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的感人英雄事跡
長征猶如一座豐碑,光輝地立在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史冊中;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紅軍長征的感人英雄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軍長征的感人英雄事跡(精選篇1)
豐碑
一支長長的紅軍隊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頂著混沌迷蒙的飛雪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像狼似的嗥叫著,要征服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的馬,早已讓給了傷號騎。將軍和戰士們一道踏著冰雪行軍。他不時被寒風嗆得咳嗽著。他要率領這支隊伍向前挺進,為后續部隊開辟一條通道。等待他們的將是十分惡劣的環境和十分殘酷的戰斗,可能三天兩頭吃不上飯,可能要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這支隊伍的素質怎么樣呢?能不能經受住嚴峻的考驗?
將軍思索著……
前面的隊伍忽然放慢了行軍的速度,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將軍的警衛員回來告訴他:“……前面……凍死了一個人……”
將軍愣了愣,什么話也沒說,朝那邊走去。風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蹌,眼睛有點迷離。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一棵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一動也不動,好似一尊塑像。他渾身都落滿了雪,可以看出鎮定、自然的神情,卻一時無法辨認面目,半截帶卷的旱煙還夾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煙火已被風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來,好像要向戰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這么單薄、破舊?像樹葉,像箔片一樣薄薄地貼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為什么沒有發下來?
將軍的臉上頓時陰云密布,嘴角邊的肌肉明顯地抽動了一下,驀然轉過頭向身邊的人吼道:“叫軍需處長來,老子要……”一陣風雪吞沒了他的話。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
“聽見沒有?警衛員!快叫軍需處長跑步上來!”將軍兩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動著,不知是由于冷,還是由于憤怒。
終于,有什么人對將軍小聲地說了一聲:“這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就要發火的手勢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佇立了足有一分鐘。雪花無聲地落在他的臉上,溶化成閃爍的淚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了右手,舉至齊眉處,向那位與云中山化為一體的犧牲者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雪更大了,風更狂了。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變成了一座晶瑩的碑……
將軍什么話也沒說,大步地鉆進了彌天的風雪之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又堅定的腳步聲在說:“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
紅軍長征的感人英雄事跡(精選篇2)
我看了《紅軍長征的故事》中的《飛奪瀘定橋》后,對紅軍戰士們有了無比的敬佩。
書中《飛奪瀘定橋》里主要講的是: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在強渡大渡河成功后,蔣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27日晨,右路先頭部隊,由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29日晨占領了瀘定橋西橋頭。守城川軍在紅軍抵達前,已將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懸空的鐵索。是16時,連長廖大珠等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川軍的密集火力,攀踏著鐵索,向對岸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川軍突然施放火障,突擊隊勇敢地穿過火墻,沖進瀘定城,同川軍展開巷戰。
看完之后,紅軍戰士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么美好啊!可卻有許多的人不珍惜現在的生活,而是在不停的浪費。比如有些同學經常浪費糧食,挑食,可你們想過嗎?在紅軍長征時,他們什么也吃不到,為了填飽肚子他們甚至去吃樹皮,草根。所以我們應該做到節約糧食,乘了多少飯就要全部吃掉,不能浪費。
紅軍是我們永遠的驕傲,他們的犧牲換來了我們如此平靜和諧的生活啊!
紅軍長征的感人英雄事跡(精選篇3)
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紅軍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拼搏團結,前赴后繼的英雄氣概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一篇光輝奇特的史詩,樹立起了一座無與倫比的偉大豐碑.
紅軍長征的精神是永恒的。其中有一段紅軍戰士們過雪山的故事使我猶為感動,也令我領悟到了學習上也必須具備這種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的作風。
紅軍戰士們一路殺敵,奪取瀘定橋之后,一座高聳入云的大雪山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夾金山。在空氣稀薄,呼吸十分困難,忽而下雪,忽而下冰雹,忽而又是狂風暴雨的惡劣氣候下,紅軍戰士們不畏艱險,克服了衣服破的,草鞋爛的,沒有棉衣、棉鞋,更沒有絨帽、手套等困難,手拉著手,一步一個腳印,艱難地向巍峨的大雪山進軍。由于雪下的很大,積雪也很深,不少紅軍戰士們都陷在了雪堆里,難以逃脫.此時,就有許多紅軍戰士冒著生命危險,毫不猶豫地伸出手,把他們扶起,處處體現了長征路上戰友們之間濃厚的兄弟般情義!翻越雪山固然艱辛,但樂觀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鼓舞了戰士們的士氣。
當戰士們經過異常艱難的攀登,終于到了山頂。舉目四眺,只見冰峰環立,云濤洶涌,像到了神話中的瓊玉世界。紅軍跨過了雪山頂,開始下山了,下山反倒比上山難,由于山體很滑,身子總往下傾滑,站也站不穩,可紅軍戰士們毫不畏懼,大家向著同一個目標,懷著同一個信念,手拉著手,連成一串,勇敢地向下滑去……
在經過了28年的頑強奮斗之后,終于建立了人我們當家作主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第一聲禮炮,使天安門迎來了新生,使中華大地迎來了新生。毛在天安門城樓的主席臺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歷史的紅色旅程是革命的先輩們開創的,未來的紅色旅程是要靠我們新一代來開創的。
所以,我們應學習他們的舍己為人,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的精神。時刻記住,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立志做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識的人,立志為人民做貢獻,為祖國做貢獻,為人類做貢獻!
紅軍長征的感人英雄事跡(精選篇4)
在長征的路上,發生過許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豐碑》。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紅軍在雪地中艱難的走著,忽然警衛員跑到將軍的面前,說:“前面有人凍死了!”將軍快步的走到那,看見一位老戰士倚著樹凍僵了。將軍大喊到:“軍需處長呢!喊他過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警衛員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他把棉衣給了別戰士,自己卻被凍死了!”
紅軍是這樣的舍己為人,在《一袋干糧》,《魂駐小紅橋》等故事,不都是這種忘我的精神嗎?
現在人們還有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嗎?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擠上上了78路公交車,我注意到:車里有幾位年過花甲的老人站著,一個坐在座位上十歲左右的孩子,這顯然反差很大。每次停車,或稍微剎一下車,這些老人都搖搖欲墜,如果沒有了扶手和鐵桿,恐怕早要摔倒了。
孩子的媽媽已經看不下了,好幾次,偷偷地拍拍孩子,示意要讓位。可孩子無動于衷,裝著看不見。
后來媽媽急了,便直接喊他,可他頭直搖,還說:“媽媽,我累了!我要再坐一會兒!”媽媽又說:“那么老人不更累呀!你還是個孩子,應該有活力!”
孩子不以為然的說:“再有活力,也是人。”孩子停了停,不耐煩地說:“他們干嘛不早來呀!
孩子說完了話,車箱里頓時鴉雀無聲,許多目光都聚集到了孩子那里。
到了說完話后車靠站,車箱廣播里傳來了愛心話語:“請主動給老弱病殘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讓個座。”這個孩子頓時低下了頭……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如今孩子的自私與革命紅軍的無畏精神恰恰相反;寧愿別人受累,也不愿自己受累,這樣的孩子長大還能為社會做貢獻嗎?
紅軍萬里長征為什么會成功,因為他們知道貢獻,知道舍己為人。
我們是生活在新中國的幸福一代,我們要銘記紅軍的精神,繼承和發揚這種大公無私精神,找回我們失去很久的東西。
紅軍長征的感人英雄事跡(精選篇5)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饑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么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咤風云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蕩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后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后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于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