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注:一部分國內學者認為封建一詞指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這和馬克思提出的封建概念屬于"同名不同義",容易引起混淆。過分強調政治制度上的封建,而忽視了社會制度上的封建會誤導大眾認為封建一詞僅僅指西周的政治制度,若不澄清,會出現學術道德問題。故此處的封建社會指馬克思所說的封建社會。西周的政治制度稱其為"分封制"更為準確,"封建"一詞為避免重名,應避免使用。)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商朝之后的周朝首都從鎬京東遷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后的周王朝為東周,之前周朝國都在鎬京之時稱為西周。
東周又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兩個時期。因此這一時期也稱為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社會發展
經濟方面:由于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現了郡縣制的生產方式,形成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出現了獨立經營的手工業者和商人。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諸侯”,世卿世祿制被軍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為主要內容的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取代。
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對人的重視在社會上普及開來,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講學開始,個人著書立說成為風氣。適應各種政治派別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學派,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民族關系方面;“華夷”觀念削弱,華夏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征伐和生產中逐漸開始了融合。
軍事方面:諸侯國在爭霸稱雄的戰爭中,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國強兵,這在客觀上有利于帝制因素的成長,促進了新舊體制的更替過程;大國在爭霸戰爭中相互兼并,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加快了全國統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國舊的分野,各民族頻繁遷徙和交往,推進了文化融合的進程。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文化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領主制向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做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于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參加爭鳴的各派,史稱為“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陰陽、兵、縱橫、農、雜等家。在思想領域影響最大的是前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