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魏國歷史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諸侯,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戰國七雄之魏國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戰國七雄之魏國歷史·簡介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陜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1年(一說:公元前339年)魏惠王從安邑(一說:魏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國亦稱梁國。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于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余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戰爭中,魏國"東敗于齊,西喪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戰國七雄之魏國歷史·疆域
魏氏的先祖是畢公高的后代畢萬。畢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為封國在畢地而得姓。畢國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其后裔淪為平民。畢萬正是畢公高的后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晉獻公,受到重用,晉升為大夫。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命畢萬滅姬姓魏國,并把魏地封給畢萬。據《史記·魏世家》記載:晉大夫畢萬以軍功受封于魏,卜偃為其占卜曰:"畢萬之后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意思就是說:畢萬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萬"是盈足之數,"魏"同"巍",有高大雄偉之意,得此封賞,符合天意。天子擁有兆民,諸侯管轄萬民。以畢萬之福大命大,必定會越來越興旺發達。魏氏正是由此而得姓。
公元前636年,畢萬之孫魏犨因為隨公子重耳出亡有功,晉文公重耳繼位后,令魏犨承襲魏氏的封爵,列為大夫,治所在魏邑(今魏縣)。
公元前453年,晉知伯(荀瑤)率韓魏之師圍攻趙氏基地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三年不能攻克,趙無恤遂策反魏恒子和韓康子兩家,反攻知伯,殺之并分其地。韓、趙、魏三家分晉局面形成。公元前445年,魏斯繼位,自稱諸侯,史稱"魏文侯",為了變法圖強,稱雄圖霸,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公元前445-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在位期間在魏縣修筑禮賢臺,拜師卜子夏、交友田子方,三顧段干木,崇儒重教,招賢納士,勵精圖治、率先稱雄七國,奠定了魏國百年霸業。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六年遷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國號亦稱梁。
戰國七雄之魏國歷史·政治
戰國初期,魏國迅速成為實力最強的新興大國,對天下諸侯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力。尤其對西鄰秦國,魏國以強盛的國力軍力,奪取了整個河西高原與秦川東部,將秦國壓縮得只剩下關中中西部與隴西商於等地。這種令天下瞠目結舌的崛起,根源在于魏文侯開創了后來一再被歷史證實其巨大威力的兩條強國之路:一是積極變法,二是急賢親士。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
李悝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名言。李悝將無功而食祿者稱為淫民,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腐朽落后的世襲制度的挑戰。由于廢除世襲制度,一批于國家無用且有害的特權階層的人物被趕出政治舞臺,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階層的人,可因戰功或因其才能而躋身政界,此舉實際開創了地主階級對奴隸主貴族的斗爭,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開辟道路。這樣改革的結果,大大削弱了魏國的"世卿世祿"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國食邑內沒有治民之權,只衣食租稅;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況較好。
魏文侯大批起用當時出身卑微而具有真才實學的新興士子,此所謂急賢親士也。文侯之世,魏國群星璀璨文武濟濟,僅見諸史籍的才士便有: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趙倉唐;儒家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故舊能臣重用者有翟璜、魏成子等。至少,魏國初期一舉擁有了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如此四個大政治家,實在是天下奇跡。由此,魏國急賢親士的聲名遠播,以至秦國想攻伐魏國而被人勸阻。勸諫者的說法是:"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
戰國中后期,魏王拜惠施為相,其在位期間主張:一是"為魏惠王為法",二是主謀齊、魏相王,三是主張齊、楚"偃兵",倡言魏與齊、荊聯合抗秦。其時張儀在魏,由此與惠施發生爭論,惠施被逐至楚,不久轉宋,與莊子相晤論學。惠、莊二人友善,交游甚密,曾發生過著名的"濠梁之辯"。魏惠王卒后,張儀被逐,惠施返魏。為魏使楚,與南方奇人黃繚論天地風雨雷霆之故。
