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
那么你知道哪些農村致富能手先進事跡?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農村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篇1
__,1976年2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間參加過98九江抗洪,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現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綠園花木合作社社長,家樹園林綠化供苗公司負責人,目前花木種植面積253畝,有100多個品種,主要經營常規綠化用苗為主,年銷售收入達300萬元,每年獲利30多萬元。2006年以來因成績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獲得致富帶頭人,優秀黨員,優秀十佳黨員致富帶頭人,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2010年2月18日作為科學發展學習代表,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采播。
作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遠近聞名的花木種植大戶,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能吃苦,會鉆研,是花木種植的示范戶,勤勞致富的帶頭人。他致富不忘鄉親,積極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幾年間共扶持26戶花木專業戶,為80多名群眾解決了勞動力出路,多次自費慰問困難戶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并繳納“特殊黨費”1000元,支援災區生產,受到了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
花木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流鎮耀南村老百姓有著種花養花的傳統習慣,但過去都是零星種植且品種單一,檔次較低,群眾種花只能解決油鹽醬醋等生活補貼,并沒有起致富興農的作用。__與生俱來就對花木格外感興趣,1994年12月入伍后來到浙江金華,發現金華原來是全國著名的苗木之鄉,于是利用課余時間,到當地的花農家取經學習,在當地的新華書店,購買了大量有關花木種植、培育等書藉。有點空閑就到當地的花農家無償幫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積累,從基礎理論到田間地頭,他寫下了大量的心得體會,又有幸得到老花農鮑克文的親身指導。1998年在部隊退伍回來,利用在部隊所學到的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種花養花的特長,克服資金不足等不利影響,走上了艱難的創業路。首先從精心挑通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手里的資金多了,經驗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開始醞釀自己更大的引進新品種,搞起了示范園,積極引導當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條依托花木產業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來,他承包綠化工程30多個,還無償為周圍群眾提供信息,幫助銷售。周圍許多群眾剛開始種花時,都是__供應種苗,手把手指導種植技術,防病治蟲,聯合成品銷售等。使周圍的群眾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__已連續多年被評為鎮級致富能手,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卉狀元。經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積已達200畝,每年獲利都在30萬元以上。他深知: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協會成立后,他把帶領群眾致富的突破點放在花木產業上,以做大做強花木產業來實現群眾的共同致富。
為了使廣大會員種上“放心花”,__以個人名義與群眾簽訂包銷合同,讓群眾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莊組的土地全部規劃種花木。村民馬明發說什么也不愿意種,__多次上門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聽,__又對他說“苗子種好賣給我,要是因為種花沒飯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這樣他還是想不通,__和他商量,最后以當時最高價每畝280元的價格承包了他的10畝地,當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種植了金葉女貞,一年后,以每株0.55元的價格全部出售,當年獲利15萬元。村民的想法變了,馬明發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__的帶領下,全組百分之八十的農戶都種起了花木。馬明發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畝,他逢人便說:“聽他的沒錯,多虧了他幫忙”。__就這樣走村入戶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鎮里的技術人員一起,向花農無償提供技術支持,主動解決大家的后顧之憂。以實際行動把大家的思想都統一到“種花發家”這一點上,當年村里花木種植面積擴種2000多畝。
為了更好的發展花木產業,以__為主的向個花木種植大戶成立了高流花木協會,以花木協會為龍頭,動員廣大村民發展花木生產營銷,發揮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了“協會+農戶”的良好經營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戶、2800余人從事花木生產經營,其中有80多名會員在沭陽等地承包土地,帶動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溝埃村等周邊村民發展花木產業,為鎮政府爭創“國家級花木之鄉”打下了良好基礎。長年在外的花木經紀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戶。
為了擴大知名度,暢通銷售渠道,__積極在《中國花卉報》、《苗木商情》等雜志刊登廣告,本著當了帶頭人,就要有奉獻精神,廣告費全部由__和幾個花木協會種花大戶分攤,沒有向普通會員要一分錢。而在售花過程中始終優先銷售群眾花木。
