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功勛人物事跡簡介
事跡的不僅僅是為了評功擺好,更多的是為了體現和弘揚特定的精神;你是否在尋找“電影功勛人物事跡簡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電影功勛人物事跡簡介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1】
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想做什么樣的事情,想達到什么樣的道德境界,想實現一種什么樣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這就是一個人的理想。這種理想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具體體現。人擁有了理想和抱負,才會有具體的奮斗目標,才能調動自己的潛能、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袁隆平,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農科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是馳譽全球的“雜交水稻之父”,1987年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教科文科學獎,11月2日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
少年時的袁隆平,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從小就立志當一名農藝師。從農學院畢業后,他開始了育種研究。
然而,使袁隆平鐵下心來搞雜交水稻研究的卻是1960-1962年中國連續3年遭受罕見的自然災害,糧食幾乎是顆粒無收,無數的農民被活活餓死。袁隆平感到了一種深沉的責任感,他立下志愿:我一定要想辦法讓農民多打糧,擺脫饑餓!
確定了志向之后,然后就是選擇突破口。他最初拜倒于米丘林、李森科的門派之下,但是經過實驗和思考后,他覺得他們的理論太空洞、太教條。于是,在一位老前輩的啟發下,他開始對孟德爾的雜交優勢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袁隆平下定決心,“改變方向,搞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在許多國家都在研究,但是均未能達到水稻雜交優勢的目的。他認真地翻閱前人實驗的各種記載,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
第二步,找到一種特殊水稻品種作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給母禾授粉,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即不育系;
第三步,選擇一個稻種與不育系雜交,使其后代恢復生育能力,叫恢復系。
三系配套,便可制種。
在目標確定后,袁隆平開始了長達10余年的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為了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他獨自在田野里尋了半個月;為了尋找遠緣品種,他與助手遠上天涯海角,每天在野外奔走。得到了不育株,又需要授粉、澆水、觀察,精心照料,忙碌半天有時只能獲得幾顆種子。在短短6年多的時間里,他就嘗試了多個栽培稻品種的雜交實驗,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1966-1976年期間,他雖然沒有蹲“牛棚”,但是愚昧和嫉妒編制的厄運卻他無法擺脫的。一次,他從家里返回學校,發現實驗田里的秧苗一根不剩地被人拔走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他絲毫也不灰心,反而加強了他把實驗搞好的愿望。
為了育種,中只在家中過了3個春節;然而最遺憾的是,父親死前也沒能和他見上一面。
天道酬勤,在其他農業研究機構和同志們的協助下,我國秈型雜交水稻終于研究成功!這一品種在短短的幾年內,為國家增產糧食2120億斤。它作為我國第一項出口技術轉讓給美國,比當地的良種增產37%;日本、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國相繼引進實驗,增產都在20%以上。袁隆平成為人類綠色______的使者。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于他濟世的樸素的思想,在這種樸素的思想支撐下,才有了他投身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的志向,才有日后秈型雜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實現了為我國、為世界增產糧食的美好愿望。
電影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2】
在沒有硝煙的和平年代,排雷是最危險的軍事任務之一,排雷兵是離生死最近的軍人,雷場便是戰場。
杜富國參加的這次中越邊境云南段掃雷行動,是繼1992年、1997年兩次大排雷之后的第三次大排雷行動。
統帥號令如山,戰士迅速行動。當時,還在原邊防某團教導隊擔任炊事員的杜富國,得知組建掃雷大隊的消息后,第一時間向連隊黨支部遞交申請,主動請纓參加排雷。身邊有戰友勸他,排雷如刀尖上跳舞,每天都與“死神”打交道,何必去冒這個險。他堅定地說:“當兵不怕死,怕死不當兵,現在國家有需要,我們決不能后退半步。”。
從2015年6月開始,杜富國和來自不同單位的戰友,義無反顧踏上了為人民掃雷的征程。剛到掃雷大隊時,隊干部準備安排杜富國到炊事班,但他堅決要求去戰斗班,堅定說道:“既然申請來掃雷,就要到一線去戰斗!”
