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瑤族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對于他的文化你了解有多少呢?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希望能幫到你。
瑤族的傳統節日山歌節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里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肴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有的地方瑤族四月八還要煮烏米飯。在湖南江水縣的瑤族姑娘,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過“野餐節”時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們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時,小伙子不許偷看,違者還要受罰。
瑤族的傳統節日歌堂節
“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是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瑤族自治縣瑤族人民的隆重節日“耍歌堂”是瑤語譯音,意為慶豐收。也是青年男女對歌覓友的節日。三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金秋季節,十月十六日左右,歷時三天、九天不等。
“耍歌堂”是八排瑤民喜慶豐收,最隆重最大規模的傳統節日。據《廣東新語》載:“歲仲冬十六日,蓋田野功畢也,諸瑤至廟為會,名曰耍歌堂,男女同集跳舞唱歌,同時自由結婚,禮儀甚為簡單”。由此可見,瑤族定在農歷十月十六日舉行的“耍歌堂”是傳播歷史和喜慶一年辛勤勞動獲得豐收的傳統節日。
耍歌堂可分為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歷時三天九日,每十年舉行一次,小歌堂歷時一天,三年五載舉行一次。舉行大或小歌堂,由各排民眾商議決定,但時間都定在農歷十月十六日。這一天,也是全瑤族共同的節日--“盤王節”,而連南八排瑤則叫“耍歌堂”。節前在六七月間,各家各戶就開始積蓄糧食、大豆,催肥豬、牛、雞、鴨等。“天長公”、“頭目公”、“先生公”等長輩必須預早聚會,商定歌堂開支款項,然后攤派到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繕排里的廟宇,油漆翻新盤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購買酒肉、香燭等歌堂用品。
各家各戶事先告知親戚朋友,邀請他們屆時上排玩耍。同時,宰牛豬、殺雞鴨、磨豆腐、做糍粑、釀米酒,招待四方賓客。如今,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提高,瑤胞的“耍歌堂”也推陳出新,賦予新的內容。耍歌堂之日,瑤家戶戶早起,清晨先鳴土銃三響,接著銅鑼叮當,牛角嘟嘟,長鼓梆梆,迎來傳統的節日。
耍歌堂第一個儀式,是“游神”大典。三聲土銃炮響開道,接著由瑤排一老人,即村上最權威的人,鳴鑼率眾過街串行游行,老者后面跟著兩名彪形大漢,雙手擎舉一株帶枝帶葉的毛竹(碗口粗大,三丈多長,所謂“幡竹”)。竹枝上吊著玉米包、稻穗、花紙條、彩綢絲帶等。幡竹之后是拾神像隊伍,繼而分別是長鼓隊、銅鑼隊、嗩吶隊、男歌隊、女歌隊、小孩隊以及扛著長矛、大刀、三齒叉、鳥槍等武器的獵隊,浩浩蕩蕩,逶迤而行,鼓樂喧天,載歌載舞,周游全排的大街小巷。游行隊伍凡是經過巷口、轉彎處,都有人在那里發放糍粑餅果,賜酒犒勞。游行者掛備瑤袋領收這些物品,酒即每人一碗,一飲而盡。此刻,瑤排山寨,人流舞長龍,盛裝顯繽紛。歌舞隊跳著剛健粗獷的長鼓舞,龍騰虎躍,非常壯觀。而“當當、嗚嗚、嗡嗡、乒乓”的鼓角之聲,此起彼伏,響徹群山,人們沉浸在歡歌漫舞之中。
游神結束,眾人先分享酒飯佳肴。痛飲一番之后,人們來到“歌堂坪”,進行“謳歌跳舞”。這時,瑤排的姑娘身穿盛裝,頸系銀圈,頭盤用野薏米串成的珠子,跚跚而來,排列在歌坪上方。先由司儀走進歌堂坪中間,引吭高歌,眾人同聲和唱,歌聲震撼群山。隨后,瑤族青年另男子三五成群,頭纏紅布頭巾,高插白雉翎,身穿盛裝,腰掛長鼓,呼哨而來,向著姑娘們跳起粗獷、剛健的長鼓舞,邊舞邊唱。一般先從催請歌唱起,然后唱盤問歌,繼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們與互相對歌問答,形象生動的比擬,幽默詼諧的玩笑,生動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橫生。未婚男女傾吐衷腸,借此機會選擇佳偶,非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