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女兵烈士事跡
事跡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你是否在尋找“紅軍女兵烈士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軍女兵烈士事跡(篇1)
林月琴1914年1月出生于安徽金寨南溪鎮。她在小學讀書時,受父親林維尹和校長詹谷堂(均為共產黨員)的影響,就向往著自己也能成為一個為窮人打天下的革命者。1929年5月立夏節起義時,林月琴參加了起義游行,顯示了不凡的組織才能,被推舉為縣蘇維埃兒童團指導員,后加入了共青團。1931年初冬,林月琴在紅25軍第73師縫紉兵工廠參加了紅軍,后調任鄂豫皖邊區特委兒童局局長。在錯誤的“肅反”運動中,因其父親被錯劃為“地主”和“改組派”,林月琴受到牽連,被免去職務,送“勞改隊”改造。1932年9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勞改隊”解散,人員遣送回家。盡管受到了不白之冤,林月琴對黨的信念堅定,她暗暗下定決心,不能半途而廢,不能不明不白地回家,要革命,要繼續當紅軍!
9月下旬,敵人的槍炮聲越來越近,紅軍主力部隊過境后,林月琴也投入到“跑反”逃難的人群之中,跟隨在紅軍隊伍后緊追不舍。
在女子“跑反隊”中有一位帶著孩子、個子不高的小媳婦,她就是王明的小妹陳映民(又名王營)。由于家境貧苦,陳映民出世7天就被送給當地農戶呂家做童養媳。苦難的生活堅定了她革命的信念,要翻身解放只有跟著共產黨干革命。1927年9月,她與丈夫呂紹文一起在家鄉金家寨參加了農民協會。1930年在皮定均介紹下加入共青團,并擔任六安六區五鄉共青團支部書記。1931年參加紅軍,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共黨員,在紅4軍第12師政治部工作。她的丈夫呂紹文和二弟呂紹武、三弟呂紹全,先后參加了紅軍。
1932年9月,陳映民因為帶小孩不便工作而回家安置,得知部隊要轉移的消息,她二話沒說,急忙抱上她三歲的兒子呂美成,跟在紅4軍第12師的隊伍里,隨軍轉移征戰。由于陳映民抱著個孩子,加之部隊一路上連遭國民黨部隊的阻擊,晝夜兼程行軍,一天黑夜越過平漢鐵路時掉隊,與紅12師失去了聯系。陳映民只好帶著孩子尾隨在后衛部隊的后面,就這樣她也加入了林月琴所在的“跑反隊”。
在女子“跑反隊”里,還有一個個子高大、腰里別著手槍的,名叫劉百興,是金寨湯家匯人。她從小給人家當童養媳,因受公婆虐待跑出來要當紅軍的。她還沒有編入紅軍隊伍,部隊就轉移了,于是就追趕紅軍隊伍,加入了女子“跑反隊”。劉百興做事爽快,膽子也大,腰里一支不知從哪弄來的駁殼槍,雖然沒有子彈,卻是“跑反隊”里唯一的武器,能給大伙壯壯膽。
這些從未離開過家鄉、從未經歷過長途行軍的婦女們下定了決心,不畏艱險,緊緊跟在隊伍后面,目的只有一個,跟著紅軍隊伍干革命,一定要參加紅軍。
(二)始終跟著隊伍走
一路上,“跑反隊”隊伍不斷壯大,林月琴和劉百興兩人漸漸成為大家公認的領導人。劉百興曾參加過地方武裝,自告奮勇充當警衛,宿營時招呼大伙睡在一起,輪流進行放哨。行軍中,她叫大伙跟著她走,如果發現敵人,就叫大伙不要驚慌,看她的手勢動作行動。林月琴苗條文靜,因為有文化,知道革命道理也多,又能說會道,就主動承擔沿途的聯絡交涉工作。
