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差異總結
傳統的民族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差異總結,希望能幫到你。
一、中西方傳統節日差異
傳統的民族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節日的由來原因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 它體現了人民豐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對生活的熱愛。有這樣一句名言: “每個民族的每個節日, 正是反映這個民族文化最真實的一面”。可見, 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 必須從他們的傳統節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們的文化特色與民族特點。
一)、中國長期以來處于封建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中, 其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包含了農耕文明的社會特征, 主要是從歲時節令轉換而來的。我國古代長期以農為本, 在生產力和農業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 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在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了自然時序的復雜規律, 總結出四時、二十四節氣, 形成了以節日為主的傳統節日。勤勞的中國人民為了更好地生存, 必須大力發展農業, 而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天氣的關照。古人云“春雨貴如油”、“清明忙種麥, 谷雨種大田”。在古代, 春節、清明節( 古代稱三月節) 等都是重要的農事節日。
西方文化由于長久受基督教的影響, 其傳統節日起源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節( 紀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難者) 、復活節( 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 、萬圣節( 紀念教會所有圣人) 、圣誕節( 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 , 這些節日的起源大多與宗教有關系。當然, 西方節日中也有和農業有關的節日, 但他們以農業為主的節日的歷史不如中國漫長。
二)、中西節日慶祝方式差異 中國的傳統節日, 基本是封建社會時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會的痕跡: 等級制、家族式, 節日無不以家族內部活動為中心。西方的傳統節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現出人們的互動性、集體性和狂歡性, 以自我為中心, 崇尚個性張揚。這與中國節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體現了西方文化的群體性, 反映了人們渴望互相交流、群體參與的愿望,體現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現自我的特點。這里試舉兩例說明。
( 1) 春節與新年。作為新一年的開始, 中西方有著極大差異的慶祝方式。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農歷的一月一日, 從農歷12月23日開始, 人民開始開展各種慶祝方式, 一直持續到元宵節。春節的習俗繁多, 如大掃除、吃團圓飯拜年、放鞭炮, 舞獅子等。總之, 不論是大街小巷, 都籠罩著一股濃濃的喜慶氣氛。而西方, 他們崇尚的是過公歷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們過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區的人民涌上街道,進行盛大的狂歡, 到了深夜接近零時時, 數十萬人會聚集于一起, 誠心地祈禱, 為新的一年的到來倒計時。當大鐘敲響12下, 頓時, 優美的樂曲奏響, 揭開了華麗舞會的序幕, 人們通宵達旦地慶祝。可見, 春節與新年各有千秋: 春節, 充滿濃厚的傳統氣息和獨有的魅力; 新年, 體現時代的氣息和潮流的感覺, 更貼近現代生活。
( 2) 萬圣節與中元節。萬圣節作為西方的重要節日之一, 頗受人民的重視。那一天, 每戶門前都要掛上一盞南瓜燈, 人人都穿上奇裝異服, 據說有辟邪之用。其實, 作為先進的發達國家, 人們對于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們多半是為了尋開心而已。同時, 人們還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他們可以任意去左鄰右舍討吃的, 絕不會受到懲罰。在中國, 傳說中元節是鬼門關打開的日子, 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會出來游蕩, 迷信色彩濃厚的中國人, 對鬼神是極為敬懼的。那一天, 他們會當街燒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禍于他們。于是, 中元節這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產物逐漸被淘汰了。
三)、中西方節日文化比較之飲食差異比較 中西傳統節日中的飲食特點也有顯著的差異。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飲食是趨于感性的, 講究色、香、味俱全。尤其是節日性美食, 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區別其他的節日。春節是個祥和的節日, 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 離家在外的人, 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除夕晚上, 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歲, 歡聚酣飲, 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 “和”字就是“合”; 餃子的餃和交諧音, “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此外, 餃子因為形似元寶, 過年時吃餃子, 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 甜甜的粘粘的年糕, 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步步高升。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 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 中秋節有吃月餅的習俗。而西方的飲食則是趨于理性的, 他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因此, 有發達的食品工業, 如罐頭、快餐等, KFC, McDonald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 且營養良好。
四)、中西節日禮儀差異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異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 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 任何一個節日宴席, 不管是什么目的, 都只會有一種形式, 就是大家團團圍坐, 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圓桌, 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共享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中心, 它既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勸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 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觀念對后代思想的影響, 利于集體情感的交流。西式宴席, 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 實際上僅是作為一種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 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 達到交誼的目的。倘若將宴會與舞蹈相類比, 可以說,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 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可見, 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 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全席的交誼, 而西式宴會更多體現于個體賓客之間的交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