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傳統節日
中國三大傳統節日是哪三個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三大傳統節日,希望能幫到你。
一、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 此,又稱八月十五為 “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 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 鄉的游子,更 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 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 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 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 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二、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 叫“元日”、“元旦”、“新年”。 辛亥革命后,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 式定名為春節。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國最早的春聯,是五代時期孟昶寫在桃木板上的:“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用紅紙寫春聯始于明朝。年畫源于唐朝的門神,它和燃爆竹一樣,在古代都 是用來驅鬼避邪的,現在卻成了專為增加喜慶氣氛的習俗了。貼“福”字在 宋朝以前就有了,人們把寫在紅方紙上的“福”字,故意倒貼在 門、窗、 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 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 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 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 第一聲雞啼 之后,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 家族中 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后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 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 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三、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規。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米飯扔到河里紀 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饑,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角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夢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后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老百姓把源于田文的說法都稱為“躲五”。傳說古代的時候,人們把五月稱為 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此日生的孩子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克星,誰也不敢撫養。齊國的田文是“五日子”,父親幾次要害死他,多虧母親保護,他才幸免于難。但父親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這天,他必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田文長大以后,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說五月五日是個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準加害,也毋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后,便有了端午節。
在端午節的風俗中,除人們熟知的賽龍、吃棕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藥浴等祭奠、慶賀、文體活動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奇趣。
名稱最多的節日
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堪稱節日別名最多。 究竟有多少,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權威的統計。據統計的資料就達二十多個,但含義不盡相同。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棕子節等等。
同風異俗的節日
同為端午節,全國多在五月初五日過節,唯有福建有些地方是在五月四日過節原因是說五代十國時閩國建立者(即閩王)王審知死于五月五日,故避之。 同為賽龍舟,湖北秭歸(屈原故鄉)正式比賽是在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別的地方是在初五這天。江西一些水淺干旱之地,不是在水上龍舟競賽奪標,而是在陸上跑旱船、爬高比賽。同是佩符避邪,各地佩帶物也有差異:江蘇女子帶用各色草花做成的五毒花,婦女頭上插絨制虎,兒童背上負綢制虎,而河北豐潤一帶卻用棉花布縫制成小狗、小人、小口袋帶在孩子身上。青海湟源一帶所帶香包,已不單是別處的驅穢作用,而成了愛情的信物,女子精心縫制于端午節送于情人。在各地除了吃粽子風俗外,還有吃年糕、餛飩、油果、咸甜
雞鴨、鵝蛋、蒜瓣等習俗、浙江端午的駱駝蹄糕就很有名氣。
在外國過的節日
外國也有端午節。在朝鮮,端午節這天也有用艾蒲的習慣。不同的是,中國插艾葉、插菖蒲,或飲雄黃菖蒲酒;而朝鮮是吃艾餅,洗菖蒲澡。他們不是祭屈原,而是用艾餅、松皮餅祭祖先。他們不竟龍舟而是摔跤、打秋千。日本的端午節與我國的習俗差不多:插艾草、吃粽子,沿海也要舉行類似賽龍舟的活動叫“相會”、“爬龍”。有男孩的家庭,還要掛鯉魚旗,期望兒子“鯉魚跳龍門”。新加坡在端午節這天舉行全國龍舟大賽。在美國從1979年開始,在波士頓兒童博物館舉行一年一度的波士頓龍舟會,并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節日。
看過中國三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