由于紅軍要長途跋涉,沿途經常發生戰斗,一群婦女跟在后面安全難以保障,這支“跑反隊”幾乎每天都要受到部隊領導的勸返。
一天,部隊又派幾名做政治工作的同志利用部隊駐扎休息空檔,來到女子“跑反隊”做勸說工作。
他們將這支娘子軍集中起來,說:“姑娘們,一路上你們受苦了!由于部隊實行戰略轉移,沒有后勤保障,沒有精力照顧到你們,部隊首長很歉意!我們只是暫時轉移,要建立新的根據地!我們會回來的!請你們不要再跟著我們了,回到家鄉,在地方也能干革命工作……”
“我們不回去,我們要參加紅軍,要跟著你們打敵人!”一位膽大的姑娘先嚷起來。
“對,我們不回去,我們要當紅軍打敵人……”大家都叫了起來。
“姑娘們,你們不知道,部隊隨時都要遇上敵人,隨時都要戰斗,我們是沒有精力照顧你們,大家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工作人員繼續耐心地勸說。
“我們不怕死,回家不是餓死就是被敵人糟蹋死,還不如跟著你們多殺敵人……”姑娘們大聲應道。
“姑娘們,你們的家人都在家里等著你們回去,擔心你們的……”
“不要說了,道理部隊首長跟我們講多少次了,我們明白!但我們跟定你們了,我們不會增加你們負擔的,會好好照顧自己的!我們要當紅軍,要打敵人,與你們共生死!我們還可以照顧傷員、洗補衣服、燒水、做飯……”不等指戰員們講完,姑娘們又嚷開了。
勸說無效,依然照舊,紅軍前面走,她們后面跟著走;紅軍途中休息,她們也就地休息;紅軍駐扎后,她們就主動幫助挑水、拾柴、燒火、做飯,或幫著做點針線活兒。
(三)收編歸隊當紅軍
由于沒有編入紅軍隊伍,這支娘子軍沒有糧食供應,但大家相互照顧,共同應對困難。陳映民帶著孩子,行軍中,大家輪流背、輪流抱。到了宿營地,便七手八腳地為她張羅奔忙,有的拾柴燒火做飯,有的幫忙照看孩子,有的去老鄉家給孩子討點吃的東西。盡管她們自己也饑腸轆轆,又渴又餓,十分疲勞,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沿途的老鄉們,看到她們這支婦女隊伍中還帶著一個孩子,都表示十分驚奇和同情。有的看她們怪可憐的,要她們把孩子留下。但她們不同意,決心依靠大家的力量,帶好、撫養好孩子。
盡管如此,大家都精心盡力,最后還是沒有看管好孩子,孩子從眾姐妹的眼皮底下丟失了。
那是在一天下午,大家走到湖北境內,都疲憊不堪。孩子無論背在身上,還是抱在懷里,就像鐵塊似的沉重,大家你傳我、我傳她,不斷倒手替換。就在這時,臨時為部隊送物資的一個老漢對她們說:“你們累了,我來幫你們抱抱孩子吧!”說著,便從一位姐妹手里接過孩子。一路上,老漢身體硬朗,越走越快,她們緊攆慢攆,還是沒有攆上。到了宿營地,她們分頭到處尋找,孩子還是丟失了。陳映民傷心得痛哭不已,大家都難過得流淚。為了趕上大部隊,加之國民黨部隊在后面追,大家沒有時間再去找,只好繼續前進。
到了豫陜邊界準備徒渡丹江時,后衛部隊的領導被她們堅決跟隨紅軍的頑強意志所感動,不忍心再阻止她們,便將她們分別編入各個單位。陳映民仍編到紅12師政治部,林月琴、劉百興編到紅25軍第73師政治部宣傳隊。師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詢問她們的情況時,林月琴高興地說:“我是在去年這個時候當的紅軍,就在紅73師縫紉工廠當縫紉工,現在正式歸隊啦!”
