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習慣介紹
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 畬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習慣,希望能幫到你。
一、畬族簡介
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nèi),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qū)。畬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二月二"、"三月三"、"封龍節(jié)"、"六月六"、中元節(jié)、仲秋節(jié)、重陽節(jié)、冬至節(jié)、"招兵節(jié)"等。
畬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們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qū)的包括畬族先民在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xiàn)"畬民"和"拳民"的族稱。"畬"(She),意為刀耕火種。解放后,改稱為"畬族"。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畬族人口數(shù)為709592。畬族使用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99%的畬族操接近于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少數(shù)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全國只有一個畬族自治縣,她位于浙南山區(qū),景寧畬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從閩遷居浙西南時落戶景寧,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因此,景寧又稱為中國畬鄉(xiāng)。
二、畬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年節(jié)
也叫春節(jié),是畬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jié)日。從農(nóng)歷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畬族就開始過新年了。祭灶神后,就準備除夕的"年夜飯",合家"圍爐"。畬族屆時家家蒸制"黃金糍 "吃"黃金糍"是畬民過新年的特色之一。畬鄉(xiāng)流傳"糯米做糍圓又圓,香麻攔糍甜粘粘"的順口溜,表示畬家人團圓共聚天倫和來年日子更甜美的意愿。除夕夜全家"吃隔歲"(即吃"年夜飯"),這是畬民最歡樂的時刻,一邊盡情地享受美味佳肴,一邊抒發(fā)追求來年日子過得更比今年好的愿望。"圍爐"后,主婦選一根直徑約七、八厘米粗的楮楮木放在灶膛里燃燒,燒至一定火候以灰燼掩埋之,使之不至熄滅,備為正月初一的火種,俗稱"隔年豬(楮)"或"留隔年火種"。是夜,萬家燈火,通宵達旦,盡情歡樂"守歲"。所謂"守歲"就是"守祟"崇,意在防"祟"入室傷害兒童。初一清晨,雞鳴第一聲,各個畬村不約而同打開廳門,燃放大炮(即雙響紙炮),人們走村串寨,平輩互相道賀新年大吉,晚輩向長輩拜年,主婦爭先恐后到井里挑水,煮線面充作早餐,寓意家人平安長壽;兒童三五成群到竹村里"搖竹娘",邊搖邊唱道:"搖竹娘,搖竹娘,你長我也長,舊年是你長,新年讓我長,明年你我一樣長。"以示像毛竹一樣茁壯成年;青少年參加各種娛樂游戲活動,如弈棋、"猴孵蛋"、捉迷藏、蕩秋千等。活動一直持續(xù)至"元夕節(jié)",歡度新春佳節(jié)才告結(jié)束。
"二月二"
又稱會親節(jié),是畬族僅次于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流行于閩東的福鼎、福安等縣。所謂"會親",系指原由福鼎雙華、福安坂中分爐至浙南、閩東各地的畬族于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舉行會親活動。福建雙華"會親節(jié)"規(guī)模最大,遐邇聞名。節(jié)日這一天。畬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華蓋"的圓傘,從雙華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裝打扮回到祖地會親。人群熙熙攘攘,歌聲笑聲不絕于耳,寧靜的山村頓時成歡樂的海洋。特別是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晝,增添了節(jié)日的熱烈氣氛,歌會進入了高潮,人們引吭高歌,嘹亮的歌聲在山野回蕩,越唱興致越濃,通宵達旦,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