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朝鮮金姓和趙姓的風云人物簡介
朝鮮位于朝鮮半島的北部,即北緯37度至43度,東經124度至131度,面積為120,540平方公里。朝鮮三面沿海﹕西面有黃海和朝鮮灣,東部臨日本海,北部為中國,南為韓國和東海。朝鮮最大的城市是首都平壤市,人口328萬,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南部的開城、西北部的新義州、東部的元山和咸興以及東北部的清津。
接下來向大家介紹近代朝鮮金姓和趙姓的風云人物
安東金氏:
1.金左根(1797—1869):字景隱,號荷屋。安東金氏的首長和核心人物。憲宗哲宗兩朝在朝廷里握有重權,領導安東金氏與豐壤趙氏斗爭。高宗繼位初期擔任領相之職,是守舊勢力的代表人物。大院君掌權后被壓制,氣憤而死。謚號“忠翼”。
朝鮮
2.金炳冀(1818—1875):字圣存,號思穎。金左根養子,也是大院君的死敵之一。早年憑借父親的勢力壓榨百姓。大院君上臺后被迫成為他改革的棋子。失去利用價值后就被大院君解職。晚年又被驪興閔氏利用,落了個凄慘的下場。謚號“文獻”。
3.金炳學(1821—1879):字景教,號穎樵。金左根侄子,哲宗的國舅。于金左根死后成為安東金氏的首長。雖然開始是守舊人物,但是以后就積極響應大院君的政策,成了大院君的得力助手和代言人,一度擔任領相之職。大院君下臺后反對開放政策。謚號“文獻”。
4.金炳國(1825—1905):字景用,號穎漁。金炳學之弟。在金炳學和金炳冀死后成為安東金氏的首長。是安東金氏的積極維護者,與兄長金炳學反目,在與大院君和趙、閔外戚的斗爭中毫不示弱。“壬午軍亂”后得到高宗的重用,也得到了開化黨的支持。“甲申政變”前后接替洪淳穆出任領相。大院君從清朝歸國后就被免職。謚號“忠文”。
5.金炳始(1832—1898):字圣初,號容庵。安東金氏的代表人物。“壬午軍亂”后上臺,負責協調對清對日關系。“甲申政變”后負責處理對英俄德等國的外交。推行親清政策,深得高宗和大院君的賞識。清日戰爭時被成立軍機處的金弘集趕下臺,后轉向親俄。“俄館搬遷事件”后逮捕了金弘集,重組內閣。大韓帝國成立后歷任領相職務,倡導民族獨立,堅決抵制日本。謚號“忠文”。
6.金玉均(1851—1894): 字伯韞,號古筠。金炳國之侄,開化黨的實際首腦。年輕時赴日本考察政治,立志改革朝鮮政治,仿效日本進行維新。主導了1884年“甲申政變”,在日本的授意下大搞排清獨立運動。失敗后流亡日本,投靠昔日的恩師日本思想家福澤渝吉。在遭到日本排擠后,他又試圖到清朝投靠李鴻章,結果在上海被朝鮮刺客洪鐘宇所殺。謚號“忠達”。
豐壤趙氏:
1.神貞太后趙氏(1808—1890):豐壤趙氏的首長。以世子嬪的身份入宮,嫁給純祖的兒子孝明世子李炅(翼宗),生下憲宗李奐。在憲宗哲宗兩朝領導豐壤趙氏的貴族與安東金氏斗爭。高宗繼位后漸漸失去了權勢。在大院君第一次下臺后又掌權,不久被驪興閔氏擊敗,再次下臺。以后雖然幾次想重新干政,卻都以失敗告終。以八十三歲的高壽辭世,謚號“神貞翼皇后”。
2.趙成夏(1845—1881):字舜昭,號小荷。神貞太后趙氏的侄子,豐壤趙氏的代表人物。早年說服神貞太后立大院君之子為新王,后來被負責重建景福宮工程,不久被大院君冷落,投靠閔妃。朝鮮與日本建交后從事外交工作。謚號“文獻”。
3.趙寧夏(1845—1884):字箕三,號惠人。神貞太后趙氏的侄子,豐壤趙氏的代表人物,深得神貞太后的器重。大院君上臺后在暗中聯合安東金氏和驪興閔氏反對大院君。高宗親政后取得兵權。“壬午軍亂”后成為親清派的重要代表。“甲申政變”時被開化黨所殺。謚號“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