練就“金剛鉆”,才能和死亡叫板。雷場看似寂靜無聲,實則兇險殘酷。杜富國默默告誡自己:“排雷,沒有真本事不行,學不好排雷理論,就掃不了雷、保不了命,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
新兵下連時,他成了連隊有名的“訓練狂人”;理論學習不明白,點滴時間啃教材;專業技能不達標、午睡時間練一練;體能素質跟不上、早晚負重跑一趟。經過刻苦訓練和不懈努力,最終他憑借過硬的軍事技能和頑強的拼搏精神走在了連隊前列。
超乎常人的毅力與付出勤學苦練,讓杜富國成為了單位出名的“多面手”“實干家”,是每個連隊都爭著要的“寶貝疙瘩”。
當兵半年,他就被破格推薦參加原邊防某團預提指揮士官集訓,上等兵期間就擔任副班長,成為連隊官兵學習的榜樣。入伍8年,他被5個單位爭先選調、從事4個專業,始終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
為學深悟透掃雷理論,他把知識要點寫成小紙條、制成小卡片,有空就拿出來看一看、背一背,晚上熄燈后經常加班加點,纏著身邊戰友討教至深夜。為熟練掌握排雷技能,他嚴格按照程序反復練習,別人練1個小時,他練2個小時,每個動作都重復上百遍;為訓練探雷針手感,每天堅持練習上萬針,像繡花一樣將分隊前的草皮翻了個遍;為熟練探雷器,將鐵釘、石塊、彈片等混合埋設,并使用斜放、混合、覆蓋等方法增加難度,3個月的訓練期還沒結束,他就熟練掌握了10余種地雷的排除方法,做到探雷器一探就能準確辨別地雷埋設位置、知曉地雷種類。在臨戰訓練綜合性考核中,所有考核科目被評為全優。3年來,杜富國累計排出各類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
在天保口岸、馬嘿、老山、662.6高地等因雷而令人生畏的“骷髏地帶”。杜富國總是堅持第一個進雷場,第一個設置炸藥,第一個引爆,第一個搜排,大家都稱他為“雷大膽”。
開辟通路時,他打破固有逐點逐片爆破作業方式,提出田字分割爆破、多人多塊同步作業的方法,實踐中有效提升了搜排效率,得到廣泛推廣,被大家稱為“田字切割法”;探測作業中,他反復琢磨教材中“連續掃描探測、目標精確定位”十字交叉定位法,逐漸摸索出“分塊掃描、木棍標識、交叉劃線、精確定位”的搜排要訣,極大提高了探測速度和精度,是全隊掌握這一方法最熟練的作業手;運輸彈體上,他合理區分排除爆炸物的規格尺寸、性能種類,手工制作了10余種裝運沙箱,較好地提升了搬運效益和安全系數。他憑借平時扎實的訓練積累和過硬的專業技能,啃下了一個個“硬骨頭”,排除了一顆顆“索命雷”,鋪設了一條條“安全道”。
軍人血性:把危險給自己 把平安給戰友。
中越邊境云南段第三次大掃雷,雷場地勢險,大都處于陡峭的山崖、茂密的叢林、鋒利的山石中,機械作業幾乎無法展開,只能采用爆破和人工搜排的方式;自然環境差,氣溫高,雨量大,經常發生山洪、塌方和山體滑坡;雷障種類多,布雷密度高,每平方公里布雷達數千枚。
在八里河東山某雷場,班長劉貴濤探到1枚罕見而危險的拋撒雷。沒等劉貴濤命令杜富國撤下時,他就搶先道:“班長,我來吧。”
“他就是這樣,不管與上級還是下級同組作業,都‘強詞奪理’爭著上。”杜富國負傷后,劉貴濤回憶起這些細節,抹著淚說:“他其實是不想讓別人冒險,這早已成了他的習慣。”
生死一線,視死如歸,哪里有任務杜富國就出現在哪里,哪里雷最多杜富國就鉚在哪里,哪里有危險杜富國就沖鋒在哪里,他的心里裝著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卻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每次掃雷杜富國總是第一個喊出“讓我來,我先上”,背著50多斤重的炸藥拉著繩索滑降,穿著近30斤防護服、鞋底厚達18厘米的排雷鞋,綁著一條細繩在近70度的陡坡上一米一米地排雷。他認為,多排一次就多擔一分風險,多給隊友一分安全,多送群眾一分平安。
今年10月11日下午,在麻栗坡縣猛硐鄉老山西側雷場掃雷作業時,發現少部分露于地表的一個彈體,初步判斷是一顆當量大、危險性高的加重手榴彈。杜富國馬上向分隊長報告,接到“查明有無詭計設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巖:“你退后,讓我來!”艾巖轉身后退了幾步。正當杜富國按照作業規程,清除彈體周圍的浮土時突然爆炸,他下意識地倒向艾巖一側。飛來的彈片伴隨著強烈的沖擊波,把杜富國的防護服炸成了棉花狀,也把他炸成了一個血人。
面對危險,杜富國用血肉之軀,舍生忘死的剎那一擋,確保了兩三米之外的艾巖僅受了皮外傷。經過3年艱苦奮戰,掃雷大隊共掃除雷區57.6平方公里,人工搜排出地雷和各種爆炸物19.82萬枚(發)。
電影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3】
錢七虎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防護工程專家、軍事工程專家、中國防護工程學科創建者。
他長期從事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創建了我國防護工程學科,建成了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創新研究群體,填補了多項理論研究空白。研制出我國第一套空中核爆炸荷載模擬試驗裝置,研發出多種新型防護材料和系列高抗力復合結構。他用畢生心血,為我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
一、天才出自勤奮
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時,錢七虎出生逃難的路上。他親眼目睹侵略者的殘暴,從小就感到,沒有強大的祖國,人民不可能有幸福安寧的生活。
