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連橫的相關歷史
合縱連橫( hézòng lián héng)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合縱連橫的相關歷史,希望對你有用!
合縱連橫圖片
合縱連橫的概述
合縱連橫(hezong lianheng)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于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合縱連橫的相關歷史
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并立。戰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國間沖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斗爭。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并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于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并。連橫的目的在于侍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并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
最初,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游說于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秦,也可以聯齊,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后來,因為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為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于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茍安。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是為了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公孫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于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斗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合縱連橫的外交策略
合縱連橫運動是戰國中期產生的一種外交策略。戰國中期,諸侯都先后稱了王,但這些稱王的國家,除宋和中山兩國外,都是萬乘的大國,其國力與西周時的周王室相當。這些大國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諸侯,有的甚至是諸侯國中的卿大夫(如三晉的韓、趙、魏)。它們發展成為"萬乘"的大國,是在不斷吞并周圍小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小國的消失,大國間的斗爭,已不是爭奪對小國的領導權,而是關系到大國本身的存亡。較強大的國家力圖削弱并逐步吞并較弱一些的國家,較弱一些的國家為自身的生存計,就互相聯合起來抵抗強大的國家來侵。
抵抗一經失敗,又紛紛轉向強國以圖自保,于是,"合眾弱以攻一強"
的"合縱"策略及"事一強以攻眾弱"的"連橫"策略就應時而提出①,合縱、連橫政策的實施,就取代了大國的爭霸斗爭。
合縱、連橫的名稱出現較晚,但這一政策的實施始于魏國馬陵戰敗之后。馬陵之戰魏軍大敗,實力已不敵齊國。魏惠王為避免遭齊、秦夾擊的危險,于是接受相國惠施"以魏合于齊、楚以案兵"的策略③,于是有徐州相王之舉②。
?、佟 稇饑?middot;中山策》。
?、凇 稇饑?middot;中山策》。
① 《韓非子·五蠹》。
?、凇⌒熘惺妫骸断惹厥氛摳濉?,第253-254 頁。
魏國與齊國的關系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緩和,但秦國在西邊卻連續向魏國發起進攻,西邊的西河、上郡相繼落入秦國之手。魏國感到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于是有公孫衍發動的"五國相王"之舉,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御大國的進攻。就在"五國相王"的當年(公元前323年),楚國就向魏國發起進攻,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8個邑①。"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但仍敵不過楚國,因此魏惠王對"合縱"政策動搖,接受了張儀"以魏合于秦、韓而攻齊、楚"的政策,任命張儀為相。主張聯合齊、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國,后又到宋國?;菔┑娜ノ合啵菑垉x"連橫"政策的勝利。
魏惠王相張儀,是想利用秦國的力量對抗齊、楚的壓力。張儀卻是"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②,是要魏國投靠秦國。魏惠王當然不能就范,秦惠王于是生氣,出兵攻打魏國的曲沃(今山西聞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說今山西靈石境)。這樣,張儀的"連橫"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孫衍是張儀的政敵,張儀在魏國推銷"連橫"政策,公孫衍就出來加以阻攔,要趕走張儀。于是派人到韓國去把張儀合秦、魏是"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張儀,是"欲得韓地"的目的告訴了韓國大臣公叔。公孫衍稱,如果韓重用他公孫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并且可以達到"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認為此計很好,"因委之犀首以為功"③,把國事委于公孫衍。
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持公孫衍的"合縱"。齊國于是"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燕、趙兩國"亦以事屬犀首",接著楚國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見4 國屬公孫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復相魏。"①此即所謂犀首"佩五國相印,合縱連橫"②的一次"合縱"運動。
公孫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張儀為魏相國,乃于次年合東方六國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聯軍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后。"③這次參加的國家有魏、趙、韓、燕、齊、楚④。由于聯軍組織不嚴密,故被秦軍擊敗。次年,秦派庶長樗里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把參加聯軍的韓、趙、魏3 國軍隊打得大敗,斬殺8 萬人,這次"合縱"攻秦的戰爭就失敗了。
?、邸 稇饑?middot;魏策-》。
①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
?、凇 妒酚洝肪砥呤稄垉x列傳》。
?、邸 妒酚洝肪砥呤稄垉x列傳》附犀首傳。
?、佟 稇饑?middot;魏策一》。
?、凇 秴问洗呵?middot;開春》高誘注。
?、邸 妒酚洝肪硭氖冻兰摇?。
?、堋⒓舆@次聯軍的據《史記》的《秦本紀》、《楚世家》皆有齊國,《六國年表》無齊參戰、故一般認為只有五國,實應有齊參加,應為六國。
公孫衍為了牽制秦國的兵力,還聯合少數民族義渠同秦對抗。在秦軍與三晉軍隊交戰時,義渠軍發兵向秦進攻,在李帛打敗秦軍⑤。
這次六國"合縱"攻秦,雖以失敗告終,它的聲勢卻是十分顯赫的。
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⑥說明他們發動的合縱、連橫運動,對當時政局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
張儀、公孫衍是戰國時期合縱、連橫運動的倡導者。自此以后,由于兼并戰爭的激烈,各大國間紛紛拉攏與國以對付敵國,這種合縱、連橫的外交斗爭及軍事結盟就不斷出現,我們在后面還要進一步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