戰國七雄之魏國歷史·軍事
在軍事方面,魏國較早的進行了軍事變革。建立了以精銳武卒為核心的常備軍。魏軍內部等級森然、分工明確。且數量龐大。魏襄王時期,魏有武卒(重裝步兵)二十萬;奮擊(輕銳步兵)二十萬;蒼頭(裹頭巾的待選新兵)二十萬;廝徒(軍工、勤務兵、輜重兵)二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軍事實力可謂雄厚。故蘇秦語:魏乃天下之強國也。魏軍精選武卒成為各代定制,魏武卒披重甲,持戈配劍,操12擔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 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士兵手執一支長戈、身上背著五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12石)、同時攜帶三天軍糧,總重約五十余斤,連續急行軍一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的士兵,才可以成為武卒并享受優厚待遇。吳起率領魏武卒征戰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根據《吳子·勵士》里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于已的秦軍,創造了五萬人,兼(加)車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滿員大概五萬人左右。魏武卒是當時的步戰士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
魏國末期:公元前225年,秦國兵分兩路,分別進攻魏國和楚國,秦軍主帥為王賁,一路長驅直入,迅即攻到魏國國都大梁城下。無奈大梁城池堅固,城內又是糧草充足,秦軍數度強攻,皆無功而返。然而,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大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地處黃河之濱,黃河洪流,就在離城數里之處轟隆而過,而大梁城的地勢,遠低于黃河的河床高度。
王賁于是命軍士于大梁城西北開渠,引黃河之水,筑堤壅其下流。時值初春,正是春汛時節,秦軍冒雨興工,王賁親自催督,渠成,雨一連十日不止,水勢越發浩大。隨著王賁一聲令下,決堤通溝,洪水泛溢,大梁城頓成澤國。城墻久浸于水中,不免頹壞,秦兵乘勢而入,大梁于是告破。見大勢已去,魏王假只得請降。王賁盡取魏地,為三川郡。魏國就此滅亡。
戰國七雄之魏國歷史·經濟
三家分晉,魏國得到今山西西南部原來晉國的基本部分,所謂表里山河"生產發達的險要地帶,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和戰略位置。更主要的是魏國在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時,率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建立起較為集權的政體。魏文侯依靠新興的士階層進行統治,他尊崇當時最有名望的賢人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以招致游士。
李悝變法期間以為"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還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有賞有罰,唯才是用,這是戰國時甚為流行的法家主張,當時不少國家都因貫徹這些主張走向富強。
在經濟策略方面,盡地力之教是李悝的主要主張。他認為田地的收成和為此付出的勞動成正比,"治田勤謹則畝益三斗,不勤則損亦如之"。又認為糧貴則對士民工商不利,谷賤則傷農,善治國者必須兼顧士民工商和農民雙方的利益。他指出五口之家的小農,每年除衣食、租稅和祭祀等開支外,還虧空四百五十錢,這就是農民生活貧困和不安心于田畝的原因。他針對此情況作平糴法,即將豐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個等級,按比例向農民糴糧;把荒年也分成大饑、中饑和小饑,在大饑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糴的糧食發放給農民,其余則類推。這樣可使饑歲的糧價不致猛漲,農民也不會因此而逃亡或流散。由于能"取有余以補不足","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盡地力"是一種"重農政策"。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 ,他計算說:一百平方里之內,有土地九萬頃,除了山澤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開田地六萬頃,"治田勤謹,則畝益(增產)三斗,不勤,則損(減產)亦如之。"這就是說,百里之地,每年的產量,由于勤與不勤,或增產一百八十萬石,或減產一百八十萬石。此數字關系重大,因此必須鼓勵農民生產。
魏國由于創辦水利事業,改進農業生產,和較為集權政體的建立,不僅使國家得以鞏固,并且使國力迅速增強。在此基礎上,魏文侯又厲行團結三晉的政策,使韓、趙都接受魏國的領導。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魏王將統治中心從今山西南部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到今河南東部的大梁(今河南開封)。因為魏國的領土主要在今山西西南部河東和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內、河南一帶,東西兩部成葫蘆形。安邑在魏國西部,距東方太遠,經上黨(今山西東南部)通到東方,崎嶇多山,交通不便。因此,安邑不僅不便于控制東方諸侯,也不利于統治東部國土。魏遷大梁以后,對內則興修水利發展生產 。
魏國開放統治者獨占專利的山林川澤,讓人民自由去開發生產,使人民能獲得較多的生活資源。這樣不僅使社會生產有所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統治者與民眾間的矛盾。對外則繼續奉行團結三晉的政策,"梁惠成王九年,與邯鄲(趙)榆次(今屬山西)、陽邑(今山西太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