從上海中學畢業時,我國正急需軍事人才,成績優異的錢七虎去了新成立不久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因為要跟黃土鐵鏟打交道,防護工程專業成為了被大家避開的冷門專業。但作為班上骨干,錢七虎帶頭服從組織分配,選了防護工程,也開啟了他一生的事業。
1961年,錢七虎被組織選派到莫斯科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學習深造。留蘇4年,除了莫斯科,他再沒去過其他城市。就算上街,基本上也是去書店或圖書館。因為他相信,天才出自勤奮。
錢七虎留學歸國后,我國面臨嚴峻的核威脅環境。如果說核彈是對付敵對力量的“矛”,那么防護工程就是一面堅固的“盾”。從那時起,為祖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就成了錢七虎畢生的追求。
二、國家的矛與盾
上世紀70年代初,戈壁深處一聲巨響,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當人們歡呼慶賀之時,一群身著防護服的科研人員迅速沖進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現場,錢七虎便是其中一員。
那是某新型飛機機庫在西部一試驗場進行抗核沖擊波效應實驗。錢七虎從蘇聯學成歸國后,便受命進行某飛機洞庫防護門設計。為獲得準確的實驗數據,他趕赴核爆試驗現場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和數據收集。在現場,錢七虎發現,核爆后飛機洞庫門沒有被炸毀,飛機也沒有受損,但防護門卻出現嚴重變形,無法開啟。
經過初步分析,他迅速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原設計方法中防護門的強度和變形均依靠手算,計算精度達不到要求,難以較準確估算出防護門在核爆炸沖擊波作用下的變形。為此,錢七虎決定采用當時先進的有限單元法在大型電子計算機上進行計算。
錢七虎帶領課題組一路披荊斬棘,排除一個個困難和障礙,最終設計出了當時跨度最大、抗力最高能抵抗核爆炸沖擊波的機庫大門,并撰寫出版了著作《有限單元法在工程結構計算中的應用》。
隨著偵察手段的不斷更新、高技術武器與精確制導武器的相繼涌現,防護工程在高度透明化的戰場中,常常是“藏不了、抗不住”,特別是世界軍事強國開始研制精確制導鉆地彈,給防護工程造成了巨大威脅。
“‘矛’升級了,我們的‘盾’就要及時升級。”經過長達10多年的研究,他和團隊構建了破碎區受限內摩擦模型,研究了地沖擊誘發工程性地震的不可逆運動規律和深部施工災變孕育演化機理,為抗鉆地核武器防護工程的設計與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我國的戰略工程安全裝上了“金鐘罩”。
三、科技服務民生
自上世紀90年代末起,為預防和治理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城市內澇等“城市病”,錢七虎率先提出開發利用地下城市空間、發展城市地下快速路、地下物流等創新觀點,先后組織編制、主持和評審了全國20多個重點設防城市地下空間規劃。
由錢七虎主持制定的我國首部城市人防工程防護標準,獲得國家人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在全國60多個大中型城市廣泛應用。現在全國各地地鐵都是設防的,這與錢院士的積極推動是分不開的,可以說我國建設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體系完備的“地下鋼鐵長城”,對保障國防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多年來,錢七虎著眼于國家發展全局,不僅主動作為實踐強軍夢,在軍事工程方面功勛卓著,還勇于擔當譜寫中國夢,在民生工程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創新表率作用,在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港珠澳大橋、雄安新區規劃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中傾注大量心血,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應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2018年,錢七虎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把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資助我國西部的貧困學生。2020年___暴發后,錢七虎又把江蘇省配套獎勵給他的800萬元中的650萬元捐給了武漢抗疫一線,其余的150萬元分別捐給了母校上海中學和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由烈士先輩流血犧牲奮斗換來的。他們把生命都獻給了黨和國家,我還有什么不能貢獻呢?”錢七虎說。
電影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4】
一個絕密長達近30年的名字,一段鑄核盾衛和平一甲子的傳奇。
越神秘,人們越想了解他。
今天,讓我們走近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鎂光燈下,89歲的“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于敏院士坐著輪椅,被緩緩推向______臺中央,接過榮譽證書。這是______和國家的崇高褒獎,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榮譽。
