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國鮮卑汗國介紹
鮮卑汗國是2世紀時占據匈奴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后,鮮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國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后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下面是古國鮮卑汗國介紹。
鮮卑汗國簡介
鮮卑汗國 是古代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源自山戎,名稱有吉祥與神獸的意義,指的是馴鹿,漢朝時期,匈奴以東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 冒頓單于擊敗后,退居 烏桓山和鮮卑山,成為烏桓和鮮卑二族,合稱東胡民族。鮮卑起源于遼東塞外鮮卑山,后主要活動于內蒙古東部科爾沁旗哈古勒河附近。
東 鮮卑汗國
東部有 段部、 慕容部、宇文部等。其中 段部曾和晉陽的 劉琨聯合,后被羯人的 后趙擊潰,融入 中原。雖然有人認為該部與 宋朝時期的 大理段氏有關,但并無實證。 慕容部的 慕容皝于 五胡十六國前期創立的大 燕國,史稱前燕。 前燕于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 慕容暐(字景茂)在位時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而慕容恪之弟 慕容垂在此之前已降前秦。384年,在前秦 淝水之戰敗于東晉之后, 慕容垂復國建立 燕國,史稱 后燕。同時 慕容暐的弟弟 慕容沖(小名 鳳皇, 前燕的中山王, 大司馬)也建立了一個 燕國,史稱 西燕。394年 西燕被 后燕所滅。 后燕后被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擊敗后北逃。留在南部的一支 后燕皇族由 慕容德率領成立 南燕,南燕后被東晉所滅。( 慕容皝、慕容恪、 慕容垂、 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說《 天龍八部》中出現在虛構人物“慕容復”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與 高句麗通好,但敗給了 慕容皝的 前燕。之后南北朝時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為 外戚 楊堅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來是 契丹創始時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 鮮卑汗國
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與其多次交戰的柔然。386年, 代國后代 拓跋圭自稱 代王,建 立北魏。北魏后來統一中國北方,在南北朝初期與南朝對立。北魏后分裂為 東魏和西魏,之后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代替。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 中原北方的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戰。柔然被 突厥系民族擊敗后,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 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 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 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室韋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參見柔然。
西 鮮卑汗國
慕容廆之庶兄 慕容吐谷渾率部從東北遷到 青海東部,稱為吐谷渾。 吐谷渾在鼎盛時期占據現 青海、 甘肅、 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龍朔三年), 吐蕃攻占 吐谷渾全境,吐谷渾滅亡。史書上的看法認為,鮮卑、烏桓與匈奴混血后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 赫連勃勃成立夏國。參見匈奴。在 陰山以北,鮮卑與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 乞伏國仁在 淝水之戰之后造反,后在現 甘肅榆中成立秦國,史稱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擊敗, 乞伏干歸投奔 南涼。409年 乞伏干歸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連氏的夏國所滅。禿發氏與拓跋同源。397年, 后涼的 禿發烏孤叛變獨立,建立 南涼。414年 南涼滅于乞伏的西秦, 禿發部人投奔北魏,被賜姓“源”。
歷史介紹
《魏書.序紀》記載,鮮卑先民最初居住在北方,“國有 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積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諱毛立,聰明武略,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又傳五世,宣皇帝諱推寅立,南遷大澤。”可以說,在 大鮮卑山游獵的時候, 鮮卑人還是在童年,是大森林滋養了鮮卑人。
但到了公元一世紀,隨著部落群的發展壯大, 鮮卑人長大了,他們渴望有更加廣闊的世界。公元一世紀前 葉,拓跋推寅率部南遷大澤(今 呼倫湖),到達了森林山地西南邊緣的 呼倫貝爾大草原。這里是一個廣闊無垠,水草豐美的天地。 鮮卑人以森林民族順歷史潮流而動的廣闊胸懷,迅速接受了游牧民族的先進物質文化,并利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優越條件,壯大了自己的民族和軍隊,成長為馳聘草原的馬背天驕,邁出了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
公元二世紀中葉,拓跋鮮卑首領 檀石槐在大漠南北建立了勢力極盛一時的部落軍事大聯盟。公元四紀中葉,什翼楗建立 代國。公元386年, 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兩傳至 拓跋燾,祖孫三代南征北戰幾十年,終于統一了北方,周邊各國紛紛朝魏,從而把鮮卑民族推到了歷史的最高峰。據《魏書·烏洛侯國傳》記載,公元443年( 太平真君四年)正月,遠在 大鮮卑山附近的烏洛侯國使臣朝獻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室有神靈,民多祈請。”“其歲,世祖遣 中書侍郎李敝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還”。這一事件及祝文也收入了《魏書·禮志》。但是由于時代變遷,地名的變遷,千百年來,人們始終無法找到史書中記載的“ 大鮮卑山”和“舊墟石室”,拓跋鮮卑民族也是“神龍見尾不見首”,其發祥地“舊墟石室”也成了千古之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