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醫護人員感人事跡
事跡是如實記載工作或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或先進人物的事跡的書面材料;防疫醫護人員感人事跡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防疫醫護人員感人事跡五篇,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防疫醫護人員感人事跡【篇1】
“我來!”接到咽拭子標本采集任務的緊急動員時,湖北武漢市東湖高新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護士李柳柳沒有絲毫猶豫。
2月2日晚9時許,東湖高新區接到緊急任務,要求盡快組織疑似感染人員在集中觀測點進行咽拭子標本采集。任務傳達下來,李柳柳第一時間接下戰書。
與李柳柳一同請戰的,還有3名來自基層衛生服務中心的姐妹,她們是花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吳新菊,佛祖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魏青青、汪桂紅。
咽拭子采集,是檢測有無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一項重要檢查。采集樣本時,要用無菌試紙在被采集人雙咽側扁桃體及咽后壁擦拭3次,然后留取標本。
采集時,患者常會咳嗽、打噴嚏,甚至嘔吐,隨之噴出的飛沫會噴濺在采集人員的面罩上,如果不小心很容易造成感染。
2月3日,經過專家的指導培訓,請纓戰“疫”的四姐妹正式就位,開展咽拭子標本采集。“從當天傍晚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近3點,采集了百來個標本。”四姐妹中的二姐吳新菊說,從3日起,她們一直在持續開展采集。
風險這么大,怕不怕?“危險肯定有,但現在只要能盡一份力,我們肯定都會去做。”出生于1993年的“幺妹”李柳柳剛工作兩年,如果不是因為這場疫情,她已回到河南老家與親人團聚。
“工作總要有人做。”吳新菊言語質樸。與吳新菊搭檔的三姐魏青青平時文文靜靜,但工作起來毫不含糊。“穿著防護服一干就是幾個小時,全身會被汗水浸透。”魏青青說。
因為工作性質危險,采集前必須嚴格做好防護。大姐汪桂紅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科傳染病項目負責人,在四姐妹中最有經驗。每次采集前,口罩戴得緊不緊、面罩遮得嚴不嚴、防護服穿得對不對,她都要細細檢查。“健康是我們的基礎,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別人。”汪桂紅說。
防疫醫護人員感人事跡【篇2】
2022年3月,生我養我的城市病了。整座城按下了“暫停鍵”,讓大家猝不及防,更讓我這個援鄂“抗疫老兵”心急如焚。
3月17日上午9點43分,我又一次接到出征的命令:“收拾行李,準備出發,家里有沒有困難?”“好的,沒有困難,馬上收拾東西。”沒有絲毫猶豫,沒有絲毫顧慮,毅然決然的加入到這場保衛戰中去,守護家鄉。上午11點,帶著院領導的囑托,帶著家人的擔憂,帶著對家人的不舍,我們再次踏上了征程。
新的戰場,在隊長的帶領下,我們群策群力,優化病區,組織培訓,到定點醫院不足10小時,我們便開始接收了第一批患者。看著正值青春年華的孩子們,心里一陣心疼,他們本該在教室里“貪婪”地吸收著知識,為成為國家的棟梁奮力拼搏,卻因為疫情,讓他們住進了醫院,稚嫩的臉上寫滿了恐懼和不安。來不及說安慰的話,火速帶他們進病區,因為這樣會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我還是那個赤誠的“光頭常”,今天是我來戰斗的第七天,雖然辛苦,但看著新增病人數在不斷減少,心里踏實了許多。忙碌和疲憊阻礙不了我們前行的腳步,疫情不退,我們不歸。愿疫情早日散去,愿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防疫醫護人員感人事跡【篇3】
2020年3月17日,隨著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最后一名患者的治愈出院,我們的援助任務也就隨之結束。
兩年來,雖然疫情時有起伏,但很快會被鎮壓,撲滅。始料未及,這一波疫情蔓延到了濱州,我們的家鄉。抗擊疫情,是一場沒有旁觀者的全民戰爭,作為一名抗疫老兵,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面對疫情,逆向而行、義無反顧!當接到醫院出征電話時,我沒有一絲遲疑,立即準備戰疫情,再出征。快速收拾完行李,抵達醫院辦公樓下集合,熟悉的戰友又匯聚到了一起。
我主動請纓,上第一個班。于是,我和王炎義,耿海濤聯合中醫院的3名醫護第一批進入到隔離病區,開始收治患者,大家立即開啟緊張而忙碌的工作模式。
再大的困難除以14億就變得微不足道了。我們堅信:烏云不可遮月,疫情不可擋春。如今初春的暖陽已然在現,只要我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必將迎來春暖花開,疫霾散盡。
老戰友任云霞送來一首小詩,為戰友加油鼓勁:當年戰疫黃鶴樓,何曾怕斷頭?如今齊魯紅遍,江山靠誰守?業未就,身不倦,再出手,你我之輩,再披戰袍誓將毒邪再斬首!