在生意場上以誠信經營為立身之本是__的座右銘,有時協會按照貨主要求,貨到后再付款。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群眾放心,__就親自跟車送貨,來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從來不克扣群眾一分錢,所有差旅費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說他是自討苦吃,但他心里卻感到踏實。
2004年春,__和天津一個客戶魏玉龍簽訂34萬株紅葉小檗銷售合同,合同簽訂后一個月,他來取貨時,紅葉小檗每株市場價格比合同價漲了2角,供應苗木的協會花農說反正沒關系,仍按合同價格,按時起苗裝車發走。客戶十分感動:“別看你們是農民,做生意卻不為小利而動,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實在,以后,我肯定還會來買貨的`”。楊老板現在已是該村的回頭客。今年,他又通過傳真和協會簽訂了價值100萬元的綠化苗木合同。就這樣和客戶們加強聯絡溝通,密切了感情,并通過他們在大連、沈陽、北京、山東等地設立了銷售窗口,及時了解外地市場行情,擴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產業規劃中,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以適合不同地域不同氣候為多種新品種為所示目標,在下一步促進花木產業的升級換代,配合鎮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規劃,明年繼續擴大花木種植規模3000畝;努力提高花木的技術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銷售網絡,努力實現提高城市品位,綠化山山水水,為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__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引導當地群眾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帶動更多的農民在花木產業上發展致富,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實實在在的顯示出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農村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篇2
__,來自吉安市萬安縣一個偏遠的農村,在沿海打拼多年的__看來,生他養他的農村更適合自己的發展,大學生創業典型__:養殖讓我扎根農村。于是他回到農村發展養殖業,從養竹老鼠到養豬、養鵝、興辦小型飼料廠,初步形成綜合養殖規模。他用自身的創業經歷告訴大家: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農村也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__來自吉安市萬安縣一個偏遠的農村,他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學生之一。2004年從東華理工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畢業后,滿懷信心去到深圳尋求發展。出乎他的意料。到深圳找工作幾經挫折,__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軟件工程師的工作。
工作之余,在一家電腦維修店做兼職。有一次,__和客戶起了爭執,最后卻以挨打、陪錢、道歉收場。通過這件事情,__發覺自己單純、憨厚的性格很不適合在城市生活。或許,熟悉的家鄉更適合自己,他便開始留意一些適合在家鄉發展的項目。
2008年,在一次朋友聚餐時,__品嘗到紅燒竹老鼠的菜肴,就業參考《大學生創業典型__:養殖讓我扎根農村》。就這樣,他看到了商機:家鄉有著豐富的野生竹老鼠資源和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竹老鼠所需的食料,而且竹老鼠的價格高,大小餐館需求量大!養殖這個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說干就干,他回到家鄉利用自家的房屋,搭鼠窩,買鼠種。養殖就這樣正式開始,他也從一個IT人士變成了一名養殖戶,每天穿梭于各個飼養間,投放飼料、清洗餐具、打掃衛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自己做。
短短的半年多時間,他的竹老鼠從當初的40只發展到現在的300只。根據竹老鼠的生長規律,它的繁殖會成幾何級數增長。雖然賣出的第一批商品鼠的銷售額只有不到2萬元,但感到高興的是,按照目前的繁殖速度,不出一年就能實現產值十幾萬元。
飼養竹老鼠,除了需要像毛竹和蘆葦等粗飼料以外,還要給它們喂一些玉米、豆粕和麩皮等精料。精料配多了,竹老鼠吃不完會變質;少了又不夠吃。為了能使精料供應正常,又能實現多元化經營,__便興建了養豬場和飼料廠。如今已初步形成綜合養殖規模。雖然目前的規模不大,但一年后將可以發展到竹老鼠3000支、肉豬2000頭、鵝2萬支,產值超過400萬元,同時也可以帶動周圍鄉親一起致富。
__說:“雖然農村的創業條件艱苦,但我無悔,因為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找準了發展的方向。我認為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只要是適合自己發展的,那么農村和城市一樣,都有我們施展才華的空間。”
農村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篇3
距離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覺,同樣也有個95后年輕人正在帶領著家鄉人民奔向致富路。
18歲之前的鄭__從小生活在大涼山,“住著土坯房,與牛羊同吃同睡”,為了更好的生活,他選擇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這是彝族青年鄭__的切身感受。
2015年,鄭__離開家鄉——四川省昭覺縣三河村,來到廣州。他在電子廠當過工人,也做過建筑工人,艱苦生活的背后,深深感受到有一項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后,鄭__來到江西一家養豬場打工,想專心學一門技術。在豬場,看到大貨車將一車車的豬拉往屠宰場,鄭__忽然想到了家鄉的烏金豬,覺得自己也可以搞個養豬場試試,通過專業化養豬,發展家鄉的特色產業,總會比在外面打工強。
說干就干。2017年8月,鄭__返回家鄉,開始養豬創業。在不被理解,缺乏資金的情況下,鄭__沒有放棄。2019年,鄭__把第一批豬仔養肥了,一下就賣了10頭豬,總共賺了3萬多元,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可把家里人都樂壞了。
