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僳族節日眾多,規模較大的有"闊時節"、"新米節"、"刀稈節"、"火把節"、"收獲節"、"澡塘會"、"拉歌節"、"射弩會"等。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傈僳族傳統節日有哪些,希望能幫到你。
傈僳族傳統節日澡堂賽歌會
又稱溫泉賽歌會或湯泉賽歌會,云南省怒江一帶傈傈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后擇日舉行。賽歌會一般要進行十多天。
賽歌時,男女雙方分為兩伙,然后圍成一圓圈,女的手拉手,男的手搭肩,雙腳按節拍有規律移動并不斷交換位置。每一圓圈都由對賽的男女歌手領唱,其他人和聲。歌詞大多是即興而作,內容豐富多彩。在六庫一帶,歌會以《湯泉戀歌》為主題,這是一部抒情長詩,敘述了一對男女青年在溫泉邊三度相會的戀愛故事。夜幕降臨,人們便燃起堆堆舞火,邊賽歌,邊品嘗各自帶來的美酒佳肴,興致頗濃。澡堂賽歌會據說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很久以前,登梗一帶有兩位美麗的姑娘,引來許多男女青年縱情歌唱,其歌聲優美,連仙女聽到都不愿離去。然而,一個惡魔卻去察告天神,說歌聲攪亂天地的安寧,于是,天神就把她倆分別化為金山和銀山,但兩位姑娘毫不屈服,長出無數挺拔的青松翠柏,大有刺破天彎之氣勢。
天神為之大怒,就在兩座大山上釘七顆大鐵釘,罩七口大鐵鍋。不久,兩座山腳下流出兩股熱血,后又變成了熱氣騰騰的溫泉水。為紀念這兩位美麗姑娘的反抗精神,人們每年都來到溫泉邊,用美好的歌聲贊美她倆。這樣,漸漸地演變為一年一度的溫泉歌會。節日期間,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極好時機。
傈僳族傳統節日拉歌節
云南省隴川、盈江等地傈僳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五到初六日舉行。
內容主要是唱歌、跳嘎舞。節日前夕,要修整跳嘎場。青翠的松枝和彩紙,把跳嘎場裝扮得五彩繽紛。節日一到,人們滿懷喜悅,身穿漂亮的節日服裝,從四面八方聚攏在一起,跳舞對歌。每逢拉歌節,當地的漢、景頗、拉枯等民族也前來參加助興。白天,人們興高采烈地舉行射弩,爬桿,打秋千,高蹺競走等娛樂活動。晚上,便歡聚在跳嘎場上,盡情地歡歌跳嘎舞,往往通宵達旦。
傈僳族傳統節日刀桿節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貢、滬水一帶傈僳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農歷二月初八舉行。
節日來源于一個傳說:相傳在明代時,外敵人侵云南邊境,兵部尚書王驥奉命三征麓州,當地傈僳族人民勇敢地拿起長矛、弩弓,協助官兵打敗了敵人,鞏固了邊疆。不幸,在回朝途中,王驥被奸臣所害。這天正好是農歷二月初八。為紀念這位英雄,以及戰斗中犧牲的傈僳族勇士。人們每年這天舉行“刀桿節”。
下火海,上刀山是刀桿節的主要內容。節日當天,人們身著盛裝,匯聚在刀桿場上。場中央豎有兩根二十多米長的粗大竹竿,竿上插著三十多把刀刃朝上的長刀,稱為“刀竿”。爬刀竿的人,大都是健壯的中年男子,他們經過長期的訓練,有一套特殊的爬竿本領。爬竿者一般頭纏紅布,身穿紅衣,赤腳。在繞竿歌舞后,他們便赤足躍上刀竿,手捏刀面,腳踏鋒利的刀刃勇敢地向上攀登。當爬到頂端時,還要做倒立等高難動作。表演完畢后要自己放鞭炮慶賀。圍觀者熱烈歡呼爭相向爬竿者獻美酒表示敬意。
爬竿的前一天舉行“跳火海”比賽。即在場內燃起堆堆柴禾,選出五個強健的中年男子光腳在熊熊的火堆中跳躍,他們一會J七撲向火海,一會兒翻滾其間,一會兒騰空,一會兒落下。還把通紅的火球捧在雙手,在臉上“擦洗”幾下,然后在手上飛快地翻滾揉搓。除此以外,節日期間還舉行丟煙包、跳舞、對歌、蕩秋千等活動,給節日增添了無窮的情趣。
傈僳族傳統節日浴牛節
云南省蘭坪縣巖頭鄉傈僳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五舉行。
相傳從前牛生活在天上,日子過得很舒適。一日,牛低頭朝人間一看,見地上的傈僳族人民卻以吃又苦又澀的野果為生,牛頓生同情之心。春天,便背著上帝將藏在葫蘆里的五谷種子灑向人間,從此人間有了五谷,傈僳族擺脫了饑餓。上帝發現了此事,盛怒之下,把牛推下了人間。傈僳族人民感激牛的恩德,讓它呆在家里,牛看人們勞作太辛苦,又主動出來幫助拉犁,上帝知道后,放出各種冰霜、蟲害等災害。為了確保豐收,每年栽種完后,牛又上天請求上帝不要放下各種災害。傈僳族為了感激牛的功勞,便在每年六月初五,春種結束后給牛洗澡,之后,煮一鍋放有鹽的稀飯喂牛,最后,由家中最年長的婦女為牛祈禱,讓它在上帝面前多多求情,不降災害。
傈僳族傳統節日火把節
又稱“點火把”。傈僳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也有的地區在六月二十五日舉行。
