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人民軍
朝鮮人民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所擁有的武裝力量,采用了典型的政令和軍令一體化的指揮體制。前身是金日成主席于1932年4月25日創建的朝鮮人民革命軍,并于1948年2月8日成為正規化的朝鮮人民軍。
朝鮮人民軍創建初期
朝鮮人民軍——肖像護送隊朝鮮人民軍的前身為1939年成立于中國延安的朝鮮義勇軍(KVA),并由金枓奉所領導。他們在延安附近建立學校來培養軍事和政治人才,以將來朝鮮獨立時可以立即投入為社會服務。到了1945年時,朝鮮義勇軍已增長到近1000人的規模,這些人的來源主要是從日本陸軍的朝籍逃兵。在當時,朝鮮義勇軍時常與中國共產黨并肩作戰,也自中共的手中接收不少武器和彈藥。隨著日本戰敗后,朝鮮義勇軍跟隨著中共進入了中國東北地區,并決定先在此處招募新兵,然后回到朝鮮建設祖國。到了1945年9月時,朝鮮義勇軍已增長至近2500多人的規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英中四國共同托管。但實際上于1945年8月9日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先行提出以朝鮮38度線(即三八線)為界,美國和蘇聯分別占領朝鮮半島南北的提議,并得到了蘇聯的認可[1]8月24日,蘇軍占領朝鮮北部后在三八度線停止了進軍,并實際占領了朝鮮北緯38度線的北部城鎮。1945年10月12日,總部設在平壤的蘇聯第25集團軍發表聲明,下令所有武裝抵抗組織在朝鮮半島北部自行解散。10月21日時,2000多名朝鮮人民軍跟隨著蘇聯軍隊,前往各地招募組織了警備部隊,并在蘇聯的軍事總部許可下創建一支軍事部隊。1946年1月11日,蘇聯總部認為需要設立一個獨立的單位來維護北部地區鐵路的安全,協助朝鮮組織一支鐵路軍。同年8月15日,又將原本的警備部隊改組成為國家武裝部隊。
朝鮮人民軍儀仗隊1945年10月,朝鮮第一間政治軍事學校 ─平壤軍事學院(1949年1月時改名為第二人民軍軍官學校)在金策和金日成的聯手下成立,目的是通過蘇聯的軍事指導來培訓警備或公安機關的人員,學校的畢業生則會直接成為一般警察或加入警備部隊。同時,由金日成所領導的武裝部隊也自中國歸來,并與中央警察學院(1948年12月時改為朝鮮人民軍軍事科學院)所教育出來的政治和軍事人才成為武裝部隊的新一代成員。之后,以金日成為核心的朝鮮成立了朝鮮勞動黨(由朝鮮共產黨和新民黨合并而成),并在1946年2月8日成立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管理了當時朝鮮半島北部事務。
1947年11月14日,美國決定將朝鮮問題提交給聯合國處理,在蘇聯因為中國代表問題抵制聯合國的情況下,聯合國通過大會決議決定于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后改稱聯合國韓國問題委員會)監督下,在美蘇各自的管轄區域內同時舉行選舉,在選出政府后美蘇軍隊各自撤出朝鮮半島,由當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國家。但蘇聯政府不承認這一聯合國的決議,拒絕委員會進入其管轄的朝鮮半島北部地區。
同時為了抵制選舉,1948年2月4日時朝鮮國防委員會在蘇聯的協助下,其初期組織成員結構成形;四天后的2月8日,朝鮮人民軍也先行宣布創建。但5月時,美軍仍繼續以聯合國的名義坐鎮在朝鮮半島南部,開始于朝鮮半島南部進行選舉。1948年8月15日,親西方的李承晚(이승만)當選了第一任韓國總統,接替了自1945年以來在朝鮮半島南部執政的左派政府,同時大韓民國也在投票后宣布成立。而北部則在蘇聯的支持下,于9月9日選舉了金日成作為元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于當日宣告成立,蘇聯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立即予以承認。就在此時,朝鮮人民軍下轄有中央邊防營、兩個師和一個獨立混合旅。
朝鮮戰爭時期的朝鮮人民軍
