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
坐懷不亂,最早出自于《荀子·大略》,故事講的是柳下惠宿于郭門,有一婦人來投宿,柳下惠怕婦人夜晚凍死就讓一婦人坐在自己的懷中來取暖,而始終未有非禮行為。于是,后人用這個典故來形容正人君子。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
柳下惠,生于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卒于公元前621年冬12月3日,享年百歲,山東新泰(一說河南濮陽)人,姓展,名獲,字禽,一字季,食采柳下,謚號“惠”,故稱柳下惠。柳下惠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后裔,曾拜魯國士師(掌管監獄的官),后棄官歸隱,居于柳下,招生收徒。
柳下惠既有治國安邦之才,又具正人君子之風。恰生不逢時,一直未被重用,只做過士師這樣的小官。又因柳下惠執法嚴明,剛正不阿三次被罷免,從無怨言。后世的孔子、孟子將柳下惠列為“被遺落的賢人”,孔子贊揚柳下惠:“降志辱身,言中倫,行中慮,斯已矣。”又說:“藏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柳下惠也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范,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都廣為傳頌。
柳下惠雖然被孟子稱為圣人,但是史書關于柳下惠的生平的記載很少。這些記載散見于《左傳》、《國語》、《論語》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記載有明確的時間,部分記載則更接近一種對柳下惠的評價。
在主要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柳下惠被認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論語》記載中孔子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為柳下惠沒有得到任用鳴不平。后來柳下惠做了“士師”(掌管監獄的官),但是三次上臺三次遭到罷免,人們勸柳下惠離開,柳下惠卻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認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對待人,到哪里都會被排擠,但是如果要用歪門邪道的方法去對待人,在哪里都可以實行,也沒有必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 《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現在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么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相當于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范。現在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
傳說是這樣的,古時候的展溝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個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過柳林時,忽遇傾盆大雨。柳下惠急忙躲到一個破廟里避雨。恰在這時,一年輕女子也到此避雨,與柳下惠相對而坐。半夜時分,年輕女子被凍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懷中,以溫身驅寒。柳下惠急忙推辭:“萬萬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處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懷,更是有傷風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賢,品德高尚,小女子雖坐在懷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無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無推托之詞,只好讓女子坐到自己懷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懷抱女子,閉目塞聽,絲紋不動,漫漫長夜竟不知溫香在懷。天明,雨過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勝感激地說:“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虛傳。”
人物評價:
柳下惠選擇堅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隱遁,成為“逸民”。《論語》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傳》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讓柳下惠下臺,列為臧氏執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譴責。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稱四位大圣人,認為柳下惠不因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柳下惠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圣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孟子贊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故世稱“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