節日里,家家戶戶要制作火把,各村寨還要在廣場中央,用松枝和干柴搭成一個巨大的型似寶塔狀柴堆,并在柴堆上插一大樹枝,飾以五顏六色的彩紙和紙花。白天,人們歡聚在廣場,舉行賽馬、打靶、射弩、打秋千等活動。夜幕降臨前,人們要拿著火把把自家房前屋后的不潔之物,全部燒掉,以示驅邪。之后,人們手持火把匯聚于廣場,一齊將那巨大的寶塔狀柴堆點燃。頓時,廣場上火光齊明,鑼鼓喧天。有的地區,人們要拿著火把繞村寨,田頭漫游一圈,據說這樣可以驅逐猛獸害蟲,消除瘟疫和辟邪。然后,人們圍著那巨大的火堆,縱情歌舞。關于火把節的來歷,傈僳族民間有許多傳說。如祿勸一帶的一則傳說講道:以前,一對很貧窮的老夫婦有一個漂亮的女兒,但被當地的土司搶去,她堅決不從,被迫自殺。村民得知此事后非常氣憤,當天夜晚,人們燃起熊熊火把,集眾起義。這天正好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紀念這次反抗活動,傈僳人民就把這一天作為“火把節”。火把節期間人們還要殺豬宰羊,走親訪友。
傈僳族傳統節日臭水會
云南省麗江一帶傈僳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夏令節前三天到后三天期間舉行。這是傈僳族的傳統沐浴節日。
在麗江傈僳族聚居的地方,有一股常年洶涌而出的泉水,每年一到夏令節的前三天到后三天這段時間,泉水會突然變得渾濁不堪,故當地人把它叫做“臭水”。相傳用這種水做飯特別清香可口;喝這種水能治好胃腸疾病;如果用這種水沐浴,能治好風濕病。所以,不僅是傈僳族,附近的各族群眾也要來趕臭水會。屆時,人們在泉水附近挖一個土坑,把泉水浸蝕過的石頭撿來鋪底,用柴火將石頭燒燙,然后再墊上木條、樹葉、毯子,將泉水澆上去,在滾滾而起的水霧中,人們脫去衣褲躺在毯子上,直到大汗淋漓時,才起身用毛巾擦干凈。待濁水變清后,會期即告結束。
傈僳族傳統節日收獲節
云南省怒江一帶傈僳族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九月到十月,即在新谷收獲后不久舉行。
屆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蒸做米酒,互相饋贈。入夜,篝火通明,男女老少滿懷豐收的喜悅,帶著水酒,食品,聚集在村寨廣場,飲酒高歌,歡度這個節日。最有趣的是“合飲杯酒”,傈僳語叫“伴多”,即兩個人共捧一大碗酒,互相摟著脖子和肩膀,然后一同飲酒。“合飲杯酒”一般在大家酒興正濃時相當親密的朋友間進行。它是親密和友誼的象征。人們一邊飲酒,一邊跳舞,老年人懷抱琵琶或月琴邊唱邊跳,邊說遠古的歷史,青年男女則圍成圓圈跳起嘎舞。
傈僳族傳統節日新米節
又稱“嘗新節”,是云南傈僳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到十月稻谷成熟時舉行。
節日這天,人們懷著豐收的喜悅心情背著背簍,提著籮筐,興高采烈地到田里拔回金黃飽滿的谷穗,加工后做成了香噴噴的新米飯。再用肉與新米攪和在一起全家共餐。食用前,要先取少量喂家狗,以表示對狗的感謝,相傳這谷種是大災之年由家狗保留下來的。晚上,全家人圍坐在火塘吃團圓飯。這頓飯必須要全家人齊全了,才能開始。據說,從前有對恩愛夫妻,在過新米節時,丈夫因為等不及,就先吃完干活去了,妻子為此生氣,從此夫妻倆經常吵架,最后不得不離婚。為了不再發生這樣的事情,節日期間,家家都要講禮節,話團圓,親親熱熱地圍坐在火塘邊聊天喝酒,談笑唱歌。最后,全村男女老少又聚集到寨子中央,手拉手,通宵跳舞。
傈僳族傳統節日盍什節
傈僳語即過年節的意思。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沒有統一的日期,一般在農歷十二月初五到次年的正月初十之間。
節前各家要打掃衛生、釀米酒、舂粑粑、殺豬。有的地區的傈僳族,要將舂出的第一臼秈米粑粑放一點在桃、梨或蘋果樹上,祝愿來年碩果累累;有的還將玉米花生等食物,擺在火塘的三腳架上,每只腳的頂端再放三片肉和三杯酒,以囑咐來年五谷豐登。除夕晚上,許多傈僳人家要在堂屋內鋪上青嫩翠綠的松毛,以示清除疾病,吉祥如意。全家人圍坐在松毛上吃團圓飯。飯前,要先盛一小碗飯給狗吃,以示對狗給人間帶來谷種的回敬。有的還給牛喂鹽,以示對牛一年辛苦的稿勞。大年初一清晨,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事先裝點好的搭有彩門的開闊場地,由二男一女開道舉行射弩比賽,一男舉著飾有弩弓箭標志的紅白兩色旗,一男扛著弩弓,包頭上斜插一箭,在蘆笙樂和鞭炮聲中,列隊通過新門人場。銅炮、鳥槍鳴放三響后,人們向高掛的紅白兩色旗祭酒,然后大家手挽手跳起歡樂的舞,舞后比賽,用肉片和油煎把把做靶,收獲最多的被評為優秀的射手。
節日期間,人們還舉行打靶、賽歌、蕩秋千、跳舞等活動。正月初三每家還要出酒肉、飯和柴禾,點燃柴禾祭山神,祈求五谷豐登。
看了傈僳族傳統節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