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介紹
怒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屬于跨境民族,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怒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希望能幫到你。
一、怒族簡介
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875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和西藏自治區(qū)的察隅縣等地。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
怒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各地方言差異很大,無民族文字。
怒族人住房有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木板房略大,呈長方形,一般分為內(nèi)外兩間;外間待客,設有一至數(shù)個火塘,火塘上有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用來煮飯做菜,內(nèi)間為主人臥室。一般房屋四周都用木板、竹篾圍上,房頂上蓋有木板或石板,房屋下部是許多木樁和房柱,如同有很多只腳支撐著整個房屋。這種“千腳落地屋”結構簡單,極易搭建,是怒族特定生活環(huán)境下的獨特創(chuàng)造。
怒族婦女精于織麻布。男子穿敞襟寬胸袖長到膝的麻布袍,腰系布帶或繩子,腰帶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貼身裝東西,蓄長發(fā),裹麻布綁腿,赤足,喜佩長刀、箭包。婦女穿敞襟寬胸袖長齊踝的麻布袍,年輕姑娘加一條圍裙,女裝的前后擺在接口處綴有方形的一塊紅色的鑲邊布,頭披一塊方形的麻布至頸項,兩耳用精致的竹管貫穿。由于藏、納西等族的影響,傳統(tǒng)的服飾也有改變,解放后,男子有的穿現(xiàn)代服裝,也有穿藏族“尼楚巴”藏袍的;女的穿長袍加坎肩,系黑色圍裙。
怒江大峽谷及其兩岸的碧羅雪山、高黎貢山層巒疊嶂、危巖聳立、懸崖陡峭,谷中水流湍急、洶涌澎湃。自古以來,這里的交通就十分不便,正所謂“巖羊無路走,猴子也發(fā)愁”。整個怒江只有幾處水勢稍緩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擺渡,除此而外,其他地方既無法架橋,又不能涉渡,兩岸的怒族人只有依靠溜索這種古老的渡江工具往來飛渡,保持著彼此間的交往與聯(lián)系。溜索是怒族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設施。
溜索的制作方法,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細的大索,然后橫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兩岸的大樹、木樁或石崖上,即成溜索。人們用溜板(溜梆)作輔助工具,沿竹索從空中滑過。溜板是長4公分,寬約2公分的槽形硬木,背面鑿有兩個對稱的用以拴繩的長孔。使用時將溜板的凹槽卡在溜索上,用麻繩或皮條穿過長孔,牢系于腰問,然后以仰臥的姿勢手握溜板,即可以順勢滑下。溜索有平溜和陡溜兩種。平溜只有一根溜索,它基本平直,沒有斜度,來往都可以溜。但這種方法比較吃力,因為溜索中段會自然下垂,所以人溜滑至中段以后,還要借助四肢的力量,半攀半爬地向?qū)Π痘?。陡溜需要一來一往兩根溜索,它一頭高,一頭低,有一定的傾斜度。這種方法溜渡速度快,省力,但容易撞傷,需格外小心。
溜索不僅可以溜渡人,而且還可以溜渡貨物、牲畜等。
怒族人民發(fā)明和使用溜索,據(jù)說最早是看見蜘蛛在樹間織網(wǎng)、來回爬行而受到啟示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如今怒江上已建起了幾座現(xiàn)代化的橋梁,但溜索這種傳統(tǒng)交通工具仍然橫亙于怒江之上,不過,危險易斷的蔑索已被堅固而且?guī)в谢喌蔫F索所取代了。
怒族主食以包谷、蕎麥等雜糧為主。怒族人還從藏族那里學會種青棵,有磨食糟把面的習慣。怒族加工糧食較細,愛打酥油茶或其他油茶。過去,種植蔬菜,僅限青白菜、瓜、豆幾種,糧食產(chǎn)量較低,瓜豆蔬菜實際成了怒族的主食之一。
二、怒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祭山林
又稱“祭天節(jié)”。云南省怒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具體時間不定,一般在每年桃花將要開放的時候。