天氣越來越冷了,來到冰封雪蓋的大巴山腳下,當地的老鄉看到她們穿著一身單薄破爛衣服要翻越大巴山,既驚奇、又同情,好心勸道:“這座山上下210里,夜里得在山頂睡,天寒地凍,連男人都性命難保,你們幾個女娃子,怎能受得這份罪?不如留在當地找個婆家過日子吧!”
林月琴和同志們意志堅定,冒著生命危險,戰勝了饑餓和寒冷,頑強地翻越了風雪彌漫的大巴山,進入川北。
(四)巾幗英雄寫華章
紅四方面軍主力進入川陜后,創建了川陜革命根據地。林月琴和劉百興表現突出,分別擔任了新成立的女子工兵營營長和副營長。陳映民工作積極,被選為中共川陜省委常委,擔任省委婦女部副部長。
后來,劉百興在紅四方面軍長征中,犧牲在草地上。
陳映民的丈夫和兩個小叔子都是紅軍干部,在長征的戰斗中先后犧牲。陳映民強忍失去孩子、丈夫和親人的痛苦,長征結束后又參加了西路軍的慘烈征戰,不幸被俘,后機智逃脫,歷盡艱辛,回到革命隊伍。建國后,她任重慶市糕點公司人事科科長。“_____”中,因受哥哥王明問題的牽連,她慘遭迫害。但是,陳映民對黨忠貞,對一生的曲折經歷,無怨無悔,覺得自己很幸福。直到1995年1月逝世前,她還說:“我堅信布爾什維克!”
林月琴長征結束后,進入中央黨校學習,后與羅榮桓同志結婚。先后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政治部組織部干部副科長,山東軍區司令部機要科政治協理員等職。后創建了東北野戰軍干部子弟學校和北京十一小學,為國家和軍隊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1955年林月琴被授予大校軍銜,并獲得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2003年11月22日,總政治部干部部原顧問(按原副兵團職待遇)林月琴因病逝世,悼詞評價她:“林月琴同志是一位革命軍隊中的杰出女性,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是為黨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
紅軍女兵烈士事跡(篇2)
1933年5月,任弼時被派往湘贛蘇區工作,擔任湘贛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夫人陳琮英隨同前往,在湘贛省委機要科工作。第二年7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完全陷入被動地位,中央命令任弼時等率領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轉移到湖南中部發展游擊戰爭,創立新的蘇區,并同活動在貴州東部賀龍領導的紅三軍溝通聯系,吸引敵人改變部署,輔助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同時,也隱含著為準備轉移的中央紅軍進行多方探索的任務。
1934年8月7日,在南國暑熱蒸騰中,任弼時等率軍突圍西征。這時,琮英大姐剛剛生下男孩“湘贛”不足半年,面臨戎馬征戰無法預測的艱難險阻,她必須作出抉擇:要么隨軍西征;要么和兒子留在當地,二者不可兼得!最終,為了追隨丈夫革命,她不得不把兒子留在老鄉家撫養。從此,“湘贛”和許許多多當年紅軍撤離時留下的子女一樣,音信杳然。
紅六軍團1934年10月24日在貴州東部印江木黃與賀龍會師。為完成中央和軍委賦予的戰略任務,他們歷時近80天,連續行軍作戰,跨越贛、湘、桂、黔四省敵境5000余里,突破幾倍于己的優勢敵軍包圍、堵截和追擊,艱苦異常,而最艱難的一段路是轉戰梵凈山地區。
今天,梵凈山是山高嶺峻的旅游勝地,而當時卻是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幾千人的部隊給養成了大問題,戰士們缺衣少食,赤腳行軍。偏偏此時,任弼時患了瘧疾,身體極為虛弱,只好躺在擔架上指揮。后來,由于山勢陡峭,山路狹窄,不但擔架無法使用,就連騾馬也常失蹄墜落山崖。任弼時只好由警衛員攙扶著艱難移行,隊伍也零零落落。負責機要工作的琮英背著密碼不離任弼時左右。由于饑餓、疲勞,漸漸地瘦小的陳琮英她掉隊了。當她赤著腳倚在一棵大樹下喘息之際,被負責宣傳和收容的戰友發現了,連背帶拖地帶她趕上了隊伍。
1936年6月底,任弼時、賀龍統一領導的紅二、六軍團在勝利地渡過金沙江,翻越數座雪山之后,在川西北同紅四方面軍的接應部隊會師。臨產在即的陳琮英隨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將一同走過長征中最艱難的一段:過草地。一天,部隊剛剛趟過一條齊腰深的河,孩子就將臨盆,同志們為她找到一處當地藏民居住的二層木屋,木屋底層本是奴隸和牲畜棲息之所,上層才是正式住屋。可是通向上層的木梯極其簡陋,直上直下,別說即將臨產的陳琮英,就是一般人上下也得四肢并用。沒有辦法,大家只好收拾一下底層將她安頓下來。隨著一聲嬰兒的響亮啼哭,一個健康的女嬰來到人世。陳琮英與任弼時欣喜之極,給女兒起了名“遠征”!
