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人物平生介紹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圣或孫子(孫武子),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孫武人物平生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孫武人物平生介紹
孫武(生卒年不詳),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其主要活動時期為公元前5世紀末至公元前4世紀初。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軍事家。他所撰寫的《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軍事名著,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歷來被稱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受到國內外的推崇。該書對軍事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孫武祖姓陳,原居陳國(今河南淮陰一帶),后避難齊國而定居。其祖父陳書是齊國戰將,因伐莒有功受賜姓孫。孫武年輕時曾入吳-隊,做過幾年軍校,并參加吳、楚戰爭,負傷后離隊隱居,在山鄉種地并從事兵法研究。春秋時期,我國社會正從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轉化,社會政治、經濟動蕩,諸雄爭霸,兼并戰爭頻繁而激烈。特定的歷史條件,為新的軍事理論的產生提供了溫床,孫武在審度當時軍事現象,總結歷史戰爭經驗的基礎上,寫成《孫子兵法》一書。該書又稱《孫子》、《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據史書記載共有82篇,圖9卷。今存本計有“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事”、“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等13篇,約6千余字。內容豐富,深刻、生動地總結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軍事經驗,精辟論述了從戰爭指導思想到戰略戰術原則等一系列問題,揭示了一些戰爭的重要規律,被西方現代軍事家稱為“戰略之祖”。吳闔閭三年(公元前512年)前后,孫武流寓吳國,結識吳王闔閭的親信大夫伍子胥。伍子胥深為孫武的軍事才華所折服,于是在吳王面前力薦孫武為將。孫武以所著兵法13篇進見吳王,同吳王討論了各種戰爭的問題,留下了兵法問對錄。這些兵書和問對錄,集中體現了孫武卓越的軍事思想。
孫武軍事思想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充滿軍事哲學意識。首先,具有樸素唯物論的戰爭觀。認為戰爭在國家政治、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與此相聯系,孫武認為戰爭是雙方人力、財力、物力和軍事實力的競賽,要想贏得戰爭的勝利,必須注意改革政治、發展經濟、增強國力,這樣才能“威加于敵”。其次,提出了許多軍事辯證法的概念和范疇。如,孫武認為戰爭態勢是不斷變化的,弱往往生于強,強也往往生于弱,這就是矛盾轉化思想。他也表現出辯證分析的思想,主張對戰爭中的軍事戰略地位要善于看到雙重因素,“在利思害,在害思利”。他還堅持以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戰略戰術,強調“兵無常勢”,“戰無常法”。等等。
孫武軍事思想的另一個特點,是明確慎密的戰略意識。他提出戰爭存在著一般客觀規律,導演、駕馭戰爭的統帥和將領,必須研究戰爭的規律,掌握戰爭的基本原理,這就是戰略思想。至于戰略的內容,他認為主要包括“道”、“天”、“地”、“將”、“法”等五大要素。也就是說,軍事斗爭的勝敗得失,軍事行動的進退攻防,取決于政治、天時、地利、將領、法制的審度、運用是否合理得當。譬如政治,就是戰爭的重要出發點和歸宿之一,政治的局勢對軍事有巨大影響,一個優秀的將領應該具有政治家的斗爭策略,把戰爭同政治、同國計民生聯系起來考慮,因此,他認為戰爭要謹慎,最好的結局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此外,他還提出了著名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作戰指導原則。這是他戰略思想的又一重要體現,是他軍事思想的精華之一。他說:“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門必所知之。”又說:“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這就是所謂“知己知彼”,不僅確切了解敵情,諸如人員、裝備、將領等等,還要對自己的情況心中有數,孰長孰短,反復分析權衡,然后才能進入決策,進而指揮戰爭。孫武強調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只有敵我態勢了然于心,才能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取得最后勝利。
孫武軍事思想的又一個特點,是主動靈活的戰術意識。首先,他強調要善于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善戰者先以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說,好的將領,要善于等待和創造戰機,調動、鉗制敵人而不為敵人所動。因為戰爭從來就沒有絕對的、一成不變的強弱,能否取勝,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指揮的正確與否,“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只有善于應對,善于“求之于勢”,才能促使各種戰爭條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轉化,從而陷敵于被動局面,求勢得奇,出奇制勝。其次,他強調要“主動”就必須“靈活”。他說:“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就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致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意思是要善變,根據時間、地點、條件、作戰對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相應的作戰方法。若敵強我弱,就要“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尋找敵人力量薄弱的部分,“我專為一”,集中自己的優勢,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使敵“無所不備,無所不寡”,陷入混亂,一舉取勝。因此,在用兵上,他主張因敵情而定,“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孫武不僅以軍事理論著稱,而且出任吳國大將,從事軍事政治斗爭。他認為當時晉國六卿所進行的土地制度改革,畝大稅輕者可以成功,而成功者,必威于天下。所以,他積極協助吳國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改革圖強。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之后,又與伍子胥一起,跟隨吳太子夫差,率軍伐楚。以過人的軍事才略和精妙的運籌,協助夫差指揮軍隊,五戰五捷,最后攻下有200多年歷史的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北),從而使吳國威名遠揚,以強大的軍事實力震懾了北方的齊國、晉國和南方的越國,成為春秋末期的重要強國,而稱霸中原。功成之后,孫武告老身退,又一次隱居鄉間,閑事農桑,直至老終。
在近代,孫武成了一個馳譽中外的軍事家。他的兵法著作被譯成多國文字,他也因此被譽為第一個形成軍事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
孫武歷史總評
孫武被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圣等。1123年(宣和五年),北宋朝廷追尊孫武為“滬瀆侯”。[7] 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孫武。
孫武和他的軍事思想享譽古今、蜚聲中外,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亦有著極高的地位。他的《孫子兵法》被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在不僅于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
’
看了“孫武人物平生介紹”還想看:
1.衛青人物生平介紹
2.語文歷史人物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