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的意義
通過一場戰爭,可以看出作戰者的雄才偉略,同時也可以反映出失敗者的不足之處。在城濮之戰中展現了晉文公卓越的膽識和高明的謀略,又反映出了楚國君主的昏庸無能。那么城濮之戰的意義又有哪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城濮之戰的時間
城濮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32年,春秋時期,由于晉文公與楚成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引發的一場大規模的戰役。
晉文公于二十年初率領軍隊攻占楚國的附屬國曹國和衛國想要借此讓楚軍撤離宋國,結果楚國并沒有上晉國的當,依舊攻占宋國。面對這種情況,晉國又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宋國去賄賂楚國的同盟國齊和秦,讓這兩個國家勸說楚國撤出宋國。但是楚國并沒有聽取齊、秦的建議,反對撤離宋國。這樣一來,齊、秦對楚國傲慢的態度感到非常不滿,與楚國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加深。齊、秦放棄與楚國進行結盟,轉而選擇與晉國結盟。晉國得到了齊、秦、宋三國的鼎力相助,楚國也逐漸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于是,楚成王帶領軍隊率先撤離宋國,以避免秦國在后面進行夾擊。楚國的將領子玉對此感到不服氣,并不聽從楚成王的勸告,竟然狂妄地認為自己能跟晉軍進行一番較量。在子玉極力勸說楚成王的情況下,楚成王才勉強派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子玉。子玉得到兵力以后,便對晉國提出要求,讓晉國重新為曹、衛復國,晉國一面在暗中許諾幫曹、衛復國,又讓他們與楚國絕交,一面又把楚國的使者給扣押,這使得子玉非常憤怒。子玉果斷出兵,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于是退避三舍到了城濮。在城濮展開的戰爭中,晉軍先擊潰較弱的楚右軍,又誘惑楚左軍進行攻擊,把左軍擊潰。最后,子玉認為大局已定宣布撤兵,又覺得自己無臉再回楚國便在半路上自殺了。
城濮之戰的意義
城濮之戰的初期,晉軍的兵力是處于劣勢的地位的,對手的兵力非常強勁,而且又要渡過黃河在外線進行交戰,這都是不利的因素。但是晉文公能夠善于觀察局勢,虛心接受臣子的建議,正確地選擇了以鄰國曹、衛兩國為戰勝楚國的突破口,先戰勝弱小的敵人,成為作戰的基礎陣地。隨后又聽取大臣的意見以高明的謀略將楚國的盟軍齊、秦進行拉攏,使得他們與自己結成統一的戰線,爭取到了戰爭的主動權。在進行城濮決戰的時候,選擇后發制人的作戰策略,主動“退避三舍”,不僅沒有失去應有的禮數,還因此避開了楚軍的鋒芒,爭取在軍事、外交上取得主動權,引誘敵方深入,伺機而動。同時又與各個盟國會合,集中起大量的兵力。針對敵人的弱點進行進攻,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的方面,再集中精力打擊強勁的方面,從而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成就了晉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反觀楚軍,原先是中原地區非常有威望的諸侯國,但由于君臣的不和睦,的傲慢,士兵的士氣低落,主將的狂妄自大輕視敵方,既不知道爭取與其他國家進行聯盟,又不能隨即運用好的對策。再加上作戰部署上面的失策,對敵方軍情的錯誤判斷,戰場上指揮不當,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失敗,將自己的霸主地位拱手讓人,非常令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