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之戰的過程及影響
函谷關之戰是前318年趙、楚、魏、韓、燕五國聯合進攻秦國的戰爭。春秋時秦孝公從晉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置函谷關。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谷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函谷關之戰的過程及影響,希望對你有用!
函谷關之戰圖片
函谷關之戰的過程
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在合縱攻秦之戰中,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進攻秦軍的作戰。
秦國的東向擴張和張儀的連橫策略,嚴重威脅到東方各國。二年,在齊、楚、燕、趙、韓等國支持下,魏王驅逐張儀,改用公孫衍為相,行"合縱"之策。次年,在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公孫衍還聯絡義渠國由側背進攻秦國,配合聯軍。秦送"文繡千匹,好女百人"(《戰國策·秦策二》)給義渠,以緩其威脅,然后發兵于函谷關迎戰。聯軍因各有所圖,步調不一。楚、燕兩國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只有魏、趙、韓三國軍隊與秦軍交戰,被擊敗。聯軍向東撤退,至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同年,義渠君認為秦送厚禮實是暫時策略,秦國強大終對己不利,便乘五國攻秦之機,出兵襲擊秦國李帛。秦軍一支倉促迎戰,大敗于此。然而,這一戰并未影響全局。四年(前317年),秦遣庶長樗里疾率軍出函谷關反擊韓、趙、魏三國聯軍,于修魚大敗聯軍,斬殺其主力韓軍8.2萬人。聯軍再敗退觀澤(今河南清豐南)。秦軍追至觀澤再敗韓軍,俘虜韓將鯪(一作鯁)申差。關東諸國大為震恐。
函谷關之戰的爭議
關于此戰《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為(秦王政)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記載為(趙悼襄王)四年,龐暖將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史記·卷四十·楚世家》記載為(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而《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則記載為攻秦至函谷關。梁玉繩所著《史記質疑》認為聯軍中無衛國,取壽陵也記載有誤。而楊寬認為蕞位于陜西省臨潼縣北,已經深入秦國境內,五國聯軍沒有能力攻到此地,應以《楚世家》和《春申君列傳》的記載為準。
函谷關之戰的影響
函谷關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后一次諸侯合縱攻秦之戰,盡管龐暖富于智謀,又善于縱橫之術,但最終無功而返。從此,六國更加無法抵御秦國的兼并,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