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水之戰概述
泓水之戰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宋國和楚國爭霸中在泓水的一次戰斗。 此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因思想保守而招致失利的典型戰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泓水之戰概述,希望對你有用!
泓水之戰概述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去世后,各國諸侯頓時失去了一匡天下的領導人,成為一片散沙。齊國因內亂而中衰,晉、秦也有各自的苦衷,暫時無力過問中原。 這樣,長期以來受齊桓公遏制的南方強國——楚國,就企圖乘機進入中原,攫取霸權。素為中原列國目為“蠻夷之邦”的楚國的北進勢頭,引起中原諸小國的忐忑不安,于是一貫自我標榜仁義的宋襄公,便想憑藉宋為公國、爵位最尊的地位以及領導諸侯平定齊亂的余威,出面領導諸侯抗衡楚國,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并進而伺機恢復殷商的故業。可是在當時,宋國的國力遠遠不逮楚國,宋襄公這種不自量力的做法,造成宋楚間矛盾的高度激化,楚國對當年的齊桓公是無可奈何的,但這時對付宋襄公卻是游刃有余,所以它處心積慮要教訓宋襄公,結果終于導致了泓水之戰的爆發。
且說宋襄公專心致志爭當盟主,雖然雄心勃勃,但畢竟國力有限,因此只能單純模仿齊桓公的做法,以“仁義”為政治號召,召集諸侯舉行盟會,藉以抬高自己的聲望。可是他的這套把戲,不僅遭到諸多小國的冷遇,更受到楚國君臣的算計。在盂地(今河南省睢縣西北)盟會上,宋襄公拒絕事前公子目夷提出的多帶兵車,以防不測的建漢,輕車簡從前往,結果為“不講信義”的楚成王手下的軍隊活捉了起來。
楚軍押著他乘勢攻打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幸虧太宰子魚率領宋國的軍民進行頑強的抵抗,才抑制了楚軍的攻勢,使其圍攻宋都數月而未能得逞。后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之下,楚成王才將宋襄公釋放回國。宋襄公遭此奇恥大辱,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他既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義,更憤慨其他諸侯國見風使舵,背宋親楚。他自知軍力非楚國之匹,暫時不敢主動去惹犯它;而是先把矛頭指向臣服于楚的鄭國,決定興師討伐它,以顯示一下自己的威風,挽回自己曾為楚囚俘的面子。大司馬公孫固和公子目夷(宋襄化的庶兄)都認為攻打鄭國會引起楚國出兵干涉,勸阻宋襄公不要伐鄭。可是宋襄公卻振振有詞為這一行動進行辯護:“如果上天不嫌棄我,殷商故業是可以得到復興的。”執意伐鄭。鄭文公聞訊宋師大舉來攻,立即求救于楚。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鄭。宋襄公得到這個消息,才知道事態十分嚴重,不得已被迫急忙從鄭國撤軍。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月底,宋軍返抵宋境。
這時楚軍猶在陳國境內向宋國挺進途中。宋襄公為阻擊楚軍于邊境地區,屯軍泓水(渦河的支流,經今河南商丘、柘城間東南流)以北,以等待楚軍的到來。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并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布列好陣勢。宋大司馬公孫固鑒于楚宋兩軍眾寡懸殊,但宋軍已占有先機之利的情況,建議宋襄公把握戰機,乘楚軍渡到河中間時予以打擊。
但是卻為宋襄公所斷然拒絕,從而使楚軍得以全部順利渡過泓水。楚軍渡河后開始布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奉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可是,這時一切都已經晚了,弱小的宋軍哪里是強大楚師的對手,一陣廝殺后,宋軍受到重創,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傷,其精銳的禁衛軍(門官)悉為楚軍所殲滅。只是在公孫固等人的拼死掩護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圍,狼狽逃回宋國。泓水之戰就這樣以楚勝宋敗降下帷幕。
泓水之戰介紹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在圖霸戰爭中,被楚軍擊敗于泓水(古漁水支流,故道約在今河南柘城西北)之濱的作戰。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約楚成王及陳、鄭、許、曹之君在盂(今河南睢縣西北)會盟,原定不帶兵車,但楚成王率軍赴會,并在會上拘捕了宋襄公,挾之進攻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西南)。宋軍堅守,數月未下,楚成王方于當年冬釋放宋襄公。宋襄公返國后,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棄爭霸之心,于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聯合衛、許、滕三國進攻附楚的鄭國。楚成王為救鄭率軍攻宋。宋襄公遂即由鄭撤回迎戰。十月初一,楚軍進抵泓水南岸時,宋軍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陣待敵。
