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節的飲食習慣
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即“人的生日”。民間還有用種蔬菜熬“七菜粥”的習俗,在人日食用,以此來取吉兆,并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日節的飲食習慣習慣,歡迎大家閱讀。
人日節的飲食習慣習慣
人日菜
過去,每逢初七到來之際,在江門、新會、鶴山、開平等地,從城市到鄉村,幾乎家家戶戶要做“人日菜”。
“人日菜”:五邑地區的“人日菜”也稱“吃菜茶”、“吃盆菜”。據了解,在正月初七早上,家家戶戶都會用煎堆、炒米、芥菜、番蕃薯、芋頭等混在一起煮,老老少少都要吃上幾口,以祈求一年人口平安,豐衣足食。
七樣羹
潮州人在正月初七有吃“七樣羹”的風俗。而“七樣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藍”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發(蒜)大財(大菜),久(韭)合各人(芥藍)”的吉祥彩語。
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
攤煎餅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人日又稱人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是古老的漢族傳統節日。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人日菜和七樣羹
每逢初七到來之際,在江門、新會、鶴山、開平等地,從城市到鄉村,幾乎家家戶戶要做“人日菜”。 廣東五邑地區的“人日菜”也稱“吃菜茶”、“吃盆菜”。據了解,在正月初七早上,家家戶戶都會用煎堆、炒米、芥菜、番蕃薯、芋頭等混在一起煮,老老少少都要吃上幾口,以祈求一年人口平安,豐衣足食。
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
攤煎餅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人日節的節日習俗
戴人勝
人日節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狀,戴于頭上。也貼于屏風等處。
贈花勝
是日,人們制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吃七寶羹
人日節,人們用七種新鮮的節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稱為“七寶羹”
出游登高
人日節也是仕女出游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 年人日空相憶,明 年人日知何處?”
稱體重
有的地方,人日時,男女老少都要用鎊稱稱量體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關心一下人的身體情況。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看了“人日節的飲食習慣習慣”還想看:
1.節日健康飲食
2.五代十國飲食習俗介紹
3.關于宮廷菜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