遠征的到來,也令衣食無著的母親心急,每天只嚼野草根的陳琮英沒有奶水。這時,朱德總司令想到一個好主意――去草地中的水塘釣魚。他親自釣魚,親自煮魚湯,魚湯煮好他又親自盛起,大聲地喊“月婆子,月婆子,湯來啦!”陳琮英和女兒遠征從這沒鹽少油的白魚湯中獲得了無限生機。多少年后,琮英還經常和人們叨念朱老總的那聲聲呼喚!而遠征長大后,一直親近地稱總司令“爹爹”!
紅軍女兵烈士事跡(篇3)
李開芬(1917-1999)
四川達縣(今屬達州市)人。1933年參加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宣傳員、宣傳隊長、醫院看護隊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華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直屬政治處主任、第四機械工業部政治部副主任、北京軍區后勤部副政委。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堅強的革命戰士李開芬
李開芬是達縣(今通川區)的一名進步青年學生,1933年10月,紅軍解放了達縣,14歲的李開芬參加了紅軍。由于她讀過書,被錯劃為“肅反”對象,雖然被張琴秋救下,但在張國燾的“肅反”高壓之下,仍然遭到極其殘忍的迫害,但她意志非常的堅定,發誓:“女人也要活出強樣來,就要好生跟著共產黨打天下。”
由于李開芬有文化、會唱歌、會吹簫,受到張琴秋、王長德等大姐的營救和保護,先后在列寧小學工作,在前線當火線宣傳隊長,在醫院苦學醫術。經過革命的洗禮,她懂得了:“要革命,就得吃各種苦、受各種委屈,要堅強的活下去,革命成功才有希望。”
李開芬是戴著“肅反”帽子參加長征的。身體瘦弱的她,不僅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包袱,還要背比戰友們更多的東西,有時她要在前面探路,有時要留下做后衛。在川西的時候,每過一座鐵索橋,她都背著沉重的物品,四肢并用著爬行,好多次她都累得頭暈目眩,身子懸在半空中,只有一只手抓著鐵鏈。每到生死關頭,她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不能死,一定要活著!爬也要爬到目的地。
在綏靖地區,部隊陷入了全面的饑餓狀態。李開芬看到無數受傷的戰友因饑餓而失去生命,決心拼死也要找到糧食。她帶著30多名敢死隊員,女扮男裝,機智地沖入敵人陣營里,搶回一批糧食。政治部主任第一次向她握手感謝,就連監視他的人向組織匯報說:“監視李開芬,倒不如說是向她學習。這姑娘,的確是提著腦袋干革命來了。”
1937年3月中旬,西路軍兵敗祁連山,部隊化整為零,疏散打游擊。婦女先鋒團10多名女戰士被馬家軍抓住,關在涼州(今武威)的監獄里。喪心病狂的馬家軍用盡各種殘暴的酷刑殘害紅軍,還以恐嚇和感化來征服紅軍女戰士,然后再把她們賞賜給下屬當小妾。李開芬被馬家軍首領馬步青看上了,非要她做馬步青的秘書,也就是當小老婆。李開芬誓死不從,她還對著馬步青的臉,狠狠地唾了一口,憤怒地呵斥他。當然,李開芬遭到了拳打腳踢,被押進了牢房,當晚,3個馬匪在她熟睡時把她拉起來就毒打。一個敵人的馬棍被打斷了,就解下武裝帶繼續打。李開芬毫不畏懼,赤手空拳地和敵人抗爭,她被打得皮開肉綻、不能動彈,但仍然不屈服。她趁敵人放松警惕時,做通了一位看守人員的工作,帶著另一名女紅軍,一起逃出了馬家軍的監獄。她機智巧妙地通過了敵人的層層關卡,找到了蘭州八路軍辦事處。
當李開芬見到出來迎接她的謝覺哉和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的王定國、朱良才等同志時,只說了一句:“我回來了! ”就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便泣不成聲。謝老撫摸著李開芬,感嘆地說:“一個年輕的女孩子,能從敵人虎口里逃出來,真是不容易啊!你不僅自己逃出來了,還帶回來一個女紅軍,并爭取了一個馬步青的人參加革命隊伍,真是堅強的革命女戰士啊!”當時,路過辦事處去蘇聯的賀子珍聽到此事后,特意將李開芬拉到身邊上下打量,稱贊道:“年紀不大,能從這樣的險惡環境里,從敵人虎口里逃出來尋找黨,真不簡單!”
