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習慣介紹
莆田是由閩族- 閩越族- 漢族這一歷史進程走過來的,這就決定了她的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莆田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習慣,希望能幫到你。
一、莆田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做大歲”
莆田民俗,正月初四夜,要跟除夕夜一樣過,名曰:做“大歲”。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進犯莆田,到處殺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軍打敗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難外地,沒法過大年,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為了紀念這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仙游則是在初五“做大歲”),至今莆田群眾仍沿襲這個風俗。正月初二不串門
農(nóng)歷正月初二日,是莆田、福清兩相鄰縣份的禁忌日。此俗亦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間,倭寇進犯莆田、福清,兩地被殺者眾。戚家軍打贏倭寇后,出外避難的老百姓紛紛回家探望,大家悲喜交集,既為生者幸存而慶幸,又為死者不幸而悲傷。初二日,許多家庭忙著為死者料理后事,串門的都是來吊唁之人,因此初二串門就成為不吉利之事。后來就把這一天定為“探亡日”,每年這一天互不串門,即使是至親,也不例外,只有居喪之家才允系友上門,以示對死難親人的哀悼。后來因感到春節(jié)期間互不登門終究不便,就變通為初一日如已到系友家拜年,初二日就不必忌諱。
白額春聯(lián)
全國各地的春聯(lián)均為一色通紅,唯獨莆田春聯(lián)的聯(lián)頭上多了一截白額,紅白相間,格外醒目。相傳清兵入關后,實行高壓政策,濫殺無辜,不少人家因辦喪事貼了白聯(lián)。時值春節(jié),清廷為粉飾太平,強令家家戶戶貼上紅聯(lián)。人們在貼紅聯(lián)時,有意讓門上的白聯(lián)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悲。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lián)”。以后沿襲為例,流傳至今。
“耙鼎”鬧元宵
在莆田一些地方,當迎神隊伍經(jīng)過他們的家門口時,就把煮飯的鐵鍋端出,倒置地上用鋤頭把鍋灰“耙”掉,這時,全村充滿“幾查、幾查”的聲音,其意一則驅(qū)邪,二為納福。這個習俗據(jù)傳是在元末明初,有一對年輕夫妻流落在外,因鬧元宵的迎神隊伍經(jīng)過自己寓居的家門時,沒錢買鞭炮燃放接駕,只好將耙鍋發(fā)出的響聲權(quán)充鞭炮聲以表示虔誠。年過一年,他們的家業(yè)越來越大,人丁越來越旺,把這歸結(jié)為耙鍋聲感動了神明而賜予洪福,于是元宵耙鍋迎神便被他們看作是一種吉利的舉措并廣為流傳。有的地方還有定例:在大年三十把鐵鍋底的鍋灰耙干凈后,必須等到元宵節(jié)才能再耙,否則來年會沒有財氣,如今老百姓生活提高后,逐漸用煤或液化氣當燃料,這一奇觀也就少了。中秋節(jié)吃芋頭米粉
在人們的印象中,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jié)這一天,中華民族習俗是吃月餅、賞明月。但在莆田,特別是農(nóng)村,過去吃月餅并不很流行,是夜,家家戶戶卻都要吃芋頭炒米粉。這主要源于莆田方言的“芋頭”與“熬”諧音。過去人們生活艱辛,吃芋頭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頭”,以寄望來年時來運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