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是在我國長期的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逐漸形成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希望能幫到你。
一、九九重陽節(jié) 遙知兒女登高處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重陽節(jié),熱門程度與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相比自然相形見絀。雖為“踏秋”,卻不如清明般生機盎然,雖為祭祖之日,卻多了一份敬老崇孝的敬意。在如今養(yǎng)老問題困難重重,空巢老人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又迎重陽節(jié),我們更應該反思如何關愛老人,使他們安度晚年。
物質養(yǎng)老不能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首先要做到的是居有定所,然而很多新聞令我們觸目驚心:八旬老人居無定所訴告兩兒、孤寡老人境況凄涼,他們中有的在深山里苦度著風燭殘年、老人被病痛折磨,最后在孤寂中一個個悄然離世……這樣的新聞我們只能聞之默然,我們想高呼一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老人俱歡顏!可是我們個人的力量真的太小。那么孤寡老人居無定所是不是真的無法解決?當然不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養(yǎng)老院大都空置。在中國養(yǎng)老院不被“歡迎”有很多原因。比如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老觀念是養(yǎng)兒防老,兒女如果讓自己父母住養(yǎng)老院會被說三道四;又比如養(yǎng)老院費用高使得很多家庭無法支付。這樣的原因都可以理解,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也非一朝一夕。思想觀念問題要積極引導,講明老人晚年生活與“面子”孰輕孰重;費用問題政府也需加大力度,對于有困難家庭要實行政府養(yǎng)老。不管用什么方法,我們同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老人辛苦一輩子后樂享天倫。
精神養(yǎng)老更重要。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是大部分家庭卻不能好好珍惜這個“寶”。“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不僅是一種強制,更是對關愛老人精神生活的呼吁。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遠離家鄉(xiāng)的外地工作,為了生計而勞累奔波,與家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很多出現(xiàn)了地方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曾經一個令人心酸的計算題引起了很多人反思:假如你老家在外地,一年中只有春節(jié)回家看看。能回家7天,除去應酬 、聚會、吃飯 、睡覺等,真正能陪父母的時間恐怕每天只有3小時,一個星期只有21個小時。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這里設想爸媽都能活到85歲。假定你的父母現(xiàn)在55歲,那現(xiàn)在他們活在世上只剩下30年,乘上這21個小時,你能在他們身邊的時間只有630小時,也就是26天,還不到一個月。這樣的數(shù)據真是讓人哽咽,想到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yǎng)長大的父母我們陪伴他的時日竟然是這么短暫,想起家中父母為了不耽誤我們工作不忍心督促我們回家真是不禁淚流滿面。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重陽節(jié)的寫照,如今的老人卻只能低吟,遙知兒女登高處。有一個公益廣告:一位老奶奶準備了一大桌子的飯菜,可是兒女又紛紛打電話說因工作原因來不了。記得老人說了一句:“忙、忙,忙點好啊。”但又有誰知道,這句話后面正真蘊含的意義其實是“多希望你們能多陪陪我”。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呼吁關愛老人,幾個文字顯得蒼白無力,需要更多的行動來填充。就像回到小時候,我們照顧父母像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
二、中秋節(jié)由來和起源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西湖游覽志余》:“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
由此可見,作為歲時節(jié)令,中秋節(jié)形成較晚,但玩月活動卻由來已久。東晉時,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佳節(jié)。牛渚(今采石磯),漢時即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續(xù)漢書·郡國志》說,秣陵縣“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東晉于南京(當時叫建業(yè))建都,鎮(zhèn)守牛渚的謝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于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zhèn)西,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yè)的窮書生,由于對才能的尊重,他們之間打破了身份地位的壁障。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名聲大振。謝尚玩月聞袁宏詠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趨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曰:“昔聞牛渚詠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孫楚酒樓“玩月達曙”。唐歐陽詹作《玩月詩序》也說:“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玩月佳話。
中秋節(jié)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成為千古名句。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xiàn)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guī)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