朝鮮人民軍高級軍官分界線南北各自建立政權后,都拒絕承認對方的合法性。雙方互相以小分隊的方式襲擊對方的邊境,分界線附近也因此經常爆發小規模的戰斗。然而由于韓國總統李承晚聲稱要北上統一朝鮮半島,為此美國嚴格限制對韓軍的裝備援助種類。韓軍方當時僅有輕武器和輕型火炮可用,沒有飛機和坦克等重型裝備。美國希望韓軍隊能夠防御朝鮮部隊的進攻,但無法自己主動攻擊朝鮮。相對的,蘇聯和中國則積極援助并裝備朝軍。斯大林甚至從槍支、火炮,到軍用卡車以及坦克全都提供給朝鮮人民軍使用,到了戰爭前夕的1950年春季,朝鮮人民軍的規模已達135000人,并裝備有蘇制的T34坦克和重型火炮等;而韓軍隊此時無論是在設備的數量和性能上,完全無法與之匹敵。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朝鮮稱為“祖國解放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越過了分隔南朝鮮的北緯38度線,向韓國發動進攻。戰爭爆發后,朝鮮人民軍很快地擊潰韓國軍隊的主力;6月28日,朝鮮人民軍占領了韓國首都漢城,并繼續向南進攻,將韓國軍隊壓縮至釜山環形防御圈內。1950年9月15日,依據聯合國安理會所通過的第84號決議,以美國軍隊為首的70000到100000人規模聯合國軍在當時戰線后方的仁川登陸,一舉扭轉了戰爭的局勢,迫使朝鮮人民軍北撤。
在1950年9月28日聯合國軍重返漢城并跨越三八線后,1950年10月19日時已經占領了朝鮮首都平壤,甚至部分聯合國軍部隊已推進到鴨綠江畔。朝鮮人民軍開始大量向民眾強行征召士兵,甚至有許多娃娃兵的出現。同時,由于這已過度逼近中國邊境,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派遣中國人民志愿軍進入朝鮮參戰的決定,兩軍聯合成功迫使聯合國軍撤退至北緯38度線以南,雙方進入了消耗戰的困窘狀況。最后,雙方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決定設立朝鮮半島非軍事區將韓國與朝鮮分隔南北兩側(但并沒簽署任何和平條約)。
隨后,聯合國軍事停戰委員會(UNCMAC)設立以監督雙方在停戰協定的執行概況,并由下轄的中立國監察委員會(NNSC)執行監督一事。這些國家分別有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監督朝鮮人民軍以及中國人民志愿軍,瑞典和瑞士則監督聯合國各國軍隊。朝鮮人民軍在經歷朝鮮戰爭后,經統計有近215000多人陣亡,101000多人失蹤或被俘。
朝鮮人民軍近代狀況
朝鮮人民軍1967年10月朝鮮政府決定,派遣朝鮮人民軍約200位飛行員以及兩個營的高射炮前往越南參與1967年和1968年間的越南戰爭。之所以提供援助給越南民主共和國,主要是因為其也是屬于社會主義國家之一。而除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外,蘇聯、中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東德和古巴等社會主義陣營皆提供了后勤支援。而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時,朝鮮亦派遣數名飛行員參加阿拉伯國家軍隊的行列。
到了1970年代,朝鮮的領導人仍參考1920年代到1930年的蘇聯軍事領導人的戰績,如有“紅軍拿破侖”之稱號的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其軍事作戰及游擊戰等戰術就常被提出。隨著蘇聯在軍中“深度經營”,朝鮮在武器、技術、訓練以及戰術上都與蘇聯有些許相似。而這種讓蘇聯協助訓練朝鮮軍官,再由朝鮮人民軍發展他們版本戰術的做法,被稱為“兩線作戰”。 其中,朝鮮特別注重蘇聯紅軍于1920年代與1930年代之間發展出來的“縱深作戰”。當時朝鮮人民軍試圖以強大的常規武力,透過火炮、裝甲部隊以及機械化部隊,在韓軍隊無法預測的情況下快速突破38度線、包圍住韓國試圖反擊的武力,迅速占領整個朝鮮半島。
朝鮮人民軍閱兵珍貴影像在1970年代以后,朝鮮人民軍的高級官員在官方刊物撰 寫許多改良過去蘇聯軍事思想特點的文章。在這些人心中,認為現代戰爭的性質是三維的,并沒有前方和后方的區別且流動性很大。這些文章預告著朝鮮人民軍將急劇地增加機械化部隊、卡車機動步兵營和自行火炮營地數量。更甚者,這種理論會大幅的使用于各軍種,也意味著朝鮮人民軍將可能會重組并重新部署其地面部隊。
自朝鮮戰爭結束,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后,朝鮮人民軍軍隊越來越重視38度線朝韓非軍事區,并部署大量軍隊于附近。盡管朝鮮與韓國已無如朝鮮戰爭般大規模作戰,但小規模沖突仍時有發生(包括有海上的小型炮戰,以及朝鮮對韓國進行情報活動時的交戰)。
五年內擁有導彈潛艇艦隊韓國政府稱,朝鮮將在五年之內建立起能發射導彈的潛艇艦隊。上周六(9日),朝鮮宣稱,其戰略潛艇近期成功進行了“彈道導彈水下試驗發射”,并配發照片,顯示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觀摩了試射過程 韓國據此研判,朝鮮將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具有潛艇水下發射導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