后來,許多鄉親都來參觀學習,開始相信規模化養殖烏金豬也可以致富。鄭__儼然成了村里人的青年榜樣,而他心里的夢想也更大了。今年,鄭__在碧桂園幫扶下擴建豬舍,建立了烏金豬產業示范基地,擴大了養殖規模,共同推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了全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除此之外,碧桂園還通過國強公益基金會旗下社會公益企業對烏金豬進行了統一收購,并通過電商平臺及線下門店幫助銷售。“不僅幫扶養豬,連銷售渠道也解決了。”鄭__對于外界幫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運,他也有自己的計劃和想法,“外面的人不了解家鄉的烏金豬,即使有錢也買不到這樣原生態的豬肉。”接下來,他希望擴大養豬場的規模,把烏金豬做成一個品牌,銷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國各地。
年輕人回來了,鄉村振興有了更多年輕血液。實際上,以__、周科學等為代表的返鄉創業青年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沒有流連大城市的繁華,而是致力于家鄉特色產業的開發和推廣,逐夢在帶動家鄉人民脫貧致富的路上。年輕人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在新的發展階段,在農村大有可為,希望更多像他們一樣的年輕人能夠走進農村,留在農村,建設農村。
農村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篇4
1971年出生的__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__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__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了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__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著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后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么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著越挫越勇的奮斗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后,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__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戶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系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系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戶,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__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戶。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戶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__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獲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余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農村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篇5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我堅信只要勤勞肯干,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貧困戶__動情地說。
今年57歲的__,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療費用花光了家里的積蓄,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經評定,__被評為貧困戶。鄉村扶貧干部了解其家庭情況后,鼓勵其發展產業致富。__通過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豬,每頭生豬凈收入200元,一年兩批100頭就能收入2萬元,前景巨大。說干就干,2016年,__通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在新屋組山場搭起了豬棚,養豬生豬50頭。從養殖場的.選址,到買飼料,到購買豬崽再到養豬的防疫等,幫扶干部和村干部們都一起為他牽橋搭線。2016年當年,__戶生豬養殖就賺了2萬多元,再加上殘疾人補助、產業補助、減免新農合等政策,__戶住房、醫療得到了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年底順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實現了穩定脫貧。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__戶生豬養殖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__戶所養的近一百頭生豬死亡,經濟損失達8萬余元。剛剛過上的好日子頓時又有陷入困難風險,但是在困難面前,__并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奮斗的目標。通過鄉村兩級幫扶干部的幫助和__本人的努力,__利用原有豬棚又干起了家禽養殖業,養殖鴨、豚等肉禽達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凈收入約5元,年出欄三批,年養殖凈收入達到5萬余元,一年就將瘟疫造成的損失賺了回來,__又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養殖技術,特別是防疫知識,注重風險的防范,這樣才干得長,養得久”__現在面對幫扶干部經常這樣說。
__戶的脫貧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強了周邊貧困戶通過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現有貧困戶212戶710人,已脫貧203戶686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五星村自身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達到120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自身的發展實現了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