紅軍女兵烈士事跡(篇4)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百折不撓,表現出頑強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彰顯了信仰之美、理想之光、真理之力。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展廳內,有一件劉胡蘭犧牲時反動派使用的鍘刀和一座劉胡蘭雕塑作品,鍘刀長103.5cm,木制底座長112cm,刀身已經生銹,刀刃也已卷口,它本身是一件農村常見用來切割草料的農具,但兇殘的反動派意圖以殘忍的手段震懾革命群眾,用它奪去了劉胡蘭年輕的生命。鍘刀旁是著名雕塑家王朝聞創作的劉胡蘭銅像,塑像與鍘刀還原了劉胡蘭犧牲前大義凜然的場景,每天都引得觀眾駐足觀看,無不深受感動。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母親早亡,父親劉景謙續娶胡文秀為妻。胡文秀將劉富蘭名中的“富”字改為自己的姓氏“胡”,從此更名劉胡蘭。1942年劉胡蘭參加抗日救國兒童團,1945年參加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干部訓練班”。回村后,她擔任村婦女救國會秘書,1946年5月,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干事。同年6月,劉胡蘭成為中國共產黨候補黨員,時年14歲。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向中原解放區發起大規模進攻,全面內戰爆發。閻錫山趁解放軍轉移山西西部作戰之機掃蕩了文水縣的平川地區,當地的地主武裝“奮斗復仇自衛隊”也乘機猖狂反撲,文水地區形勢惡化。這時,縣委要求干部分批轉移上山。但劉胡蘭堅決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
1947年1月12日,閻錫山借解放區兵力調配之機,所屬軍隊會同當地的地主惡霸和“復仇隊”偷襲了劉胡蘭所在的云周西村。敵人用農村鍘草用的鍘刀對群眾進行威脅,并殘忍殺害了手無寸鐵的6名民兵和干部家屬。面對兇惡的敵人,劉胡蘭堅定地走到鍘刀前,從容地躺在灑滿烈士鮮血的冰冷的鍘刀上,英勇就義。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劉胡蘭就這樣為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年僅15歲的生命。1947年2月,《晉綏日報》刊登了劉胡蘭英勇就義的事跡,劉胡蘭的名字在華北大地不脛而走。當時一二〇師“戰斗劇社”以劉胡蘭烈士的光輝事跡為題材,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即創作了歌劇《劉胡蘭》,每場演出都給觀眾很大教育。1947年3月下旬,___率中共中央機關轉戰陜北途中,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向他匯報了劉胡蘭等烈士英勇就義的事跡。___深受感動,揮筆寫下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個大字。
