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長征歷史故事 紅軍革命長征故事
紅軍長征對于我國的革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大家了解當中的歷史故事嗎?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中國革命長征歷史故事,希望你喜歡。
中國革命長征歷史故事一
通道會議以后,經過毛澤東的努力說服,許多領導者轉變了觀點,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1934年12月15日,中央紅軍占領黎平。
18日,黨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參加者有:周恩來、博古、毛澤東、陳云、劉少奇、李德等。會議討論紅軍的進軍路線問題。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持會議的周恩來采納了毛澤東的意見。與會大多數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之決定》,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決議指出:“鑒于目前所形成之情況,政治局認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適宜的”。“政治局認為新的根據地區,應該是川黔邊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在不利的條件下應該轉移至遵義西北地區,但政治局認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區,對我們是不利的。我們必須用全力爭取實現自己的戰略決定。”決議還指出:“在向遵義方向前進時,野戰軍之動作應堅決消滅阻攔我之黔敵部隊。對蔣、湘、桂諸敵,應力爭避免大的戰斗,但在前進路線上與上述諸敵部隊遭遇時,則應打擊之,以保證我向指定地區前進。”決議最后說:“為著保證這個戰略決定之執行,必須反對對于自己力量估計不足之悲觀失望的失敗情緒,及增長著的游擊主義的危險。”會議還決定在適當的時候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以便審查黎平會議的決定和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及長征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
黎平會議最后確定了向貴州轉兵的戰略決策,毛澤東的正確意見終于被黨中央采納,避免了陷入重圍的危險,使紅軍爭取了主動。黎平會議是長征以來具有決定意義戰略轉變的關鍵,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了重要的準備。
會后,中央軍委立即轉發了中央政治局的這一新的決定,并要求各軍團首長將中央的決定傳達到師及梯隊首長。為執行新的戰略方針,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撤銷八軍團并入五軍團,軍委一、二縱隊合并為軍委縱隊。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陳云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副司令員。12月19日,中央軍委根據黎平會議的決議作出了《關于執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決定的決定》,即將中央紅軍分為左、右兩個縱隊向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前進。12月31日,軍委縱隊到達猴場。為確定紅軍進入黔北地區以后的行動方針,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日又在猴場(草塘)召開會議。猴場會議重申了黎平會議的決定,提出了紅軍渡過烏江后新行動方針,這就是徹底粉碎五次“圍剿”,建立川黔邊新蘇區根據地。
中國革命長征歷史故事二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揮了四渡赤水戰役的偉大勝利,使紅軍由被動變為主動,甩掉數十萬敵軍的重圍,順利地渡過金沙江,到達四川會理地區。由于部隊連續作戰,非常疲勞,而且有些戰斗,如土城、魯班場、習水等幾次戰斗,也沒有打好。這就引起基層出現某些怨言。而且這種情緒在中央和紅軍領導層中也有所反映,出現了一股小小的風波。
本來教條主義與宗派主義者對毛澤東在遵義會議后指揮紅軍機動作戰就不服氣,散布毛澤東指揮不行了,要求撤換領導。林彪便是較為突出的一個。他一直埋怨說,我們盡走“弓背路”,要求走“弓弦”,走捷徑。甚至說:“這樣會把部隊拖垮的,像這樣領導指揮還行!?”
