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韓國歷史
韓國是中國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國家,其所在大約相當于現在陜西韓城市和山西河津縣一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春秋韓國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春秋韓國歷史·簡介
韓國是中國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國家,其所在大約相當于現在陜西韓城市和山西河津縣一帶。《左傳》云“邗、晉、應、韓,武之穆”,四國開國之君是周武王之子。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韓國被晉國所滅。
春秋韓國歷史·相關介紹
韓國,中國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國家,其所在大約相當于現在陜西韓城市和山西河津縣一帶。《左傳》云“邗、晉、應、韓,武之穆”,四國開國之君是周武王之子。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韓國被晉國所滅。晉武公取代晉侯緡后,以韓地賜給韓萬作為采邑,這是晉國韓氏的由來[1]。前403年的三家分晉后,韓氏自立為諸侯,建立韓國。
春秋韓國歷史·基本信息
國姓:姬姓、韓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稱王
國都:1.平陽((山西臨汾)、2.宜陽(河南宜陽)、3. 陽翟(河南禹州)、4. 新鄭(河南新鄭)
始封此國者:周威烈王
始祖:韓景侯韓虔
興亡年代:前403年―前230年
滅亡原因:被秦國所滅
史書記載:《史記·韓世家》
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正式承認)韓、魏、趙為諸侯,至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歷時173年。韓國先后13位君主,其中后五任稱王,王國歷時一百零四年。史載,韓氏部族乃周武王后裔,遷入晉國后被封于韓原《史記·韓世家·正義》引《括地志》云:“韓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八里。又在韓城縣南十八里,故古韓國也。”《古今地名》云:“韓武子食菜于韓原故城也。”今陜西韓城縣境內。,遂以封地為姓,始有韓氏。由韓氏部族而諸侯,而戰國,漫長幾近千年的韓人部族歷史,有兩個樞紐期:
第一個樞紐期,春秋晉景公之世,韓氏部族奠定根基的韓厥時期。
其時,韓厥尚只是晉國的一個稍有實權而封地不多爵位不高的尋常大臣,與當時握晉國兵權的趙氏(趙盾、趙朔)、重臣魏氏(魏悼子、魏絳)之權勢封地尚不可同日而語。韓厥公直,明大義,在朝在野聲望甚佳。其時,晉國發生了權臣司寇屠岸賈借晉靈公遇害而嫁禍趙盾、剪滅趙氏的重大事變。在這一重大事變中,韓厥主持公道,先力主趙盾無罪,后又保護了趙氏僅存的后裔,再后又力保趙氏后裔重新得封,成為天下聞名的忠義之臣。這便是流傳千古的趙氏孤兒的故事。趙氏復出,屠岸氏滅亡,韓厥擢升晉國六卿之一,并與趙氏結成了堅實的政治同盟。韓氏地位一舉奠定,遂成晉國六大部族之一。
第二個樞紐期,是韓昭侯申不害變法時期。
韓氏立國之后多有征戰,最大的戰績是吞滅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鄭國,遷都鄭城,定名為新鄭。此后魏國在李悝變法之后迅速強大,成為戰國初期的天下霸主。三晉相鄰,魏國多攻趙韓兩國,三晉沖突驟然加劇。當此之時,韓國已經窮弱,在位的韓昭侯起用京人(京,戰國地名,故鄭國之地,今滎陽東南地帶)申不害發動了變法。申不害是法家術派名士,是術治派的開創者。術治而能歸于法家,原因在申不害的術治以承認國法為前提,以力行變法為己任。在韓非將“術治”正式歸并為法家三治(勢治、法治、術治)之前,術治派只是被天下士人看作法家而已。究其實,術治派與當時真正的法家主流派商鞅,還是有尖銳沖突與重大分歧的。分歧之根本,法家主流主張唯法是從,術治派主張以實現術治為變法核心。《申子》云:“申不害教昭侯以馭臣下之術。”《史記·韓世家》載:“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