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介紹
哈尼族是我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哈尼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希望能幫到你。
哈尼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
哈尼族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苦扎扎節(jié)(即農歷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jié))、十月年,還有喝新谷酒的習俗。屆時,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jié),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jié),表現(xiàn)了哈尼族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哈尼族是我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的共同意愿,統(tǒng)一族名為“哈尼族”。哈尼族世代生息在巍峨蒼郁的哀牢群山之中,絕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紅河與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其中,牢山區(qū)的元江、墨江、紅河、元陽、金平、綠春、江城等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qū),占當?shù)厝丝诘囊话胍陨希脊嶙蹇側丝诘?6%,其余分布在無量山區(qū)、紅河以東各縣。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以前哈尼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以刻木結繩記事,1975年始創(chuàng)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哈尼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介紹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jié)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歷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jié)日,紅河地區(qū)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節(jié)期三至六天。節(jié)日里,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蕩秋千”、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幾個月,后來,太陽和月亮傳授給哈尼人分月的辦法,在人間栽了一棵年月樹,一枝樹干算一個,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從此,就在六月過“庫扎扎”。又說,過去有七個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個磨伙,她們輪流玩耍,把站在權上的小鳥也逗笑了。鳥兒歡樂地唱起歌來,歌聲感動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給了人間……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過“庫扎扎”時都要打秋千。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jié)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jié)大體同漢俗。
過節(jié)分三天進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殺一頭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給各戶。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殺一只雞,父母給子女們叫魂,先由寨外叫進屋里,叫魂的范圍很廣,日常生產勞動所到之處都要叫到。野獸嚇著,雷響驚著和跌倒過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讓魂在受驚處躲下。認為叫過,人的身體會強壯起來,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著簸糞,用干蘆葦或易燃的樹條扎成火把,點燃后從家里往外攆,把災難和鬼怪邪魔攆出去。然后把火把綁在樹上,求火把神護佐莊稼和牲畜成長得好,不遭蟲災,不得病。
吃新谷
紅河一帶哈尼族,農歷七月的第一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guī)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shù)逢單的稻穴,背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來的稻穗搓下谷粒,連殼放在鍋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tǒng)統(tǒng)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征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jié)節(jié)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節(jié)日是過“十月年”,前后歷時六天,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后。在農歷十月間過,哈尼人稱它為“扎樂特”。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歷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于漢族的大年初一)。節(jié)日里每個村寨都要舉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