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功勛人物事跡簡介
泱泱華夏數千年以來,涌現出無數的英雄人物,為人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你知道哪些歷史功勛人物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歷史功勛人物事跡簡介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精選篇1)
說起中國近代史,世人都知道,那是一條用血液和淚水匯成的河流——由于清政府的軟弱,帝國主義列強都將中國看成是發財的工具,用盡各種手段蹂躪與侵略中國。其實這樣的侵略并不是頭一回了,早在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就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因為在漢代時,日本被稱作“倭國”,所以沿海居民咬牙切齒地稱他們為倭寇。但是倭寇并沒有實現侵略中國的野心,那是因為明朝有一位民族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山東登州人。戚繼光出身于官宦世家,父親戚景通因為屢立軍功被朝廷封侯賞爵。良好的家庭環境沒有讓戚繼光變成紈绔子弟,他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通經史,明大義。父親覺得他是可造之材,對他期望很高,于是更加嚴格地教育他。17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他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官居四品。位居高官并沒有讓他懈怠,反而更加讓他覺得自己必須實現理想,那就是像父親一樣縱橫疆場,為國效力。
1548年,戚繼光得到了兵部主事計士元的推薦,開始被朝廷注意。當時的嘉靖皇帝癡迷道教,整天忙著煉丹而無心國事,國事幾乎是由內閣首輔張居正全權處理。戚繼光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權傾朝野的張居正。他們在討論當時朝廷頭疼的倭寇問題時,戚繼光見解獨到,而且提出了明確的方案和對策,從而得到了張居正的信任,成為解決倭寇問題的主要人物。戚繼光在檢閱當時的明朝軍隊后深感失望——由于皇帝不理朝政,軍隊訓練長期荒廢,紀律松懈,士兵素質很差,戰斗力更是低下。于是不久,戚繼光在浙江義烏招募礦工和農民組成“戚家軍”。接著他自創了軍事史上著名的鴛鴦陣,加上朝廷為戚家軍配備了新的戰艦和新式火器,以及嚴格的訓練,戚家軍迅速成長為一支戰斗力不俗的軍隊,從此成為抗倭的主力部隊。
1561年5月,一萬倭寇兵分兩路大舉進攻浙江,妄圖占領臺州和寧海。戚繼光聞訊,便親自領兵前往寧海迎戰。戚家軍行動迅速,在倭寇還 在桃渚燒殺搶掠的時候,就迅速切斷了敵人的后路,逼迫敵人不得不決戰于雁門嶺。此地易守難攻,倭寇曾在這里勝過明軍,可是戚繼光的軍隊卻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全殲倭寇。此時臺州因為兵力太少,幾近失守,戚繼光火速回師救援。他身先士卒,士兵們得到鼓舞,個個如下山猛虎,倭寇被打得節節敗退。他們妄圖用搶來的金銀當做糖衣炮彈擊潰戚家軍,可是戚家軍紀律嚴明,士兵個個對倭寇恨之入骨,進攻得越發猛烈。此役,戚家軍只傷亡三人,而倭寇全軍覆沒。有意思的是,出兵的時候,火頭軍開始煮飯,凱旋之時,飯才剛熟,可見戚家軍戰斗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此后倭寇又幾次攻打臺州,但是戚家軍勇不可擋,戰戰皆勝,令倭寇聞風喪膽,從此戚家軍聲名大振。
1562年,戚繼光被任命為上將軍,率6000人往福建平定倭患。當時倭寇在此十分猖獗,在好幾個島嶼上建立了活動基地,對附近的村落進行燒殺搶掠。戚繼光只用了九天,就全殲橫嶼島上的所有倭寇,收復了這座被倭寇侵占三年的島嶼。1563年,戚繼光再戰福建,取得平海衛大捷,接著連戰連捷,終于平定了福建莆田地區長達九年的倭患。這年10月,戚繼光升任總兵,統領浙粵閩三省軍務。倭寇賊心不死,集結近三萬人殺往福建沿海,戚繼光率軍打退其先鋒,兵分幾路將其部隊截成數段。第二年2月,戚繼光先后給倭寇殘留部隊兩次毀滅性打擊,肅清了倭寇在福建的勢力,接著又出兵廣東,將倭寇勢力一網打盡,至此基本平定了困擾朝廷多年的倭患。
1568年,戚繼光奉命鎮守薊州。他在薊州16年,加固城墻,整頓屯田,訓練軍隊,多次打退侵擾的敵人,軍威大振,從此薊州平靜。戚繼光離職之后,戚家軍并沒有解散,而是將優良的軍事作風傳承了下來,成為明朝后期的主力部隊。他們作戰勇猛,紀律嚴明,為當時百姓津津樂道。戚繼光也因抗擊外國侵略者,澤被人民,成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事跡至今被人民廣為傳頌。
歷史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精選篇2)
“國產專家一號”——人們這樣親切地稱呼于敏。
沒有留過洋,卻也成為世界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在原子核理論研究的巔峰時期,他毅然服從國家需要,開始從事氫彈理論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個世紀60年代。一切從頭開始,裝備實在簡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幾把算尺和一塊黑板。一臺每秒萬次的計算機,需要解決各方涌來的問題,僅有5%的時長可以留給氫彈設計。
