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的傳統節日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發展演變而來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仫佬族的傳統節日。歡迎欣賞閱讀。
一、仫佬族簡介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山區,90%聚居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 仫佬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與毛難語、侗語非常接近。由于仫佬族人民與漢、壯族人民交往密切,仫佬語中吸收了不少漢、壯語詞匯,絕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部分人還會說壯話。 仫佬族主要從事農業,以水稻、玉米為主。耕作技術、作物種類和生產工具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仫佬族山鄉素有“煤鄉”之稱,采煤已成為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仫佬山鄉是景色迷人的山水畫廊,山如劍排,水似綢緞,素有“小桂林”之稱。
二、仫佬族傳統節日傳統節日
八月節
八月節又稱迎新谷節。仡佬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舉行,節期為兩天。仡佬族極為重視這一節日,屆時,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前往寨中空場。族老指定幾位壯漢將頭戴紅花的大牯牛牽入場中,然后口誦祈求五谷豐登的祝辭。誦畢,樂手奏起“八仙”樂,人們鳴放火槍或鞭炮,隨后殺牛。牛心平均分與各戶,由各戶家長將其供祭在袓先靈前,以示全族團結一心,而后,殺雞宰鴨,煮牛肉。
族老還要帶領眾人,捧著一只小豬、一只公雞、一只大鴨作為三牲祭品,到菩薩樹前舉行祭祀儀式,祭畢,人們聚餐,青年男女在月光下,載歌載舞,盡興方散。翌日,各家各戶前往田間采回一些新鮮谷物、瓜果,用以家宴。家宴畢,婦女們帶著子女,給娘家親戚送去一些時鮮禮品,以示祝賀。男人們則互相拜訪,飲酒談天。青年男女仍舊歌舞娛樂。節日過后,開始秋收。
拜樹節
拜樹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一帶仡佬族節日。時間在農歷正月十四日和八月十五日。這里的仡佬族將青杠樹視為祖樹,相傳他們的袓先從貴州省安順一帶遷移過來的時候,受到當地人的熱情歡迎,并時常接濟他們。因不能把祖宗靈位同別人家的安放在一起,只好在青杠樹上開了一個洞,把袓公祖母的靈位放在樹洞里。從此,隆林一帶的仡佬族就拜青杠樹為袓樹。
另傳說,仡佬族袓先到隆林開拓荒地時,因怕毒蟲猛獸而夜宿青杠樹上,后來便拜之為祖樹。拜樹所需的一頭黃牯牛,每年輪流由三戶人家捐資購買或合伙飼養。因當地仡佬族居住分散,節日前幾天,人們便做好準備,互通信息,屆時便集中到袓樹所在地磨基村。拜樹時要把牛殺掉,邀請附近寨子各族群眾來共餐。會餐時只吃牛下水和其它酒菜,不準吃其它部位的肉。拜樹儀式由家族大房主持,將公雞扭斷脖子、扯下翅膀、雞腳加上牛心共作祭品。祖公樹要獻雞頭、左翅和左腿,祖母樹要放雞頭、右翅和右腿。供物均用紅紙包好,分別送進樹洞里,再用紙錢封好樹洞。主祭人向樹祈禱、敬酒、鳴炮,然后將牛心平分給本族各戶,以示同心協力,同甘共苦。
吃蟲節
吃蟲節是仡佬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二日舉行。當地民間相傳:占時仡佬族山鄉蟲災嚴重,糧食歉收,于是懸賞三頭肥豬除蟲。公雞、鴨子和道士去除蟲,均失敗。有一個叫甲娘的婦女,于六月初二那天,帶著子女回娘家,因窮困無錢購買禮物,便在田頭捉回幾包蟲作禮物,到娘家后將蟲炒熟請眾人食用,眾人皆感味道頗佳,于是競相捉蟲炒食,一時間害蟲大減,糧食獲得意外的豐收。人們將三頭肥豬賞給甲娘,甲娘則殺豬回敬鄉親。甲娘死后,人們在田間修廟,稱為“吃蟲廟”,因此而形成吃蟲節。
屆時,村寨中已出嫁的姑娘必須按時趕回娘家過吃蟲節,并在途中捕捉各種害蟲,帶回娘家作為菜肴的原料。各家各戶用捕捉來的害蟲,做成油炸蝗蟲、腌酸螞蚱、甜炒蝶蛹、蚜米泥鰍等各種菜肴,家人圍坐在一起,家長說“吃!嚼它個粉身碎骨,吃它個斷子絕孫!”,而后家人持筷共食。食畢,全村男女老少匯聚于村中吃蟲廟前,載歌載舞。然后人們排成長隊,敲鑼打鼓,穿行于田垅間,邊走邊捉害蟲,并插上染有雞血的小白旗,以向害蟲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