防疫醫護人員感人事跡【篇4】
“最美老師”,她的學生這樣說。“美麗小花”,她的同事這樣說。她叫冀紅,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監護室的一名護士,工作已有8年。
“不用”是冀紅的口頭語,“寡言”是同事對她的印象。當新冠疫情暴發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聞令而動,立即組派醫療隊馳援武漢,開展新冠疫情醫療救治工作。冀紅很早就給護士長王靜發來信息,依舊寡言,信息中只有“報名”兩個字。通知出發的當晚,是冀紅的夜班。考慮到她次日便要啟程,護士長想找備班同事替冀紅值班,以便讓她好好休息,冀紅說“不用”。同事們想幫她去購置些生活用品,冀紅說“不用”。護士長怕她太累,讓她有困難和領導講,別扛著,冀紅說“不用”。大家想幫她去照顧家人,想幫她做這做那,但她只會弱弱地擺擺手,輕聲說:“不用。”
“冀紅很能干,是我們臨床的護理組長,也是我們的業務骨干力量。”王靜說,她的性格內向、低調,雖說外表看起來有點冷,但是心卻很細膩。由于擔心瘦小的冀紅在武漢孤單,又怕她什么事情都自己咬牙堅持,王靜特意把科里的老中青護士代表拉進“智囊團”,想讓大家得空多關心她。誰知人家一到,就默默寫好了入黨申請書,“驚”得大家紛紛豎起大拇指。
冀紅的入黨申請書中寫著: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我深知肩上的責任與期望。這次疫情來臨時,我沒有恐懼,沒有退縮,有的是焦急的心,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抗疫第一線。看到越來越多的病人求助,看到越來越疲憊的一線醫務人員,看到我的同行們生病倒下,我淚流滿面,作為一名護士,我內心深處有著重重的使命感。
在得知自己能隨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前往武漢的消息后,冀紅開心得無以言表。然而,她沒敢第一時間通知父母,因為怕他們擔心。但是,當到了武漢告訴父母的時候,他們卻說“去吧,女兒,國家有難需要你,這是你的責任,爸媽支持你”。同科的同事更是送出了各種祝福,希望冀紅這個小身板兒大能量的“美麗小花”能夠百毒不侵,早日凱旋。同事們說:愿你平安歸來。這一次,不許說“不用”。
防疫醫護人員感人事跡【篇5】
同呼吸,共命運。這句話用來形容齊聚武漢的白衣天使們最恰當不過。新冠疫情的突然來襲,打亂了許多人的過年節奏。不少人獲得了超長假期,但呼吸科的醫護人員卻還沒來得及多吃幾頓餃子,就沖上了戰“疫”最前線。
“因為我是中華護理學會內科專委會的,在武漢有很多同仁。疫情一開始,我就非常關注武漢的情況。據我所知,大年三十那天就有醫療隊來武漢援助了,從那一刻開始,我就做好了準備。”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士長王雯說。
時刻準備著。明明前方有危險,但號角響起時,依然選擇披上戰衣。“本身這次新冠疫情就是屬于呼吸科感染科的領域,所以我們全國第一批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大多是相關領域的。碰上了這種大災大難,我們肯定是使命在肩,義不容辭。”王雯坦然地說。
醫生守在抗疫的第一線,離不開護士瑣碎而繁重的護理工作支持。“來之前,其實心里也有過預估,但并沒有想到這么辛苦。雖然我本人曾經也參加過抗擊非典的斗爭,但這次還是大不一樣。”王雯說。
從防化服到防護服,從手套到口罩,從護目鏡到紙尿褲……這身行頭穿脫不易,全副武裝后的醫護人員先是大汗淋漓,后又在忙碌中用體溫把汗水蒸干,數不清有多少次。
“我清楚地記得接病人的第一個晚上,穿好所有防護裝備后,自己的心率就達到了120。我想這樣不行。首先,大家都是第一次穿,都很不習慣。其次,我們當護士的,心里病人總是第一位的,看到病人有狀況心里就開始起急。所以我就趕緊穩住我的護士團隊說,咱們都慢點走,不能急。”
“一著急一跑,血氧就降低,自己心慌頭暈、照顧不好自己,就不能很好地護理病人。雖然救人心切,但在這個當下,一步一步按流程走,確保萬無一失的重要性不可小覷。”王雯說。
脫下一身“戎裝”的醫生護士,著實讓人心疼。前胸后背,滿是汗漬,護目鏡和N95口罩勒得額頭和面頰上都是壓紋。“我們管這個叫‘天使印記’。”王雯說。
“早上9點的班,我們8點就得開始穿防護服。3點下班的時候,還要和后面的人交接完工作再出去脫防護服。”雖然是6個小時的班,但是加上前后準備和臨時狀況,往往短則8個小時,長則10個小時,他們都沒辦法喝水上洗手間。紙尿褲不見得真能用上,但卻是必備品。
“第一次很難適應,后面慢慢就好了,而且一忙起來,我們其實想不到喝水,也想不到上廁所。說起來,這也算是醫護人員特有的韌性吧。”醫護人員忙到想不起來照顧自己,但那美麗的天使印記卻深深拓印,時刻提醒著世人,有人在那么努力地付出著。
一個護士的日常除了基礎的護理工作,比如觀察病情、輸液、發口服藥、抽血化驗、調呼吸機、看監測等,還負責許多雜事,比如收拾工作區的垃圾、給病人打水等,這還不包括危重癥的突發病情處理。
“我們呼吸科平時在醫院經常處理危重癥病人,都在ICU工作過,所以合作上非常順利,再加上這次來的都是自愿報名的,來的時候都抱著一顆火熱的心,所以大家都特別積極肯干。”王雯作為護士長特別自豪。
醫護人員安心在前方拼命,離不開溫暖堅定的后方支持。“我們大多是北方人,剛來武漢的時候特別不適應。頭天晚上來就覺得特別冷,夜里兩點多院長緊急協調給我們調來了被子和暖氣,這才睡了一個好覺。我們的家人孩子留在北京過年,醫院也一直在照顧、關心他們,真的特別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