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古國龜茲國
龜茲國,又稱丘慈、邱茲、丘茲,是我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在這里擁有比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它被現代石窟藝術家稱做“第二個敦煌莫高窟”。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西域古國龜茲國。
龜茲國地理位置
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北枕天山,南臨大漠,西與疏勒接,東與焉耆為鄰,相當于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部分地區。
兩漢時期
龜茲故城遺址 前272年阿育王勢力擴展到龜茲,阿育王賜龜茲為太子法益封地。西漢元康元年(前65年)龜茲王及夫人來朝,王及夫人皆賜印綬。夫人號稱公主,賜車騎旗鼓,歌吹數十人,綺繡雜繒琦珍凡數千萬。后數來朝賀,學習漢朝衣服制度,歸國后,按漢朝制度治理宮室。漢成帝、漢哀帝龜茲和漢朝關系親密。(《前漢書·西域傳》)
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年)莎車王賢殺龜茲王,將龜茲分為龜茲、烏疊國,封則羅為龜茲王,封駟鞬為烏壘王。幾年后,龜茲國人起義殺則羅、駟鞬,遣使匈奴,請立新王。匈奴立龜茲貴人身毒為龜茲王,于是龜茲屬匈奴。(《后漢書·西域傳》)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龜茲王建為匈奴所立,據有北道,攻破疏勒,殺疏勒王,立龜茲人兜題為疏勒王
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班超從間道到疏勒,去兜題所居橐城九十里,遣吏田慮先往說降。兜題見田慮輕弱,無降意。田慮乘兜題無備,劫縛兜題,兜題左右驚懼奔走。田慮馳報班超,班超即赴之,召集疏勒全部將吏,說以龜茲無道之狀,因立其故王兄子忠為疏勒王,疏勒國人大悅。疏勒王忠及官屬皆請殺兜題,超不聽,欲示以威信,釋而遣之。疏勒由是與龜茲結怨。
東漢永平十八年(75年),漢明帝駕崩。焉耆以中國大喪,遂攻沒都護陳睦。超孤立無援,而龜茲、姑墨數度發兵攻疏勒。班超守盤橐城,與疏勒王忠為首尾,士吏單少,拒守歲余。東漢建初元年(76年)漢章帝初即位,恐班超單危不能自立,下詔征超。疏勒兩城自超去后,復降龜茲。
東漢建初三年(78年),班超率疏勒、康居、于闐、居彌兵一萬人攻破姑墨石城,斬首七百級。班超欲因此叵平諸國,上疏請兵:“竊見先帝欲開西城,故北擊匈奴,西使外國,鄯善、于闐即時向化。今拘彌、莎車、疏勒、月氏、烏孫、康居復愿歸附,欲共并力破滅龜茲,平通漢道。若得龜茲,則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今西域諸國,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貢奉不絕,惟焉耆,龜茲獨未服從。臣前與官屬三十六人奉使絕域,備遭艱厄。
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載,胡夷情數,臣頗識之。問其城郭大小,皆言“倚漢與依天等”。以是效之,則蔥嶺可通,蔥嶺通則龜茲可伐。今宜拜龜茲侍子白霸為其國王,以步騎數百送之,與諸國連兵,歲月之間,龜茲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計之善者也。臣見莎車、疏勒田地肥廣,草牧饒衍,不比敦煌、鄯善間也,兵可不費中國而糧食自足。且姑墨、溫宿二王,特為龜茲所置,既非其種,更相厭苦,其勢必有降反。若二國來降,則龜茲自破。愿下臣章,參考行事。”書奏,帝知其功可成,建初五年(80年),發兵千人就班超。
東漢建初七年(82年),疏勒王忠與龜茲密謀,遣使詐降班超。班超知其內奸而外偽許之。忠大喜,即從輕猗詣超。超密勒兵待之,為供張設樂,酒行,乃叱吏縛忠斬之,擊破其眾,殺七百余人,南道于是遂通。東漢建初九年(84年),龜茲、姑墨、溫宿皆降;班超廢龜茲王尤利多,立白霸為龜茲王。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晉書·西戎》“龜茲國西去洛陽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廟千所。人以田種畜牧為業,男女皆翦發垂項。王宮壯麗,煥若神居”晉武帝太康中(285年),龜茲王遣子入侍。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堅之大將呂光率兵七萬伐龜茲,龜茲王白純不降,呂光進軍討平龜茲。北魏高祖孝文皇帝延興五年(475年)龜茲等國遣使朝貢。太和二年(478年)龜茲國獻名駝龍馬珍寶。三年(479年)吐谷渾、龜茲、粟特等國遣使朝貢。5世紀后,龜茲先后淪于嚈噠、吐蕃、回鶻之手,佛教文明曾受摧殘。
《隋書·龜茲》“龜茲國,漢時舊國,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東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闐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余里,東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龜茲王姓白,字蘇尼咥。都城方六里。勝兵者數千。風俗與焉耆同。龜茲王頭系彩帶,垂之于后,坐金師子座。龜茲國土產多稻、粟、菽、麥,饒銅、鐵、鉛、麖皮、鐃沙、鹽綠、雌黃、胡粉、安息香、良馬、封牛。隋大業中(615年),龜茲國王遣使貢方物。”
唐朝時期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龜茲、吐蕃、高昌、女國、石國遣使朝貢。貞觀十六年(664年)唐太宗派遣昆丘道副大總管郭孝恪討伐龜茲,破都城,郭孝恪自留守,龜茲國相那利率眾遁逃。那利等率眾萬余,與城內降胡表里為應攻郭孝恪。郭孝恪中流矢死,曹繼叔收復都城。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設安西節度使,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國城內,管戍兵二萬四千人。唐高宗麟德四年(667年)吐蕃陷白州等一十八州,又陷龜茲撥換城,之。罷安西四鎮。上元中(675年)龜茲王白素稽獻銀頗羅、名馬。
宋朝及以后時期
宋朝咸平四年(1001年)、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六年、天禧元年(1017年)、四年、天圣二年(1024年)、七年、九年、景祐四年(1037年)、寧熙四年(1071年)、五年、紹圣三年(1096年),龜茲前后遣使朝貢十二次。
11世紀末,回鶻的黑汗王朝改宗伊斯蘭教,對西域諸佛國發起了曠日持久的“圣戰”。14世紀,改宗伊斯蘭的察合臺汗禿黑魯帖木兒對龜茲的佛教教徒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對佛教文化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佛教寺院廟宇被拆毀,佛像被搗毀,佛教經典文獻被焚燒,佛教教徒被屠殺,具有千余年歷史的龜茲佛教文化被破壞殆盡。當地佛教僧侶或被迫接受伊斯蘭教,或逃往異國他鄉,或抗拒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