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物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后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后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子人物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孟子人物介紹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 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是魯桓公的庶長子公子慶父的后代,公子慶父之子公孫敖另立一族,為孟孫氏,或稱仲孫氏、孟氏。齊宣公四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齊國攻破了孟孫氏的的食邑郕城,孟孫氏子孫遂分散開來。孟子的祖先就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省鄒縣),于是孟子自此成了鄒國人。相傳其父名為激,字公宜;其母親的姓氏也有仉氏與李氏之說。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杼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平生經歷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 孟子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后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后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孟子本為“魯國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因而從魯國遷居鄒國。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不敢去婦”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韓詩外傳》載有孟母“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孟母“三遷”和“去齊”等故事。
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有一種說法是,孟子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后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孟子出生時子思已逝世三十載。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于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就連孟子自己也曾說:“予未得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 離婁下》)無論是否受業于子思,孟子的學說的確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后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孔子逝世后,儒家分為八派)
看了“孟子人物介紹”還想看:
1.孟子人物簡介
2.孟子的簡介及著作
3.國學經典《孟子》介紹
4.鐘子期人物介紹
5.西施人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