紅軍在會理休整期間,林彪給彭德懷打電話,煽動德彭懷說:“現在的領導不成了,你出來指揮吧。再這樣下去,就要失敗。我們服從你領導。你下命令,我們跟你走。”林彪的要求遭到彭德懷的回絕,也受到聶榮臻的嚴肅批評。聶榮臻批評林彪說:“你是什么地位?你怎么可以指定總司令,撤換統帥?我們的軍隊是黨的軍隊,不是個人的軍隊。誰要造反,辦不到!”林彪不聽,又給中央三人小組寫信要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隨軍主持大計,請彭德懷任前敵指揮,迅速北進與四方面軍會合。林彪還要求聶榮臻在信上簽名,被聶嚴詞拒絕了。聶榮臻對他說:“革命到了這樣緊急關頭,你不要毛主席領導,誰來領導?你剛參加了遵義會議,你現在又來反對遵義會議。你這個態度是不對的。”
1935年5月12日,中共政治局在會理縣城郊鐵廠舉行擴大會議。毛澤東主持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朱德、陳云、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王稼樣、鄧發、凱豐、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以及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等。張聞天在會上作了有關形勢的報告,并作了自我批評。毛澤東總結了紅軍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的勝利,闡明了運動戰略正確思想。對林彪的所謂“走了弓背”的意見和他給中央三人小組要彭德懷任前敵指揮的信作了批評。毛澤東說:“你是個娃娃,你懂得什么!?”彭德懷也批評林彪說:“遵義會議才改變領導,這時又提出改變前敵指揮是不妥當的;特別提出我,則更不適當。”
會理會議針對當時部隊的思想情緒,進一步闡明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機動作戰才能擺脫敵人重兵包圍的作戰方針。會議總結了遵義會議以來在川滇黔邊實行大規模運動戰的經驗,討論了渡江后的行動計劃,決定立即北進,搶渡大渡河,向紅四方面軍靠攏。
會議批評了林彪要求撤換毛澤東、朱德軍事指揮和反對機動作戰的錯誤,從而統一了認識,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堅持了正確的軍事路線。可以說,會理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它進一步鞏固了遵義會議的成果。
會后,中央紅軍組成以劉伯承為司令員、聶榮臻為政委的先遣隊,為中央紅軍北上四川開路。
中國革命長征歷史故事三
俄界會議后,黨中央率領一、三軍團,突破天險臘子口,然后翻越岷山,于1935年9月19日占領甘肅哈達鋪。黨中央在哈達鋪利用3天時間對部隊進行了休息整編,使紅軍的物質生活有所改善,體力逐漸恢復,同時正式宣布組成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共約7000多人,下轄3個縱隊:原紅軍一軍團編為第一縱隊,縱隊長林彪(兼),政委聶榮臻;原三軍團編為第二縱隊,縱隊長彭德懷(兼),政委李富春,軍委直屬縱隊編為第三縱隊,縱隊長葉劍英,政委鄧發。
陜甘支隊于1935年9月27日占領通渭縣的榜羅鎮。紅軍在榜羅鎮休整兩天。黨中央和毛澤東從國民黨《大公報》等報紙上,了解到日本侵略我國北方的形勢以及紅二十五軍與陜北紅軍會合的消息。《大公報》上刊載:“陜北則有廣大之區域,與較久根據地”,還報道,陜北的延安、延長、保安、安塞、靖江5座縣城為紅軍所占領,“現在陜北的狀況正與民國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從報紙上了解到陜北有一個大的蘇區根據地,有一支活躍的紅軍,還有游擊隊和很好的群眾基礎。于是黨中央政治局在榜羅鎮召開會議。會議討論研究了當前的形勢和陜北的軍事、政治、經濟狀況,認為陜甘支隊應迅速到陜北同那里的紅軍會合。會議決定改變俄界會議關于首先打到甘東北或陜北,以游擊戰爭與蘇聯發生聯系,取得國際幫助,創建根據地的原定戰略方針,作出了把紅軍長征落腳點放在陜北的正確決策,提出保衛與擴大陜北蘇區的新的戰略方針。會議還決定派一支部隊,與國際聯系,取得國際的技術幫助。后來因為條件不具備,主觀力量達不到而未能實現。
9月28日晨,黨中央召開了陜甘支隊連以上干部會議。支隊政委毛澤東在會上傳達了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新決策,進行了政治動員,提出:“1.日本侵略北方的嚴重性;2.陜北根據地和紅軍狀況;3.北方可成為抗日新陣地的經濟、政治條件;4.要避免同國民黨軍作戰,要迅速到達陜北集中;5.嚴格整頓紀律,充分注意群眾工作,解釋我軍北上抗日的意義,注意擴大新戰士等。”
支隊司令員彭德懷,黨中央總負責人張聞天和支隊副司令員林彪先后講了話。賈拓夫還向大家介紹了陜北根據地和劉志丹的情況。會后,各部隊立即進行政治動員和物質準備,提出整頓軍隊風紀,做群眾工作,擴大新戰士,進行宣傳等具體要求。
榜羅鎮會議解決了俄界會議所未能解決的在陜甘建立根據地的具體目的地問題,確定了保衛與擴大陜北蘇區根據地的重大戰略決策,這對于黨中央把陜北作為抗日的前進陣地和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會后,毛澤東、彭德懷于9月29日率第一縱隊先行出發,抵達通渭城,邁出了向陜北前進的第一步。
看過中國革命長征歷史故事的人還會看:
1.紅軍長征的故事
2.紅軍長征感人的故事 長征感人故事
3.紅軍長征的故事
4.紅軍長征的小故事
5.紅軍長征的感人故事 紅軍長征中發生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