科研大樓里一宿一宿燈火通明,人們為了琢磨一個問題,常常通宵達旦。于敏的報告,與彭桓武、鄧稼先等人的報告相互穿插,聽講的人常常把屋子擠得水泄不通。
“百日會戰”令人難忘。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后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深處,蘑菇云騰空而起,一聲巨響震驚世界。新華社對外莊嚴宣告:中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僅用了2年8個月。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記載:于敏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歷史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精選篇3)
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主持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敬業奉獻模范”稱號。
歷史的天空風云變幻,歲月的江河奔流浩蕩。唯一不變的是,總有丹心赤子甘為國家鞠躬盡瘁,總有殷殷志士愿為民族負重前行。
那個愛皺眉頭、喜歡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學家走了。今年1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這樣的“拋頭露面”,于敏只經歷過兩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并代表23位獲獎科學家發言。
對于這樣的大場合,于敏并不習慣。因為此前幾十年里,作為我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他,一直都隱姓埋名。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是于敏生前的一次自白。今天,當我們再次提起這個名字時,他已經成為一座永遠矗立的豐碑。
生命無法永恒,精神卻能不朽。
歷史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精選篇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戰火紛亂的三國時期,豪杰輩出。奸雄曹操、武圣關羽、仁德劉備……一個個都有著英雄氣概,最令我佩服的還得數常山趙子龍。
“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僅僅一個外貌描寫,趙云就給我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儀表堂堂,而且高大威風,咋能不讓人喜愛呢?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這是劉備對趙云由衷地贊嘆。長坂坡一戰,趙一龍單騎忘曹營七進七出,面對曹操幾十萬大軍,絲毫不畏懼。他一個人就殺死了曹營五十多個名將,一桿長槍使得是無人能敵,使曹操不得不敬佩趙云。莫不是很大的膽量,哪敢單槍匹馬闖曹營啊!漢水一戰,黃忠被曹軍團團圍住,趙云只帶領數十人馬來救,他一人殺進重圍,嚇得敵人四處逃竄,解救了黃忠。
趙云其次是武藝高超。每次交戰,作者總是輕描淡寫的一句帶過,“手起一槍,那人便落于馬下”。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句話,卻足以體現出趙云的武藝超群。有次交戰,敵軍看到趙子龍,就不敢上前,而趙云挺槍走馬,如入無人之境。
趙云其他的亮點更是數不勝數。用計取桂陽,這是智;單騎救主,這是忠;為劉備赴湯蹈火,這是情。
趙云還被劉備譽為“虎威將軍”,在五虎沖排第三,關羽、張飛居他之上,我有些替他打抱不平。趙云為劉備立下了汗馬功勞,就只得了第三。這明顯是劉備偏袒關羽張飛,可他們有什么好的?關羽爭強好勝是出了名的,還大意失了荊州,這就是他的功勞?張飛鞭打兵卒,最終死于手下之下,他又有什么好的?趙云呢,次次打戰沒輸過,還被稱為“常勝將軍”。哎!劉備真是偏心。
問三國誰最強,切看常山趙子龍!
歷史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精選篇5)
屈原是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詩體。
屈原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二十多歲時便學識淵博,能詩善文,年紀輕輕就當上楚國的左徒,常同楚懷王一起研究政事,接待各國使臣,深得楚懷王的信任。
屈原生活在各國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后期。當時,在戰國七雄中,數秦國最為強大,其次是楚、齊等國。秦國憑借其雄厚的實力,對外擴張,一心想要吞并其他六國。而作為大國的楚國也想實現統一大業,為此,屈原竭力輔佐楚懷王,對內舉賢授能,變法圖強;對外聯齊抗秦。屈原因能言善辯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并使楚懷王成為六國聯盟的領袖,制止了秦國的擴張。因此屈原深得楚懷王重用,許多內政、外交大事,都由他做主。然而這讓貴族們非常忌妒,他們明里暗里和屈原作對。
一天,楚懷王叫屈原起草一份重要法令。屈原剛寫完草稿,上官大夫靳尚就想搶了去看。屈原趕緊收起草稿,冷冷地說:“這是個草稿,還 沒定下來,誰也不能看!”