16年前的1999年,于敏重回公眾視野,作為23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代表發言。在這之前,因為從事事業的保密性,他的名字“隱形”長達近30年。驚天的事業沉默的人生,這句話濃縮了于敏與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中,便足以自慰了。”面對榮譽,于敏說:“我們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______,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
黃沙百戰穿金甲 功在當代壯國威
這次轉身,對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科學家來說,意味著巨大犧牲,核武器研制集體性強,需要隱姓埋名常年奔波。
1952年11月1日,美國研制的世界第一顆氫彈爆炸,其威力相當于1945年在日本廣島爆炸的原子彈的幾千倍。
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威脅和核訛詐,我國領導人高瞻遠矚,決定自力更生研制自己的原子彈和氫彈。
1961年1月的一天,鵝毛般的大雪紛紛揚揚,于敏冒著刺骨寒風,踏著厚厚積雪,應邀來到了時任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先生的辦公室。
這是于敏人生中一次重要轉型。
錢三強非常嚴肅地對他說,經所里研究,并報請上級批準,決定將你作為副組長領導和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這次轉身,對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科學家來說,意味著巨大犧牲,核武器研制集體性強,需要隱姓埋名常年奔波。
盡管如此,于敏不假思索接受了任務,從此,他的名字從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消失了。
多年后,他敞開心扉:我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度過的,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我留下深刻的慘痛印象。正是這種民族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促使我下定決心從基礎研究轉向研制氫彈工作。
在國際上,氫彈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武器,氫彈研究被核大國列為涉及國家安全的“最高機密”。
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于敏雖然基礎理論雄厚,知識面寬,但對系統復雜的氫彈仍然陌生。
原子彈爆炸成功后,為了突破氫彈原理,上級將黃祖洽、于敏及其研究小組中的30余人一起調往核武器研究院理論部,集中力量攻克氫彈,但遲遲未得要領。
1965年9月,于敏率領13室部分人員,帶上被褥、臉盆、計算手冊到上海華東計算所,利用該所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的計算機,完成加強型核航彈的優化設計任務。
創造歷史的“百日會戰”開始了。
作為參與會戰的五十分之一,兩鬢染霜的蔡少輝老人至今對當時的情形歷歷在目。
他回憶,當時計算機性能不穩定,機時又很寶貴,不到40歲的于敏在計算機房值大夜班(連續12小時),一摞摞黑色的紙帶出來后,他趴在地上看,仔細分析結果,終于挑出了三個用不同核材料設計的模型,回到宿舍后坐在鋪著稻草的鐵床床頭,做進一步分析。
0、1、2……9,這10個枯燥無味的數字,在于敏眼中卻是一首首詩,一幅幅畫,而他,儼然是演算紙上的將______。
“別人從紙帶里看不出來的東西,經他一分析就成了活的知識。”蔡少輝稱贊于敏,總是能透過現象觸及事物本質。
剝繭抽絲,氫彈構型方向越來越清晰,于敏和團隊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聲驚天動地的“雷鳴”,蔚藍色的天空驟然升起一團熾烈耀眼的火光,迸射出比幾百個太陽還要亮的光芒,急劇翻騰的烈焰騰空而起,形成了一朵巨大無比的蘑菇狀紫色煙云,蘑菇云產生的強烈沖擊波卷起沙塵,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戈壁灘。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了!爆炸當量為330萬噸級,與理論設計完全一樣!
盡管當時條件非常艱苦,然而從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到突破氫彈,我國僅用了26個月,創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紀錄。這對超級大國的核訛詐、核威脅又是一個漂亮的反擊。
審時度勢預則立 魂系國防情更急
“我國僅用45次試驗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很大功勞應歸于老于。”與于敏共事過的鄭紹唐老人說,核試驗用的材料比金子還貴,每次核試驗耗資巨大,萬一失敗團隊緩過勁來要幾年。”
1999年,《紐約時報》以3個版面刊出特稿:中國是憑本事還是間諜來突破核武發展?
