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有哪些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0億,占世界總人口的20%。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有哪些?
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周代(鄭國) 踏青
溱洧河畔鐘鼓交,踏青游人樂陶陶。紅男綠女佩香草,兩情相悅贈芍藥。 《詩經·鄭風》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說:一對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邊上去看集會,他們相互逗笑,并贈送芍藥。
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漢 弄劍與踏杯舞
壯夫弄劍不弄丸,上下青光懾人寒。長袖應隨笙鼓樂,跳踏圓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漢畫像磚中百戲部分有『跳丸』或稱『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雙手上舉,空中有五個圓球,加其手中一球當為六球。
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漢 猴戲
黃毛紅臀小胡猻,翻斗爬竿踏車輪。頂盔揮旗羊做馬,妝扮美女笑煞人 。 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里有猴戲形象,可知我國馴猴作戲的歷史甚早。迄明清時,玩猴者多為謀生之計流浪江湖。玩猴藝人多為一副扁擔,挑兩個箱子;或牽羊,帶助手扛一長十字竹竿。在選好場地后,敲鑼引人駐足。一般令猴翻筋斗、擔水、走索;或爬高竿;或開箱戴面具,穿戲衣走場。《燕京歲時記》:『耍猴兒者,木箱之內藏有羽帽烏紗,猴手自啟箱,戴而坐之,儼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揚可聽。古稱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馬,均能聽人指揮。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馬者,以羊易馬也。我小時候八十年代,還經常看到耍猴的。現在保護動物,耍猴的幾乎沒了。
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漢 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雙方相爭博一局。只緣獲籌心歡悅,廢寢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漢代流行。出土漢俑即有二人對坐六博者。鮑宏《博經》:『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擲頭,謂之瓊。』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間橫一空間為水,放魚兩枚。
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晉 重陽 飲菊花酒
九月采菊釀酒香,來年開壇又重陽。暢飲何必陶隱士,難得佳節入醉鄉。 農歷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又稱『重陽』。漢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風俗。飲菊花酒的時代,一般認為是從晉代陶淵明時代。
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北朝 踏青
北國三月沐春風,香車紛然樂踏青。游人誰顧楊柳綠,競看佳麗映桃紅。 踏青之俗早在漢代之前已經盛行,《晉書》載: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們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為盛行。如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唐 拜新月
妝樓鸞鏡拜月明,再乞嫦娥駐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嘆無情。 唐代婦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駐。常浩《贈盧夫人》:『佳人惜顏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畫堂,下階拜新月。』
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唐 驅儺
驅儺吹笛又擊鼓,瘦鬼涂面赤雙足。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竄引得眾歡呼。 『驅儺』是古代驅除疫鬼的儀式,多在臘月舉行。唐王建《宮詞》:『金吾除夜進儺名,畫褲朱衣四隊行。院院燒燈如白晝,沉香火底坐吹笙。』
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唐 新婦不跪
并蒂蓮花兩相偎,紅氈展地迎親回。新婦不拜新郎拜,感謝天公為良媒。 唐代結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風俗。最明顯的形象證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記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禮圖》,『禮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儀。
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唐 雙陸
桐陰對坐品香茗,一局雙陸赤與青。擲骰滴答如銅漏,深宮又聞小尨聲。 雙陸是古代一種棋類游戲,有固定長方形盤,上畫左右各有六路,雙方分黑白各十五個馬子,狀如保齡球的小木棒。馬子按規定在盤邊擺放,雙方輪流擲骰子,按點多少移動馬子。
雙陸,現在已經幾乎沒人會玩了,在唐代古墓中,偶有出土文物向我們展示著這項古老的智力游戲。
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唐 西域歌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傳入宮掖靡長安。吹奏何必瓊林宴,市間到處聞管弦。 隋唐時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飾 (如胡服翻領窄袖)、飲食 (如胡餅、燒餅)、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一起傳入長安。音樂主要有龜茲樂、天竺樂、疏勒樂等。
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唐 刺青
長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競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東傳扶桑有遺風。 刺青是古代紋身風俗的遺跡,許多民族都曾有過。古書記載:周代的越人即披發文身。后來民間的刺青已沒有上古圖騰崇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