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人物介紹
商鞅,戰國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孫鞅、衛鞅,衛國(今河南濮陽)人,約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戰國時沒落貴族的后裔。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商鞅人物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商鞅人物介紹
他從小就"好刑名之學"。所謂"刑名之學",即指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的一套法家學說。年輕時,商鞅在魏國進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總結了李悝、吳起的變法經驗,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論。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應召入秦,進獻富國強兵之策,便提出變法重點放在兩面個方面:一是廢除舊的封建領主制,把秦國建成一個封建地
主制的中央集權國家;二是推行農戰政策,發展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強軍事力量。
他的變法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次從秦孝公三年開始,主要內容包括:編造戶籍,實行什伍連坐;獎勵軍功,頒布按軍功賞賜的制度;獎勵農耕,制定"墾草"開荒的法令等。第二次變法在秦孝公十二年開始,這次變法比第一次更進一步,主要有"開阡陌封疆",廢除封建領主的土地所有制;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直屬于國君的縣一級行政機構;直接征派賦役,按戶按人征收軍賦;統一度量衡,取消各領主的家量;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等。經過這兩次變法,完成了秦國從封建領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歷史轉變,封建領主貴族的經濟勢力和政治勢力逐步消除,封建地主制的新興政權日益鞏固;農業勞動力增加,耕地擴大,以糧食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生產日益發展,工商山澤之利主要集中于封建國家之手,0的財政收入日益富裕;農戰方針具體落實,軍事力量日益強大,一步步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這些改革揩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遂遭到政敵的-,車裂而死,全家亦被殺害。商鞅的重要政見經后人整理,成《商君書》二十九篇,《漢書·藝文志》有著錄,今存二十四篇。
商鞅墓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車裂后,法家的后學者收殮商鞅的遺骨準備偷運回商鞅故里衛國安葬,在黃河德豐渡口被秦國守軍截獲,當地百姓與守軍便將商鞅遺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驛山之下,后來法家的后學者尋訪至此為商鞅立了墓碑。上書“商君之墓”。商君墓位于今陜西省合陽縣城東23公里處的洽川鎮風景名勝區秦驛山腳下,墓高三米多,直徑十余米。1970年解放軍某部在此修建營房時將商君墓夷為平地。
看了“商鞅人物介紹”還想看:
1.歷史人物張儀簡介
2.北宋王安石人物介紹
3.法家的歷史介紹
4.誠信是成功的基礎的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