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歷史故事5則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戰國歷史故事5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戰國歷史故事·王翦以逸待勞計
戰國末年的一天,秦王贏政把大將王翦送到灞上后,還要再送愛將一陣。王翦趕忙再次攔住君主的馬頭。
“大王,您不要再送了。千里送行終有一別,何況,宮中大臣們都在等著您。”
“好,老愛卿呵,這次重振我大秦威儀的希望,就寄托在您身上了。上次我沒有聽您的話,讓李信他們出戰,吃了敗仗,丟了咱秦國的臉。王老愛卿能識大體,顧大局,體諒朕的難處,朕很高興,很感激。”
“陛下,您說到哪里去了,為大王開疆拓土,蕩平天下,是咱大將的本分事。陛下,請回吧。”
“老愛卿,那我們就此作別,預祝愛卿馬到成功。”
“多謝大王。”
王翦與秦王在灞上長揖而別,統率著60 萬大軍直入楚地。
“,我們是否要即刻組織進攻。”
“不,傳我的令,全軍進入陣地后的首要任務是構筑營壘,然后好好休養。”
一到達楚國境內,王翦便向部將下達了命令。大軍于是就地扎營,高筑營壘,精修工事。
不久,楚國調集了所有的軍隊前來對陣,一日數次地派兵到秦軍營前叫陣挑戰。可是,秦軍高懸免戰牌數月,就是不予理睬。
在秦軍營內,士兵們除了例行的操練外,就是吃喝玩睡。王翦還特地讓軍需部門從后方調運了大批牛羊到軍中。宰殺給官兵們享用。不久,秦軍士兵便被養得像一頭頭健壯的公牛了。
王翦閉門不戰的消息終于傳到京城,于是有人到秦王面前去告王翦膽怯畏敵。
“不要瞎猜想,王老自有破敵良策。”秦王對王翦充滿了信賴。
果然,不久,前線的捷報傳來了。秦軍與楚軍交戰大獲全勝,秦軍還殺死了楚國名將項燕。
原來,秦將王翦使用的是以逸待勞之計。秦軍閉門休戰,養兵休整,士氣十分旺盛。而楚軍長時間暴露在秦軍營壘之外,日子一久,一個個精疲力竭,疲憊不堪,不用說交戰,就是不交戰也已堅持不下去了。楚軍將領被拖得無可奈何,只得率軍撤退。而這又正是王翦所期待的。一見楚軍后撤,王翦即令秦軍全線進攻。健壯驍勇的秦兵銳不可擋,頃刻間便把楚軍打得大敗。
戰國歷史故事·李牧袋怯迷匈奴
公元前244 年某日清晨,趙國北疆雁門關外,塵土滾滾,旌旗飄揚,鼓角激蕩。善征好戰的單于統率的15萬匈奴騎兵,發起了對中原趙國的擄掠戰爭。
“嘿嘿,李牧(?—前228 年)這個懦夫,今天再想把腦袋縮在衣領里高懸免戰牌可不成了。”
“對,今天我們一定要踏平李牧的老巢,省得每次用兵總讓我們感到礙手礙腳的。”
“趙軍該不會設下埋伏吧。”
“你也太多慮了,李牧有膽量埋下伏兵,也不可能在前日被我數百騎兵打個大敗了。”
“這倒是的。”
....
單于和部將們騎著戰馬,一路談笑著向前進發。前天,他們已派小股部隊前往趙營里騷擾,李牧的軍隊不戰自敗。匈奴兵不費吹灰之力便搶得百十頭牛羊,還劫持了幾十名趙兵。
一連數年中,李牧在雁門關安營扎寨,從不出戰。單于認定李牧膽怯畏戰,他那幾十萬駐邊守軍根本毋須放在眼中。因此今天單于調動精騎15萬,從正面發起了對趙軍的進攻。
匈奴前鋒部隊已攻入李牧大本營了。
“啟稟君主,趙軍營中竟無一人。”先鋒官趕來向單于報告。
“嗯、李牧這小子大概早已逃跑了。”單于不無得意地說,“命令部隊全速開進。”
正當匈奴主力部隊全部進入趙軍陣地之時,忽聽軍營四周號角齊鳴,喊殺聲四起。只見四面八方無數的趙軍步騎兵似乎從天而降。
“啊!我們陷入包圍了。快撤!”單于急忙下令撤軍。
可哪里還來得及,過去一向畏敵如虎的李牧軍兵,似乎個個變成了雄獅,吶喊著,舉著刀劍槍械,像潮水般向匈奴兵沖殺過來。
一場激烈的廝殺后,單于扔下10 萬多個尸首,帶著數千人馬,丟盔棄甲地逃了回去。
從此十多年里,匈奴兵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邊境了。
原來趙將李牧熟知匈奴兵驕橫跋扈的習性,因此,便對匈奴兵采取了欲擒故縱的策略。他命令部隊堅守不戰,甚至在軍中規定:一旦匈奴入侵,全體將士務必回營自保,不得迎戰,有敢捉拿匈奴人的處死!久而久之,不用說匈奴人說他膽小如鼠,士兵們也開始埋怨他是畏敵之將。趙王更責怪他無能。但李牧依舊只守不攻,終于引得單于上了鈞,打了大勝仗。
戰國歷史故事·觸龍婉言勸太后
趙太后剛剛執政,就遇上了一件很棘手的事:秦國向趙國大舉進攻,趙國國力薄弱,難以抵擋,就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大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答應出兵。可是,趙太后特別喜歡這個小兒子,無論怎樣都舍不得,秦國攻勢又緊,這可怎么辦呢?