1949年4月24日,解放軍解放太原后,殺害劉胡蘭等烈士的兇手之一張全寶被俘,但他深知自己罪惡深重,化名張生昊來隱瞞殺害烈士的罪惡行徑,次年被釋放回到了運城老家。但因現行反革命罪被判死刑的在押犯人王連成在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感化下,檢舉出張全寶化名躲藏在運城的線索。1951年5月8日,運城縣公安局將張全寶逮捕。在威嚴的法庭上,張全寶承認了自己殺害劉胡蘭等7位烈士的罪行。后王連成因檢舉揭發張全寶立功,被法院判決免去死刑,改判為有期徒刑3年。后經復查屬錯捕,予以平反,無罪釋放。
新中國成立后,應中國革命博物館邀請,雕塑家王朝聞創作劉胡蘭烈士銅像,然而劉胡蘭烈士生前沒有留下任何一張照片。因此王朝聞在塑造劉胡蘭的形象時,參考了山西農家姑娘臉型圓潤的容貌特征,用一個挺胸而欲向前移步的人物形象來凸顯英雄就義前大義凜然的氣節。1957年1月12日,劉胡蘭犧牲十周年之際,山西省文水縣云周西村修建了劉胡蘭烈士陵園。山西省文水縣云周西村后更名為劉胡蘭村,成為向全國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展廳內,劉胡蘭銅像和被害時反動派使用的鍘刀組合陳列,劉胡蘭銅像緊握雙拳、緊閉雙唇眼神剛毅,身后的鍘刀冷冰冰地陳列在展柜中。這樣一幅場景不僅勾勒出人物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內心狀態,也無形之中把當時劉胡蘭所面對敵人的環境和現場肅穆的氣氛渲染出來。不僅突出了劉胡蘭為了人民的解放、民族的復興而英勇獻身的大無畏革命精神,也體現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所需的強大精神力量。
紅軍女兵烈士事跡(篇5)
劉胡蘭,女,1932年出生在山西省文水縣云周西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小小年紀,便對黑暗的舊社會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山西人民開展救亡運動,文水縣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劉胡蘭積極參加村里的抗日兒童團,和小伙伴一起為八路軍站崗、放哨、送情報。有一次,八路軍包圍了敵軍一個團,縣婦女部長奉命組織民兵擔架隊支援前線。劉胡蘭和幾名婦女也要支前。她們在前線表現得十分勇敢,不但為傷員包扎傷口,還幫助戰士們運送彈藥,一直忙到天黑,戰斗結束才撤回來。這時的劉胡蘭才13歲。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閻錫山部隊占領了文水縣城,解放區軍民被迫拿起武器,保衛勝利果實。1945年11月,劉胡蘭參加縣黨組織舉辦的婦女訓練班。回村后,她擔任云周西村婦救會秘書。與黨員一起發動群眾斗地主、送公糧、做軍鞋,還動員青年報名參軍。劉胡蘭在斗爭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成長,于1946年6月被批準為中共候補黨員。這一年,她才14歲。
1947年1月12日,劉胡蘭被國民黨軍和地主武裝抓捕。在敵人威脅面前,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地說:“怕死不當共產黨!”敵人沒有辦法,將同時被捕的6位革命群眾當場鍘死。但她毫不畏懼,從容地躺在鍘刀下。她以短暫的青春年華,譜寫出永生的詩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1947年3月下旬,___帶領中共中央機關轉戰陜北途中,揮筆寫下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8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