楚軍開始渡河時,右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彼眾我寡,可半渡而擊”,襄公拒不同意,說仁義之師“不推人于險,不迫人于 ”。楚軍渡河后開始列陣時,公孫固又請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混亂、立足未穩之際發起進攻,襄公又不允許,說:“不鼓不成列”。直待楚軍列陣完畢后方下令進攻。由于楚軍實力強大,經激戰后,宋軍大敗。宋襄公親軍全部被殲,襄公自身亦受重傷。戰后國人皆怨襄公指揮不當,而襄公并未認識自己的錯誤,向臣民辯解說:“古之為軍”,“臨大事不忘大禮”,仁人義士不傷害已經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發斑白的老兵,不阻敵于險以取勝,不攻擊未列陣的敵軍等等,認為自己遵守古訓行事并無不當。次年五月,襄公傷重而死,宋的霸業也隨之消失。
宋襄公無視本國的軍事實力,空談仁義,爭霸中原,在戰略上已處于不利地位;在作戰指導上,又墨守成規,在歷史已進入大變革,軍事理論、戰爭目的和作戰方法均已發生重大變化的春秋時期,仍拘泥于三代守舊的戰爭觀,以致坐失戰機,主動放棄了擊敵于半渡的有利條件,是宋軍失敗的根本原因。
泓水之戰評論
這個典故出在春秋戰國時候,講的是宋襄公和楚國軍隊在泓水之濱交戰。宋軍已經安排好陣勢,可楚軍還沒有渡完河。
宋國軍隊中的右司馬向宋襄公獻計道,楚軍多而宋軍少,趁他們正在過河尚未列隊時發動突然攻擊,那么他們必敗無疑。宋襄公說,我聽得君子講:‘雙方交戰。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擒捉頭發斑白的老兵,人處險地,不推他跌下深淵,人處困境,不逼他走投無路,不進攻尚未列成陣勢的隊伍。’現在楚軍還未完全渡河,我們發動攻擊,這是不道德的。還是讓他們全部渡河擺好陣勢后,再擊鼓進攻吧。
右司馬說,您不愛護中國的人民,不愛惜自己軍隊士兵的生命,讓國家受到損害,難道這就講道德了嗎?宋襄公笑道,君子的話是不會錯的,你讀書少,那懂的以德服人的道理?于是等到楚軍已渡過河來擺好了陣勢,宋襄公這才下令擊鼓進軍,結果宋兵大敗,襄公的大腿也遭受重傷,三天后就死了。
宋襄公是個迂腐的人,他死前大發議論:“君子臨陣,不在傷上加傷,不捉頭發斑白的老者;古人用兵,不靠險阻。寡人雖是亡國之余,怎能向未成列的敵人鳴鼓進攻呢?
泓水之戰的影響意義
泓水之戰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卻具有一定的意義。它標志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方式正在崛起。所謂的“禮義之兵”,就是作戰方式上“重偏戰而賤詐戰”,“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它是陳舊的密集大方陣作戰的必然要求,但是在這時,由于武器裝備的日趨精良,車陣戰法的不斷發展,它已開始不適應戰爭實踐的需要,逐漸走向沒落。宋襄公無視這一情況的變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舊兵法教條,遭致悲慘的失敗,實在是不可避免的。這正如<淮南子>所說的那樣:“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于古為義,于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總而言之,在泓水之戰中,盡管就兵力對比來看,宋軍處于相對的劣勢,但如果宋軍能憑恃占有泓水之險這一先機之利,采用“半渡而擊”靈活巧妙的戰法,先發制人,是有可能以少擊眾,打敗楚軍的。遺憾的是,宋襄公奉行“蠢豬式的仁義”(毛澤東語),既不注重實力建設,又缺乏必要的指揮才能,最終覆軍傷股,為天下笑。
當然在宋國臣僚中,也不是人人都像宋襄公這般迂腐的。公孫固等人的頭腦就比較清醒。他們關于乘楚軍半渡泓水而擊的方略和乘楚軍“濟而未成列而擊”的建議,體現了“兵者,詭道”、“攻其無備”的進步作戰思想,從而為后世兵家所借鑒運用。如孫子就把“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定為“處水上之軍”的重要原則之一。至于實踐中以“半渡擊”取勝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柏舉之戰中夫概清發水半渡擊大敗楚軍就是典型一例。
泓水之戰的結果使得宋國從此一蹶不振,楚勢力進一步向中原擴展,春秋爭霸戰爭進入了新的階段。
泓水之戰的戰爭評價
泓水之戰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卻具有一定的意義。它標志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方式正在崛起。所謂的“禮義之兵”,就是作戰方式上“重偏戰而賤詐戰”,“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它是陳舊的密集大方陣作戰的必然要求,但是在這時,由于武器裝備的日趨精良,車陣戰法的不斷發展,它已開始不適應戰爭實踐的需要,逐漸走向沒落。宋襄公無視這一情況的變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舊兵法教條,遭致悲慘的失敗,實在是不可避免的。這正如《淮南子》所說的那樣:“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于古為義,于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總而言之,在泓水之戰中,盡管就兵力對比來看,宋軍處于相對的劣勢,但如果宋軍能憑恃占有泓水之險這一先機之利,采用“半渡而擊”靈活巧妙的戰法,先發制人,是有可能以少擊眾,打敗楚軍的。當然在宋國臣僚中,也不是人人都像宋襄公這般迂腐的。公孫固等人的頭腦就比較清醒。他們關于乘楚軍半渡泓水而擊的方略和乘楚軍“濟而未成列而擊”的建議,體現了“兵者,詭道”、“攻其無備”的進步作戰思想,從而為后世兵家所借鑒運用。如孫子就把“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定為“處水上之軍”的重要原則之一。至于實踐中以“半渡擊”取勝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柏舉之戰中夫概清發水半渡擊大敗楚軍就是典型一例。泓水之戰的結果使得宋國從此一蹶不振,楚勢力進一步向中原擴展,春秋爭霸戰爭進入了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