才給家裝了一臺空調。院士的他,沒有專車,所里最好的車,是用了多年的“桑塔納”。名片上,好多年連手機號碼都沒有,手機也是后來才買。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卻把名利看得淡如水,卻把享受視為身外物。舍棄了個人,舍棄了小家,是為了國家,是為了大家。
功成名就天下曉,歸來仍舊少年心。耄耋之年,93 歲高齡,他至今卻仍未退休。每天早上8點半,他準時出現在核潛艇研究所的院士辦公室。一張辦公桌、一副老花鏡、一只放大鏡,陪伴晚年的,依舊還是工作。他說:“我愿意為核潛艇事業發揮余熱、貢獻力量”;“我要做年輕人的啦啦隊,為他們加油鼓勁,必要時出個點子。什么時候退休不知道,身體還可以干幾年。
黃旭華中國核潛艇先驅功勛事跡篇5
黃旭華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曾任核動力潛艇總設計師,中國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所長。2019年9月,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
黃旭華原名黃紹強,1926年出生于一個鄉村醫生家庭,從小立志從醫。在那個硝煙四起的年代,困窘的生活、艱難的世道,并沒有擋住他求學的熱情。在千里求學路上,他親眼目睹了祖國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的景象,愛國的種子心中生根發芽。為此,他給自己改名為“黃旭華”,希望苦難中的中華民族能如旭日東升般崛起。
1944年,黃旭華的高中生活因戰火波及而匆匆結束。目睹日軍肆無忌憚地侵略國土,黃旭華決定棄醫從工學習造船,從此走上了科學救國之路。在交通大學,黃旭華接受了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科學觀念的洗禮。課余時間,他還積極參加進步組織“山茶社”,投身各種學生運動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在白色恐怖中,黃旭華堅持對敵斗爭,展現了出色的政治才華和驚人的堅強意志。
1958年,時年34歲的黃旭華被秘密召集到北京,擔任了核潛艇研究室副總工程師。從此,他在一處荒島上開始了長達30年隱姓埋名研制核潛艇的工作。他帶領團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一路攻克種種技術難關,突破了核潛艇最關鍵、最重大的七項技術,實現了我國核潛艇裝備從無到有的歷史性壯舉,讓茫茫海疆有了中國的“鋼鐵蛟龍”。1986年,我國自主研發的核潛艇在南海進行第一次極限深潛試驗。身為總設計師的黃旭華卻堅持親自下海參與深潛,他認真地說:“我是總設計師,我不僅要為這條艇的安全負責到底,更要為下去人員的生命安全負責到底。”這一年,黃旭華62歲。
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每天堅持上班,為祖國新一代核潛艇的研制工作鞠躬盡瘁。他的女兒也像父親一樣,在研究所里工作了40年,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中國的核潛艇研制事業。“路要自己走,做人要堅持”成為黃家永遠不變的家風,教育了孩子們,也詮釋了黃旭華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