屆時,人但集中在村寨附近核桃樹下的祭場舉行祭祀儀式,祭儀禁止婦女參加。儀式由“禹谷蘇”(巫師)主持,祭品需用一口豬,一只雞或一只羊,以示殺生祭天,祈盼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祭供用的肉當場分食,不能帶回家去。祭場附近的神林不能隨便砍伐,也不能在附近狩獵。自____傳人怒族居住地以后,大多數(shù)的村寨不再舉行這種祭天儀式。
仙女節(jié)
又稱“鮮花節(jié)”,是云南省貢山一帶怒族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仙女節(jié)一般以村寨為單位。節(jié)前,人們選擇幾個鐘乳石的石灰?guī)r洞做仙女洞。
節(jié)日當天,人們在洞口立幾包玉米,帶著采集的杜鵑花、牲禮、酒器到仙女洞中祭祀。祭祀時,要燃起松煙,并由主祭者念祝詞,還要打鼓誦經(jīng),然后大家叩頭,以祈求仙女保佑。祭祀完畢,各家各戶設宴飲酒,青年男女則身著盛裝,前往一空曠場地進行射箭比賽,同時,舉力、各種物資交流會,吸引當?shù)馗髅褡迦罕娗皝碣徺I。人們憑吊的這位仙女,相傳是吉木得村一位名叫阿茸的美麗姑娘,她發(fā)明了飛跨怒江的竹蔑溜索,還在高黎貢山上為人們引出了甘甜的泉水,后為逃避頭人的逼婚強娶,藏身洞里,變成了一尊石像,據(jù)說此日正好是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
過年
云南省怒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臘月舉行,節(jié)期十五天。
過年前幾天,人們便忙著春米、春把把、殺豬、釀酒。到年三十兒這一天,家家戶戶打掃衛(wèi)生,將認為不干凈的東西,都掃出家門,不可留到下年。吃團圓飯前,要舉行“那作莫”儀式,即將包谷花等飾物擺在火塘里的三腳架上,在三只腳的頂端放上三片肉和三杯酒,祝愿來年豐收。節(jié)日期間,男青年最喜歡的是打把把,他們背著弩弓、把把和肉,到村邊把把把和肉掛在樹上,讓別的青年用弩弓去射,擊中了就把把把和肉給他。女青年喜歡的是打秋千,秋千掛在高大的核桃樹上,身穿節(jié)日盛裝的姑娘們,一個個輪換上秋千板,蕩得越高,越顯示出姑娘的機智和勇敢。晚上,青年男女,各自帶上琵琶、口弦,集結一處,共跳“琵琶舞”、“打獵舞”、“洗衣舞”和模仿動物的“烏鴉喝水舞”、“猴子姍包谷舞”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老年人則喜歡邊飲酒邊唱調(diào)子,內(nèi)容包括家史、村史和傳說中的英雄等,往往要唱三天三夜。
年節(jié)
年節(jié)是云南省怒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在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五至第二年正月初十之間舉行。具體時間根據(jù)月亮盈虧來確定。
節(jié)前,家家開始春釉米及糯米把、釀制香醇的“咕嘟”酒。當?shù)谝痪视悦状汉煤?,要取出一些放在房前屋后的桃、梨、李等果樹上,并放置于朝向日出的東面,以獻給怒族的始祖—女神茂英充,祈求來年果實累累。節(jié)日開始時,人們在吃第一頓飯之前,要把食物的一部分,送到一塊最肥沃的耕地旁,舉行“祭土”儀式。據(jù)說怒族祖先原以狩獵、采集為生,后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谷種,才開始了農(nóng)耕生活。因此,怒族人民每年總是要用最好的年食獻祭沃土,以不忘祖先的開創(chuàng)之功。在貢山一帶,每逢年節(jié)怒族人還要互贈“恰蓋”?!扒∩w”是火塘上支的三腳架,重巧一20千克。他們認為,“恰蓋”的一只腳是丈夫的支撐力量,另一只是妻子的支撐力量,第三只則代表子孫,三只腳在同一個圓上,是一家團結、和睦的象征,也象征著基業(yè)穩(wěn)固、興旺與幸福。
汝為
怒語,即祭谷神節(jié)。云南省碧江先匹河一帶怒族的臘烏齊和拉家約兩大氏族的宗教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九日舉行。
屆時,先由主祭司和他的助手繞村子叫喊:“神靈回到豆五沖和達五沖,人們也聚集到這里。”豆五沖和達五沖是兩個氏族的發(fā)源地。人們聽到祭司的喊聲,便聚集到一起,祭司又喊:“太陽升起了,我們從太陽升起的地方來?!庇谑谴蠹姨С鍪孪葴蕚浜玫囊活^豬和一鍋蕎米酒,祭司又派人砍來一枝金竹、一枝蘆葦和一枝青楓棟,插在祭祀處,然后,兩位祭司先喝一碗酒,再將蕎米酒倒人竹筒里,用一枝有十字頭的小木棍攪拌,同時念祈求風調(diào)雨順的禱詞。之后,將飯和剁碎的肉拌勻,大家抓食。祭谷神只許成年男子參加。舉行汝為意在祈求年豐人安。
看過怒族傳統(tǒng)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