靳尚自討沒趣,心生怨恨,便去楚懷王那里陷害屈原,說屈原到處炫耀自己的才能,而且專權獨斷,根本就不把楚懷王放在眼里……楚懷王聽了信以為真,火冒三丈,從此就對屈原疏遠了,不僅聽不進屈原的忠告,還 將他貶為三閭大夫,管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秦王得知這一情況,竊喜,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張儀認為在六國之中只要離間了齊、楚這兩個最有實力的大國,六國聯盟也就瓦解了。于是秦王派張儀到楚國,先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等人,同時提出以獻商于六百里土地,換取楚與齊的斷交。可是楚懷王并沒有看出秦國的陰謀,竟聽信了張儀、靳尚等人的花言巧語,背棄齊國,結果上了大當,不僅六百里土地沒到手,而且在攻打秦國的時候損兵折將,丟城失地。楚懷王見形勢危急,不得不重新任用屈原,派他去恢復齊楚聯盟。屈原到齊國后,盡力施展其外交才能,好不容易才恢復了齊楚聯盟。不料秦王聽說此事后,又派張儀來瓦解齊楚聯盟。楚懷王本來想殺掉張儀,但是禁不住靳尚和鄭袖替張儀說好話,又稀里糊涂地把他給放了。等屈原從齊國回來,張儀早沒影兒了。而楚懷王并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仍對靳尚、鄭袖這班人非常寵信,對屈原十分疏遠。屈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眼看著楚國衰敗下去,悲憤不已。他把滿腔的情感傾瀉到詩句中,寫出了有名的長詩《離騷》。
公元前307年,秦昭王即位。他怕楚、齊再次結盟,就設法拉攏楚王,常給楚懷王送禮,還 把女兒嫁給楚懷王的兒子。楚懷王以為秦國真的要同楚國交好,就同秦國結盟了。對此,屈原竭力反對,可惜楚懷王當時被奸臣所蒙蔽,屈原忠心勸說不但無效,反而被流放到漢北地區。
楚國的出爾反爾,惹惱了參加合縱的其他各國。公元前304年,齊、韓、魏三國因楚國違背縱約而攻打楚國,楚國向秦國求救,還 把太子送到秦國做人質。于是,秦國出兵,三國也就退兵了。公元前303年,留在秦國做人質的楚太子因殺了一個和他發生沖突的秦國大夫,逃回楚國。秦以此為借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了楚將唐昧,占領楚國的重丘。這時,昏庸的楚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性,讓太子到齊國做人質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公元前299年,秦又一次攻楚,取楚八城,秦昭王趁勢“邀請”楚懷王去武關會盟。
屈原此時已從流放地返回,他和昭雎等力勸楚懷王不要赴會,可子蘭怕失去秦昭王歡心,竭力慫恿楚懷王前去。結果楚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秦國要挾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不肯,就被押往咸陽軟禁起來,此時他才后悔沒聽屈原的忠告,但為時已晚。楚懷王在咸陽被軟禁了一年多,其間幾次逃跑都沒有成功,最終氣惱成疾,死在了秦國。
屈原聽到這個消息,悲憤交加,又寫了《招魂》一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楚懷王被扣于秦國之際,楚國立太子橫為國君,即頃襄王。頃襄王也是個昏君,他讓子蘭代昭雎當令尹,整日被奸臣的讒言包圍,只顧享樂,不問政事。不久,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奪取楚國15城。屈原見朝廷如此腐敗,國家命運危在旦夕,不禁憂心如焚。但他仍寄希望于國君,連寫了幾篇奏章,勸頃襄王親賢遠佞,革新內政,以報仇雪恥。但這些奏章卻落到了子蘭等人的手里,他們更嫉恨屈原,于是又陷害屈原,使屈原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之地。
在流放中,屈原仍時刻心系楚國的命運,希望頃襄王能召他回去,挽救國家命運。然而,一年又一年,他盼來的只是絕望。
流亡期間,屈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百姓,了解他們的生活,又寫出了《九歌》《九章》等優秀詩篇。
與此同時,楚國的形勢越來越危急。不久,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的郢都,毀壞楚先王的陵墓,頃襄王外逃,楚國已朝不保夕。屈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淪亡,在悲憤交加中,于這年的農歷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理想。這年他62歲。
當地百姓聽到這一噩耗悲痛萬分,爭先恐后去打撈他的遺體。雖費盡周折,卻仍一無所獲。有人就用葦葉包了粽子,投進江中,祭祀屈原(一說是擔心屈原的遺體被魚吃掉)。這種活動流傳下來,逐漸成為一種風俗。直到今天,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民間還 有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