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牙的主要特點
鮑叔牙(約公元前723-公元前644年),姒姓之后,名叔牙,別名鮑叔、鮑子,生于春秋時期楚國潁上(今屬安徽),是齊國大夫,也是著名商人和政治家。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鮑叔牙的主要特點,歡迎大家閱讀。
鮑叔牙的主要特點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管仲曾好幾次為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鮑叔牙也并沒有認為管仲愚笨,還安慰管仲只是時機不對。而管仲在離開鮑叔牙后三次尋求仕途,三次被驅逐,鮑叔牙也不會覺得管仲沒有才能,而認為他并沒有找到合適的君王。管仲參軍作戰,變現得畏畏縮縮,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為放心不下家里年邁的老母親。總之,管仲有很多缺點,在常人看來都不足以再成為朋友,但鮑叔牙始終站在對方的立場,為其考慮,真正將管仲當做朋友,處順境為他高興,困境則替他加油打氣,大度、包容是管仲突出的特點。
貴有自知之明,知人善任是管仲第二個突出的特點。管鮑二人,一起經商一起從軍,最后走上了仕途,雖說各為其主,關系卻沒有因此而疏遠,管仲輔佐公子糾,而鮑叔牙則輔佐公子小白,公子糾與公子小白既是手足又是政敵,在一定意義上管仲和鮑叔牙也是政敵,按理說政敵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二人并沒有因選擇的道路不通而不再有交集,相反通過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王位這個事件,又讓二人關系等到升溫 。
管仲與鮑叔牙是什么之交
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臨陣卻逃跑了,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里年老的母親。
后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王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王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王子小白。不久,齊國發生暴亂,國王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王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王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后來,小白當上了國王,歷史上稱為“齊桓公”。
齊桓公一當上國王,就讓魯國把王子糾殺死,把管仲囚禁起來。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丞相,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丞相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制定規范的國家制度,還善于指揮軍隊。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只能請管仲當丞相。”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么還能讓他當丞相?”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王子糾效命。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齊桓公終于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丞相,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鮑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嘆說:“當初,我輔佐的王子糾失敗了,別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卻甘愿被囚困,鮑叔牙沒有恥笑我沒有氣節,他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而不在乎一時之間的名聲。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看了“鮑叔牙的主要特點”還想看:
1.2017年初三語文畢業升學文化課模擬試題
2.齊襄公復九世之仇
3.體育教案格式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