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的弟弟是誰
柳下跖,春秋、戰(zhàn)國之際奴隸起義領(lǐng)袖。一作跖,在先秦古籍中被誣為“盜跖”和“桀跖”。約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魯國西北部柳下屯(今濮陽柳屯)人展雄,領(lǐng)導了九千人的奴隸大起義,史稱柳下跖。同時他也是柳下惠的弟弟。
柳下跖, 春秋、戰(zhàn)國之際奴隸起義領(lǐng)袖。一作跖。在先秦古籍中被誣為“盜跖”和“桀跖”。
約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魯國西北部柳下屯(今濮陽柳屯)人展雄,領(lǐng)導了九千人的奴隸大起義,史稱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腳奴隸)起義。起義軍轉(zhuǎn)戰(zhàn)黃河流域,各諸侯國望風披靡。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tǒng)治,推動了我國歷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zhuǎn)變。起義規(guī)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深,是空前的。
《春秋.隱公八年》有:“冬,無骸卒,羽父請謚與族”這引出一段關(guān)于姓氏起源的討論,司空無骸被賜姓展,也就是魯國展姓的始祖,柳下惠,又名展季,是司空無骸的兒子,而盜跖則是和孔老二同一時代的人物,應該是在昭公到哀公之間,和柳下惠差不多是同一代魯國君主。也就是說柳下惠是公元前500多年的人物,而盜跖也很可能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差一百多年,所以盜跖完全有可能叫做柳下跖。
有人污蔑盜跖是盜賊的祖先,但許多史學家并不能贊同這個觀點,歷史上有很多典籍提到過盜跖,并不只是在《莊子》中提過。盜跖可說是盜賊中的英雄人物,《水滸傳》中梁山泊打的“替天行道”所嚴格貫徹的,就是他那唱響中國封建社會數(shù)千年的宣傳口號——“盜亦有道”。
還有就是盜跖把孔子給罵得啞口無言。而且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顏回卒于公元前482年,完全可能與他見面。而通過《莊子·雜篇·盜跖第二十九》衍生出的《柳下跖痛罵孔老二》它就是著名現(xiàn)代作家唐生,以“唐曉文”筆名作文出版的一部作品。這篇改編自莊子的文章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七七年第二期的《歷史研究》,雖然招致了一些腐儒的反駁,但還是得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
人物評價:
盜跖身為被文獻稱為“割人肝、食人肉”的大盜,但根據(jù)他的生平事跡,應屬于一般來說的“俠盜”,對于盜跖的丑惡事跡的記敘,很可能是封建士大夫?qū)τ诜磳Ψ饨ǘY教、封建專制、崇尚自由的正義人士的壓迫,對人民精神的禁錮。
相關(guān)傳說:
柳下跖 相傳姓展,名雄,因家居柳下(今新泰西宮里鎮(zhèn)柳里村),奴隸主誣稱為“盜跖”,于是稱他為“柳下跖”。春秋后期,社會矛盾激化,以致出現(xiàn)“盜賊公行”的局面。在眾多勞動者反抗斗爭中,柳下跖領(lǐng)導的起義是北方規(guī)模較大的一次。在萊蕪南部與新泰交界的地方有展雄寨、習武山、將山、鼓山、旗山等遺跡,是柳下跖起義的發(fā)源地。《莊子·盜跖》說他“從卒九千,橫行天下,侵暴諸侯”,所到之處“大國入城,小國入保(堡)”。而他在勞動人民心中卻有很高威望。《荀子·不茍》說:“盜跖吟口,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不息”。
《呂氏春秋·當務》篇記載了他論述的五條起義之道,即:“中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時,智也;分均,仁也”。《史記》稱:“其徒頌義無窮”。他對奴隸主恨之入骨,誓“死而操金錐以葬”,“下見六王、五伯,將敲其頭矣”,反映了其革命精神。毛澤東在《賀新郎·詠史》中贊吟道:“盜跖莊 流譽后,而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萊蕪東蟠龍山下的老鴉峪村北傳有柳下跖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