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形成
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七個諸侯國的統稱。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形成,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形成:
【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蕩,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并,到后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指歷史上東周(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的合稱)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燕、齊、楚、秦、趙、魏和韓,這七個國家被史學家稱作“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的形成:
春秋末年,列國兼并,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
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國、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陳成子陳恒(亦稱田恒)殺齊簡公,專擅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于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后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后因長期內亂,勢衰。公元前333年,為楚所敗。
初起階段
戰國中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三晉聯盟中由于趙國不滿魏國的壓制,三晉同盟瓦解,兵戎相見,后來居上的齊、秦夾擊魏國,魏四面受敵,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韓亦攻滅周邊小國,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占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因有趙國作為屏障,亦得以保全。由于國內變法的成功,齊、秦成為東、西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敗于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后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新興諸侯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東西兩大對峙集團的斗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后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