當時接受記者采訪時,于敏指著報道中的一句話——“不用進行間諜活動,北京可能已經自力更生實現了自己彈頭的小型化”對記者說,“這句話說對了,重要的是‘自力更生’,我國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一開始定的方針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他話鋒一轉,“但我們不是‘可能’,是‘已經’實現了小型化。
第一顆氫彈只是試驗裝置,尺寸重量較大,還不能用作導彈運載的核彈頭,屬于第一代核武器。要與運載裝置導彈適配,核裝置還必須提高比威力并小型化,發展第二代核武器,難度大大增加。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為種種原因,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科技骨干相繼調離,于敏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兼核武器理論研究所所長,全面負責領導突破二代初級和次級原理,發揮了兩個至關重要的作用:決策、把關。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不但在初級小型化和中子彈原理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實現重大決定性進展,而且次級小型化技術途徑已明確,核武器事業躋身世界水平已指日可待。
于敏沒有盲目樂觀,他將視線投向全球。
當時美國仍在不斷做地下核試驗,但他分析,其核戰斗部的設計水平已接近理論極限,為保持自己的核優勢,限制別人發展,很可能會加快核裁______談判進程,促成國際上簽署全面核禁試條約。
“這好比百米賽跑,要將成績在10秒基礎上再提升0.1秒,要花很長時間和精力。”胡思得院士說,當時我國還處于爬坡期,進步潛力還很大。
如果必須做的核試驗沒有做,該拿到的數據沒有拿到,豈不是要“功虧一簣”?
于敏心急如焚。他顧不上老朋友鄧稼先先生已身患重病,直奔醫院談了自己的想法。鄧稼先亦有同感。
幾經反復,鄧稼先和于敏給中央打報告,正式提出加快核武器進程的建議。
正是這封建議書提前規劃了我國核試驗的部署,______中央做出果斷決策,我國才爭取了寶貴的十年熱核試驗時間,完成了必須做的熱試驗。
禁核試后,如何保持我國核武器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于敏早已未雨綢繆。他提出,一定要把經驗的東西上升到科學的高度,用計算機模擬等新的方式開展深入研究,確保庫存核武器安全、可靠和有效性。
“該建議被采納并演化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所長李華說,至今它仍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相比美蘇上千次、法國200多次的核試驗次數,我國的核試驗次數僅為45次,不及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
“我國僅用45次試驗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很大功勞應歸于老于。”與于敏共事過的鄭紹唐老人說,核試驗用的材料比金子還貴,每次核試驗耗資巨大,萬一失敗團隊緩過勁來要幾年。老于選擇的是既有發展前途,又踏實穩妥的途徑,大多時間是在計算機上做模擬試驗,集思廣益,保證了技術路線幾乎沒有走過彎路。
干著第一代,看著第二代,想著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于敏對核武器發展有著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判斷。
上世紀70年代,他敏銳感覺到,慣性約束聚變(ICF)不僅有可能用于解決能源問題,還可能用來研究武器物理。在他建議下,我國ICF終于作為一個______主題列入國家863計劃,從此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電影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5】
談到他的這一生有什么遺憾時,于老告訴我,如果說他的這一生有遺憾的話,那應該是兩個,一是這一生沒有機會到國外學習深造交流,這對一個科學家來說是很大的遺憾;二是因為工作太忙對孩子們關心不夠,沒有將他們培養成對國家有所建樹的人。但他說,雖然想起來是遺憾,并不后悔。
于敏認為,對于科學家來說,正式的職業是科學研究。而學術研究的環境和學術氛圍比較濃的是歐美和過去的蘇聯。他說,我雖然在國內是一流的,但沒有出過國總是一種遺憾。如果年輕時能夠出國進修或留學,對國家對科學的貢獻或許會更大。其實,于敏的一生中,應該說有無數次出國的機會,但是由于工作的關系,他都放棄了。
從1976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是保密的。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國門。但是,對這一次出國,于敏至今說起來甚感尷尬,但也頗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由于工作的關系,于敏此次出國是以某大學教授的身份去美國訪問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盡管去了許多地方,但他始終像個“啞巴”:要問也不方便問,要說也不方便說,很不好受。
他說;“我這一生在和別人的交流方面有無法彌補的欠缺。博學,就必須交談,交談就不能是單方面的,不能是‘半導體’,必須雙向交流。但從我所從事的工作來講,和外面接觸總有一個閥門,因此交談起來吞吞吐吐,很別扭。不能見多識廣,哪能博學?不能交流又哪來考察的收獲。所以,從此以后,我就決定不再出國了,把機會多讓給年輕人一些。這樣對這些年輕人,對我們的事業都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