左師觸龍知道了這件事,就去見趙太后。這時太后剛剛送走了一批來勸說她答應人質的大臣,因為雙方發生了爭執,她正坐著生悶氣呢。趙太后暗中拿定主意,如果這個左師也是來勸她送出長安君的,她一定要當面啐他一臉唾沫,以示自己不答應送兒子去做人質的決心。
左師好像知道趙太后心思似的,一見面就問暖問寒的,絕口不提長安君的事。接著,左師又向趙太后提出要安排他的小兒子舒祺的工作。希望能編進黑衣衛士的隊伍,在保衛王宮中有所貢獻。趙太后見左師這樣喜愛小兒子,一下子來了興趣,絮絮叨叨地問道:“左師,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
左師挺認真地說:“比你們做母親的還疼得厲害。”
趙太后像見到知音一樣,彼此有了共同的語言,很動感情地說:“你們男人不了解女人的心,女人疼小兒子才厲害呢!”
左師敲了一陣邊鼓,覺得勸說趙太后己到了火候,于是不露痕跡地把話題引到了長安君,“依我看,你疼女兒燕后就超過了長安君。”
趙太后連連搖頭說:“你搞錯了,我疼燕后哪比得上疼長安君呢?”
左師抓住契機不放:“我記得你送燕后外嫁燕國的時候;你拉著她的手直淌眼淚。以后,你總是祈禱燕后在那里好好地生兒育女,日后繼承王位。這不是在為燕后的長遠利益打算嗎?依我之見,這才是真正的疼愛孩子。”
趙太后不作聲,側著頭聽左師說下去:“從現在起,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封侯和繼承侯位的,今天已經沒有人了。這些人中有一些遇到禍難,本身就滅絕了;禍難來得慢的,就落在他們的子孫身上。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為君王的子孫地位很高,可他們沒有建立功勛;待遇豐厚,卻沒有做出業績。這種突出的矛盾,就給他們帶來了災難。”
說到這里,左師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借以觀察趙太后的神態。見她頻頻點頭似有所悟,于是又說了下去:“長安君現在的地位夠高的了,封給他的土地也夠多的了,權力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是你太后賜給他的。只是,太后忽視了一條最重要的,就是沒有給長安君建功立業的機會,如果有一天太后逝世了,長安君靠什么在趙國立足呢?這樣看來,你替長安君的打算遠遠比不上燕后,所以我說你愛長安君不如愛燕后。”
趙太后已經完全接受了左師的觀點,于是輕快地說:“你說得挺有道理的,長安君的事就全部托付給你了。”
戰國歷史故事·甘茂巧諫秦武王
秦武王雄心勃勃要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有一天,他召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商討攻打韓國的事,問哪一個丞相愿意帶兵出征。右丞相不同意。左丞相說:“要打韓國,必須聯合魏國才有力量。魏王那里,我可以去做工作。”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建議。
甘茂很有口才,很快說服魏王一起發兵攻韓。可是,他擔心樗里疾在秦武王面前做小動作,到時攻韓不成還會丟了性命。于是派人向秦武王匯報說:“魏王方面的工作已經做通了,我們是不是改變主意不要出兵為好。”
秦武王得不到要領,親自趕到息讓這個地方,找到甘茂,問他為什么改變了主意。
甘茂說:“要戰勝韓國,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國要消耗很多財力,也不是幾個月就能結束戰爭的。如果中途發生了什么變故,不是要前功盡棄嗎?”
