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錯的論伐蜀介紹
司馬錯學屬縱橫家。曾跟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率軍滅亡蜀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司馬錯的論伐蜀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司馬錯的論伐蜀介紹
《司馬錯論伐蜀》選自《戰國策·秦策》。前316年,秦王想利用巴蜀發生戰亂之機,興兵伐蜀,不料韓師侵犯秦境。他面對這種局勢,舉棋不定。文章就記述一場關于“伐蜀”與“伐韓”的爭論。經過這場爭論,秦國解決了用什么戰略統一天下的大問題。這場辯論,頗有特色,處處緊扣雙方爭論的主旨,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寫得使人一目了然。
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次在秦國內部圍繞戰略問題而發生的宮廷論爭。論爭的一方是名臣張儀,一方是悍將司馬錯。論爭的焦點則在于確定泰國的下一個攻擊目標,以達到從中獲利、富國強兵的目的。二人各執一端:一方極言攻韓,一方力主伐蜀,如從立論的標準看,他們的出發點還是一致的。那就是,“名”、“實”二字,既要為秦謀得實利,又要不致于陷于污名之中。《孫子兵法》有所謂“多算勝,少算不勝”,司馬錯能在論爭中占上風,原因就在于他眼光更遠,思慮更深。他不僅抓住了名利的根本,而且還進一步考慮到事情的輕重難易。他看出伐韓劫周既遭惡名又無利可圖,而伐蜀則是避難就易,可以“名實兩附”。
文章先列張儀的觀點。首先,張儀認為伐韓可分三步:第一,親善魏,楚,出兵三川,扼住轘山和緱氏山的出口,擋住屯留的通道;第二,由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牽制韓軍,秦軍乘機直逼二周郊外,聲討周天子之罪,迫其交出象征王權的九鼎寶器;第三,擁九鼎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王業。其次,張儀駁司馬錯伐蜀之論。認為蜀地偏遠,勞師乏眾,不足以成威名,也不足以得厚利。而創建王業的關鍵之地在三川,周室,伐蜀離成功之業太遠,不宜采用。
針對張儀之論,司馬錯斬釘截鐵地用“不然”二字進行反駁,然后也分三步論證伐蜀的理由。第一,從宏觀上提出建立王業的三條件,即地廣物豐,兵強民富,博德廣施。而秦地小民貧,尚不具備成就王業的條件,宜從易處著手,增強國力;第二,蜀有桀,紂之亂,易攻易伐,用兵不傷眾,取其地可廣域富民,道義上還可獲得禁暴平亂之名,一舉數得,既有利又師出有名,不會引起諸侯國的反對;第三,伐韓不可行。伐韓未必有利,又有挾天子的惡名,勢必迫使各諸侯國聯合抗秦,使秦處于危險的境地,故伐蜀是為上策。
兩人觀點迥異,但從論辯中可看出:張儀的主張多主觀唯心的空想,諸如魏,韓是否同秦國友善,是否愿出兵牽制韓軍;尤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國是否臣服,均是不可知因素。司馬錯是從實際出發,知己知彼,提出積極穩妥的辦法,既能發展壯大自己,又能在輿論上站住腳。
司馬錯的攻戰策略最終在實戰中得到驗證,由此也顯示了他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冷靜沉著和思慮的深邃周密。
這篇文章幾乎全由人物的論辨語言構成。隨著語言的展開,各自的觀點也升始激烈的交鋒。這里,沒有畫蛇添足的行動描寫,也沒有拖泥帶水的細節構繪。文字處理得干凈、洗煉。二人的論辯語言也始終平實、直樸,并不在聳人聽聞的夸飾之詞與縱橫排算的激昂之氣上爭勝負,而只在實質性內容上論英雄。這種藝術表現方法,同樣很好地表現了張儀的迂闊和急干求成,也很好地塑造了司馬錯這一“戰國中求實落經濟”(林云銘《古文析義》)第一人的政治家形象。
結構的精巧、綿密、完整亦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文章始以“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一句交待了事件的起因,并營構出一個嚴肅的宮廷辯論的氣氛。繼之雙方互陳觀點。最后以定蜀的結果對雙方看法的高下作了最后的裁定。事件發展的客觀順序始終是文章的線索,在敘述中,作者并未顯露主觀的褒貶、抑揚等態度,來打破這種結構的完整性,但作者的傾向性又盡包融于這—結構之中 司馬錯的多謀善斷、料事如神為后世描寫能臣賢相開了先河。就這點看,金圣嘆以為司馬錯是諸葛亮形象的“粉本”,是很有道理的。
司馬錯的人物評價
劉禹錫《登司馬錯古城》:“將秦師,西南奠遐服。故壘清江上,蒼煙晦喬木。登臨直蕭辰,周覽壯前躅。塹平陳葉滿,墉高秋蔓綠。廢井抽寒菜,毀臺生魯谷。耕人得古器,宿雨多遺鏃。楚塞郁重疊,蠻溪紛詰曲。留此數仞基,幾人傷遠目。”
看了“司馬錯的論伐蜀介紹”還想看:
1.司馬遷成功的故事(2)
2.高一語文下學期期中考試試題及參考答案
3.張姓的來源介紹大全
4.三國志的基本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