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朝鮮的風云人物介紹
朝鮮位于朝鮮半島的北部,即北緯37度至43度,東經124度至131度,面積為120,540平方公里。朝鮮三面沿海﹕西面有黃海和朝鮮灣,東部臨日本海,北部為中國,南為韓國和東海。朝鮮最大的城市是首都平壤市,人口328萬,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南部的開城、西北部的新義州、東部的元山和咸興以及東北部的清津。
朝鮮山多平地少,逾八成的國土皆為山地,所有的山海拔都超過2000米,平均海拔440米。山區則集中于北面,在東北地區高于2000米的山就有50余座。朝鮮山脈的是高度由北向南逐漸遞減,故此平原大部分都在西部和南部地區。因此,朝鮮的農地大多位于當地,耕地面積有限,只占14.4%。
接下來向大家介紹近代朝鮮的風云人物
1.李景夏(1811—1891):字汝會。神貞太后趙氏的姻親,原為豐壤趙氏的得力干將。高宗繼位后受到大院君的重用,用狠毒的手段迫使大院君的政敵們一個個屈服。可惜當大院君成為“大老”后就失去了利用價值,轉而投靠驪興閔氏,幫助閔妃擊退大院君的勢力,掌握了重權。“壬午軍亂”時被高宗罷免,遭流放。“甲申政變”時因其子李范晉營救王室有功,結束流亡生涯。謚號“襄肅”。
2.趙斗淳(1796—1870):字元七,號心菴。神貞太后趙氏的寵臣,出身于楊州趙氏,老論派的代表人物,高宗的老師。在金左根退下后擔任領相之職。曾經堅決反對過大院君的改革政策,后被大院君罷免。謚號“文獻”。
3.李景在(1800—1873):字季行,號松西、紹隱。豐壤趙氏的手下。在趙斗淳退下后擔任領相之職。最初反對大院君的政策,后來被大院君籠絡。后因年事過高而告退,將領相之職交給了金炳學。謚號“文簡”。
4.崔益鉉(1833—1906):字贊謙,號勉庵。儒生的代表人物。在大院君成為“大老”后不顧個人安危幾次彈劾大院君的改革政策,是大院君第一次下臺的導火線。后被流放到江華島。清日戰爭后幫助閔妃鼓動儒生反對日本的侵略。日俄戰爭后組織義軍抵抗日本殖民政策,失敗后被抓到日本對馬島,以絕食殉國。
5.李裕元(1814—1888):字京春、號橘山、默農。豐壤趙氏的部下。早年幫助神貞太后趙氏對抗安東金氏。大院君第一次下臺后出任領相,提出立高宗庶長子完和君為儲君。后來出使清朝,得到李鴻章的支持。閔妃逼退神貞太后趙氏后就遭到冷落。“壬午軍亂”時為了阻止大院君的獨裁而鼓動元老大臣向大院君發出攻擊,后參與日朝間的調停工作。謚號“忠文”。
6.安驥泳(1819—1881):字德步。大院君的堅定擁護者。但是由于言行偏激始終得不到重用。1876年朝日之間建交后,他就密謀廢除高宗另立新君。可大院君和李載冕不愿參與其中。因此他決定擁立李載先為新國王,發動“辛巳斥邪運動”。1881年,此事敗露,安驥泳被處死。
7.申憲(1810—1888):字國賓,號威堂,本名觀浩。原本支持大院君鎖國政策,發明了水雷炮,在抗擊法國侵略時立功。后擔任朝鮮的外交官,負責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在親眼目睹日本的強大后建議朝廷應當仿效日本進行改革,引起了高宗和閔妃的重視。“壬午軍亂”時被當作是開放派的代表而遭到壓制。謚號“壯肅”。
8.金允植(1835—1922):字洵卿,號云養。近代朝鮮的儒學家,閔妃的得力部下,親清派的代表人物。《江華條約》簽訂后,就被派到清朝學習洋務運動。1882年,他在天津會見了清朝的官員李鴻章等人。后提倡以“時務”適當進行國政改革。“壬午軍亂”時請清朝出兵。后得到高宗重用。“甲申政變”后偏向親美,清日戰爭后又轉投親日派和親俄派。日俄戰爭后便退出了政治舞臺,從事思想教育工作。
9.魚允中(1848—1896):字圣執,號一齋。親清派的代表。1882年陪同金允植到天津學習洋務。后堅持親清政策,遭到親日派和親俄派的反對。清日戰爭結束后加入了金弘集的親日內閣。1896年“高宗俄館搬遷”事件時作為朝奸被處死。謚號“忠肅”。
10.申應朝(1804—1899):字幼安,號桂田、茍菴。出身于名門平山申氏,憲宗和哲宗兩朝的重臣。高宗登基后被迫下野。“壬午軍亂”時被大院君相中,接替洪淳穆出任領相之職。“甲申政變”后退休,被聘為大院君的幕僚。謚號“文敬”。
11.金弘集(1842—1896):初名宏集,字景能,號道園、以政學齋。親日派的首腦人物。1881年出使日本,學習日本維新政策。“甲申政變”后進入朝廷中樞,主張朝鮮應與日本結盟共同對抗大清國。清日戰爭時掌權,負責與日本簽訂《洪范十四條》。1896年發生“高宗俄館搬遷”事件,金弘集作為朝奸被高宗下旨處斬。1910年平反。謚號“忠獻”。
12.金長孫(1820—1882):舊式軍人的首領,也是“壬午軍亂”的發起者之一。因為兒子被閔謙鎬抓住,鼓動大軍發起軍亂。后被到來的清朝軍隊擊斃。
13.徐光范(1859—1910):字敍九,號緯山。達城徐氏的代表人物,開化黨的領導人之一。與金玉均、樸泳孝等人一同發起“甲申政變”。失敗后流亡日本。清日戰爭時隨樸泳孝回到朝鮮,擔任要職。后遭罷免。謚號“翼獻”。
14.尹容善(1829—1905):字景圭,號自有齋。清日戰爭后進入朝廷中樞。1896年進入金炳始內閣,主張親俄政策。金炳始死后多次擔任領相之職,深得高宗重用。1898年“毒茶事件”后成功排擠了政敵沈舜澤。以后政策趨向保守,引起了高宗的不滿。日俄戰爭時病逝。謚號“文忠”。
15.權重顯(1854—1934):初名載衡,號經農。1891年擔任朝鮮駐日本公使。后來負責對奧地利等國的外交活動。1895年進入金弘集內閣。日俄戰爭時作為韓國政府代表“慰勞”日軍。1905年與李完用等人負責簽訂第二次《日韓協約》,是“乙巳五賊”之一。1907年被反日志士刺傷。日韓合并后積極從事親日賣國活動,在朝鮮總督府擔任要職。
16.李根澤(1865—1919):李景夏的遠親。“壬午軍亂”時給從王宮逃出的閔妃安排避難之所,負責料理閔妃的飲食,因此得閔妃提拔。清日戰爭后主張親日政策,反對韓國獨立運動。1905年與李完用等人負責簽訂第二次《日韓協約》,是“乙巳五賊”之一。
17.穆麟德(1847—1901):原名莫倫多夫,德國外交家,被李鴻章聘為清朝的外交顧問。“壬午軍亂”時隨清軍到達朝鮮,擔任朝鮮的外交顧問,控制朝鮮外交。“甲申政變”后被閔妃籠絡,成為朝鮮親俄派首領,因此被李鴻章罷官,擔任閔妃的私人顧問。清日戰爭后協助朝鮮政府到上海購買軍火,失敗后逃往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