“有你主持帶兵打仗的一切事務,還擔心什么變故呢?”秦武王不以為然地說。
“有些事情的發展是現在難以預料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跟孔子的門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闖禍殺了人,有人去報告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啦!‘曾參的母親正在織布,聽了頭也不抬地說:”我的兒子是不會殺人的。‘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報告說:“你的兒子曾參殺人啦!’曾母仍舊不相信兒子會殺人。第二個人剛走,第三人又來報告說:“曾參殺人犯了大罪,官府來捕人啦!’這次曾母相信了這個謠言,嚇得扔下梭子躲了起來。”“左丞相對寡人講這個故事,這同出兵奪取韓國又有什么聯系呢?”秦武王不明白甘茂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道理很簡單,”甘茂解釋說,“如果我率領千軍萬馬離開大王身邊去攻打韓國,說我壞話的人一定大有人在,萬一大王也像曾參母親那樣聽信讒言,那么,我的后果可悲不去說他,奪取韓國的大業一定也會付之東流了。”
秦武王想了想說:“為了讓你一心帶兵作戰,沒有后顧之憂,我一定不聽別人的閑言碎語,如若不信,可以給你寫個憑征。”
接著,秦武王和甘茂訂了一個盟約,就藏在息讓。甘茂被拜為大將,領兵五萬,先打宜陽城。沒有想到五個月都沒把城攻下來,右丞相趁機對秦武王說:“甘茂拖延這么長時間,莫非要搞兵變或投降敵人。’“秦武王經不住右丞相的挑唆,下令甘茂撤兵。甘茂派人向秦武王送去一封信,上面只寫著“息讓” 兩個字。秦武王拆開一看,知道自己輕信饞言動搖了攻韓的決心,覺得很對不起甘茂。于是增兵五萬開赴前線,終于攻下了宜陽城。
戰國歷史故事·季梁勸魏王息戰
季梁日夜兼程,向魏國的都城趕去。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高照,他都不敢停一停步。他必須趕在魏王發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之前回到魏國,勸阻魏王不要做這種蠢事。
當他回到魏國都城,一打聽情況,許多大臣都反對攻趙這件事,只是無法勸醒魏王,都在搖頭嘆氣。他們提醒季梁說:“這么多大臣都沒有辦法改變魏王的主意,你何必去自討苦吃呢?”
季梁早把個人得失甚至生命都置之腦后,直向王宮奔去。魏王看見季梁大汗淋漓地走進宮中,以為外面發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就要他靜下心來慢慢地說。 “我這次外出遇見一個很奇怪的人。”季梁告訴魏王說。
“這個人怪在什么地方呢?”魏王這幾天被大臣們反對發兵攻打趙國的事攪得昏頭轉向,聽見說遇到怪人,感到很新鮮,催著季梁說下去。 “事情是這樣的,”季梁接著說,“我在路上碰到一個坐在馬車上的人,正往北方趕路,我問他到哪里去呀?他回答說要到楚國去。我告訴他楚國在南方,怎么往北走呢?他不以為然地說:”你不用擔心,我的馬跑得快極了。‘我又勸告他說:“馬跑得快又有什么用呢?你是方向搞反了!’他依然十分自信,說:”你瞎嚷嚷什么呀?我有很充足的路費,我的車夫有很嫻熟的駕馭技術,何愁走不到楚國呢?‘我知道再勸也沒用,嘆了口氣說:“可惜你把好車好馬用歪了,你這樣走下去,離楚國不是越來越遠了嗎?’那個人不再答話,駕著車還是向北方飛馳而去。”“真是一個怪人!”魏王感慨地說。
“這個人能不能走到楚國,這不用我們擔心。”季梁不失時機地轉換了話題,“可是如今大王要發兵攻打趙國,卻直接關系到我們魏國的成敗得失。大王依仗地域遼闊,兵精糧足,就無緣無故地去攻打趙國,借以擴張魏國的領土,成就霸主之業。可是,這樣不明智的行動必然遭到趙國和天下人民的強烈反對,那么,大王要做天下霸主又怎能夠得到呢?這種舉動越多,離大王的目的地就越遠,這同駕車向北要到楚國去的那個人又有什么兩樣呢?”
魏王聽了季梁的話,沒有像以前那樣大發雷霆,而是夸獎季梁說得很有道理,當即取消了攻打趙國的計劃。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戰國歷史故事5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