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日節的節日風俗
農歷正月初一,又稱為“雞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鶏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雞日節的節日風俗,歡迎大家閱讀。
雞日節的節日風俗
正月初一雞日:五德之禽啼 福氣滿門來
中國古代對新年開始的幾天有一種說法,從正月初一開始,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為何這么說呢?因為在傳說中,女媧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種生物,初一造了雞,初二造了狗,一直到初七造了人,故一年里最開始的幾天,分別稱為雞日、狗日、羊日、豬日、牛日、馬日和人日。
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正月初一天氣好,家里的雞就會養得特別好,如果初二天氣好,狗就會養得好。依此類推,如果初七天氣好,全家人就會平安幸福美好。
雞日節的節日由來
這種風俗是根據古代神話演變而來的。據說,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根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圓,樹頂有一只金雞,日出報曉。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元旦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古人元旦刻桃木為神像,立在大門前,還要插幾根公雞毛象征天雞,后來桃符演變成春聯后,插雞毛的風俗就變成剪雞貼在窗上作裝飾的風俗了。
現在農村里剪窗花最常見的也是公雞。在《荊楚歲時記》上,對元旦剪雞的風俗即有所記載,看來這個風俗在南北朝時就開始了,至今至少流傳了1500年以上。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看了“雞日節的節日風俗”還想看:
1.雞年元旦節日祝福語
2.龍頭節是什么節日
3.中國傳統節日禮儀
4.2017年端午節是幾月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