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民族——東胡
東胡是中國東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存在了大約1300年,與濊貊、肅慎并稱為古東北三大民族。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語言屬阿爾泰語系。下面小編給介紹消失的民族|——東胡。
辭海中這樣描述東胡:“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后為燕將秦開所破,遷于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筑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后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由于中原史家并不注意歷史詞語的民族含義,因而往往把漢語與其他民族語言混淆記載,因此,在理解北方民族名稱的時候不能不考慮這種歷史原因。事實上,從《史記》開始史界都把典籍中的一個民族族稱誤讀了,這就是“東胡”,絕大多數甚至于全部歷史學家都把這個語詞看作是漢語詞匯,理解為匈奴東面之“胡”。
其實“東胡 ”應該是一個古阿爾泰語詞(蒙古-通古斯語)Toung-gu(s)的音譯,正確的讀法應該是“通古(斯)”,也就是說,“東胡”實際上是“通古(斯)”一詞的異寫。在古阿爾泰蒙語中t、d;h、g往往不分,互相通用,因此“通古”被讀成了“東胡”是有著一定的語言學基礎的。
而“通古”的“通”意為柳樹叢,“古”為河流,“通古”的直譯意為“柳條河”或“河岸上長滿柳樹的河”,加上表示多數詞性的詞尾“s”后就演化為居住在河邊的族群的族稱——“通古斯”,作為族稱,意思是居住在河岸長滿柳樹河流邊的族群,或者可以理解為是“住在柳河流域的人們”,事實上,一開始是指居住在遼河上游柳河流域的族群,是在匈奴東進之前就已經獲得了這一稱謂,這個稱謂應該是他們的自稱,就是自稱為“住在柳河邊的人”。
匈奴東進后才成為匈奴的近鄰,并被匈奴所滅。東胡并非因為在匈奴東而被稱為東胡。“東胡”至少包含兩個語族的族群:其一是蒙古語族;其二是通古斯語族。因而,敗走后逐漸分化出兩個或三個(甚至更多)與現代有關的民族。即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滿族。近代以后,“通古斯”(東胡)一詞,則專指現代的鄂溫克民族,鄂溫克族又可稱為通古斯族。事實上,“東胡”就是“通古”,也是“通古斯”的簡稱。
民族歷史
早在商朝(約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紀),就有東胡的活動記載。“東胡”一名最早見于成書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 山戎戎菽”,據近人考證認為,早在商初東胡就活動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發掘的東胡人墓葬被認為是對上述說法的旁證。
《晉書》記載:曾在晉代受封為“鮮卑都督”的慕容廆,“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有熊氏,就是黃帝部落。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東胡從有史記載以來,和中原的燕國和趙國的接觸比較頻繁。
春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北部,和中原的燕國和趙國的接觸比較頻繁。東胡曾打敗過燕國,燕國的東北從上谷(河北懷來縣一帶)至遼東一帶,經常遭受東胡的侵擾。東胡和趙國也是戰事頻繁。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燕國曾大敗過東胡,使東胡向后退卻一千余里。燕國便從今河北懷來直到遼寧的遼陽一帶修筑了長城,以防東胡。并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用以防御東胡的南下。趙國的大將李牧在擊敗匈奴的同時,又一次戰敗東胡。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匈奴剛剛興起時,也受東胡的敲詐勒索。匈奴的冒頓單于剛即位時,東胡恃強向匈奴索要寶馬、美女,冒頓單于采用麻痹敵人的做法,對東胡的要求一一滿足。冒頓單于趁東胡王輕敵之際,向東胡發動進攻,大破東胡。從此東胡部落聯盟瓦解,東胡各部成為匈奴的種族奴隸。當然,東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來退居烏桓山的烏桓族和退居鮮卑山的鮮卑族,就是東胡主要的部落集團。
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1820年代的法國漢學家連薩認為東胡即是通古斯語族,英國人巴克爾與法國人沙畹也有此學法,亦說通古斯民族起源于東胡。
民族疆域
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在春秋戰國時,主要活動在當時燕國(在北京一帶)的北部和東北部,也就是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