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稱霸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據記載在春秋時期,先后有五個國家通過爭霸戰爭先后的稱霸,因此,也被稱為春秋五霸,那么春秋五霸中那個國家最先稱霸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稱霸,希望對你有用!
春秋齊國的版圖圖片
春秋時期歷史簡介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并,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
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于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后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后取得霸主地位,而實際上,等于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其后逐步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79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于是,七雄并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而不管史書上關于春秋五霸的記載有多少種,第一個稱霸的國家,毫無疑問的便是齊國。
春秋首霸-齊國基本簡介
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先為姜姓,后為媯姓,首封之君是姜太公。是為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出現于西周時期,當時周武王為酬謝為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呂尚于齊(今湖南),后來由于三監之亂的發生周公被逼東征,最后將齊國遷到現今山東半島一帶。國君姜姓,呂氏,故稱呂氏齊國,史稱呂齊。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遷逐齊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齊康公于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故又稱田氏齊國,史稱田齊。齊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國所滅。自此秦國統一天下,并建立秦朝。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武王封師尚父于齊。按照《春秋》的筆法,齊國是侯爵。[1]
師尚父即呂尚(即姜子牙),又稱太公望,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周朝開國功臣之一。其女邑姜為周武王夫人,生周成王。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這是在經濟上,齊國成了大國。
武王崩,成王就位,周公旦攝政。管蔡作亂,淮夷叛周;周天子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獲得征伐的權力,所以,在政治上,齊國也成了大國。
春秋初期,齊國通過不斷兼并周邊小國,國力進一步強盛。在經過襄公亂政后,齊桓公小白上臺。他任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齊國國力進一步加強,成為當第一強國。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中原諸夏,討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從而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桓公之后,齊國因內亂失去霸主地位。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景公時期,陳氏勢力大為膨脹,在政治斗爭中取得勝利。景公去世后,陳氏聯合鮑氏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戰國時期,陳和為齊相,前386年,遷齊康公于海上,因魏文侯賄于周王被立為諸侯。這樣呂齊滅亡。
自齊太公呂尚立國至齊康公呂貸失國,凡二十世,三十二位國君,呂氏享國六百六十余年。國亡,族之子孫散居齊、趙、燕、衛各地。太公呂尚其后世嫡系子孫皆為呂氏。
尊王攘夷,桓公稱霸
齊釐公去世,太子諸兒繼位,是為齊襄公。齊襄公窮兵黷武,且為人荒淫無恥。襄公在位時,連年對外征戰。襄公四年,鄭國內亂,襄公趁機出兵鄭國,殺掉了高渠彌。在前693年,借口“紀侯譖周”事件進攻紀國,紀國投降,三年后襄公滅掉紀國。之后又出兵衛國,殺掉衛國左右公子,幫衛惠公復位。襄公在位12年,幾乎無年不征。
除了炫耀武力處,他為人沉湎酒色。早在為太子時,就與妹妹文姜私通,后文姜嫁與魯桓公。前694年,襄公招時為魯桓公夫人至齊,并再與之通奸。魯桓公發現后,襄公令力士公子彭生挾殺魯桓公,之后又殺公子彭生滅口。前686年,大夫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發動兵變,殺掉了齊襄公,立公孫無知為君。
公孫無知為齊襄公從弟,父夷仲年為齊釐公同母弟,深得齊釐公喜愛,因此公孫無知在齊釐公在世時,待遇與諸公子相同。而齊襄公為太子時就討厭公孫無知,繼位后立即趕走公孫無知,奪去其公子的待遇。公孫無知對此深為不滿,但襄公暴虐,只好隱忍等時機。
襄公時期,襄公無道,諸公子紛紛處逃。齊大夫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山東莒縣),另一大夫管仲則協助公子糾逃奔魯國。公元前685年,齊大臣雍廩殺國君無知與大夫連稱,國內無君,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相回國,魯國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咬舌吐血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迎公子小白回到臨淄即位,是為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發兵迎擊魯國,在干時(今山東省桓臺縣)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莊公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讓齊國成為強國,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 想成就天下霸業,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桓公和管仲談論 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后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
另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 等小國。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將齊國的霸業推至高峰。
齊國的霸業崩潰
桓公晚年昏庸,重用佞臣衛公子開方、易牙、豎刁等人,當賢臣管仲、隰朋及鮑叔牙等相繼去逝,齊國開始走下坡。諸公子亦各樹黨羽,爭奪君位。齊桓公和管仲立公子昭為太子,并囑托宋襄公予以照應。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
冬十月,齊桓公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尸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身死不葬,蟲流出戶”。后來易牙、豎刁等人擁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公子昭逃奔宋國。
前642年春,宋襄公聯合曹國、衛國、邾國領兵攻齊,以助公子昭歸國爭位。三月,迫于諸侯軍隊的壓力,齊眾大夫在國氏、高氏兩家的率領下誘殺豎刁、無虧,迎立太子昭。但其余四公子的追隨者興兵攻打已入齊境的太子昭,迫使其逃回宋國。同年五月,宋襄公再度發兵,擊敗齊眾公子于甗(今山東濟南附近),太子昭遂得以入齊都臨淄即位。此次動亂之后,齊國國力衰落,齊桓公霸業告終。
孝公死后,其子被衛公子開方殺死,公子潘奪位,是為昭公。昭公死后,其子舍在位僅五個月,就被公子商人弒殺自立,是為懿公。四年后,懿公被弒,齊人恨懿公驕恣,廢其子而迎公子元于衛。公子元即位,是為齊惠公。一連串的爭位至此結束,但齊國此馬亂因此國力衰落,只能跟隨晉國與楚國爭霸。
惠公死后,齊國國勢日蹙。頃公在位時(前589年),齊軍在鞍之戰中被晉軍打敗。靈公在位時(前555年),齊國因背盟討伐魯國。晉國帥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諸侯興師伐齊:齊靈公親自率師御敵,在平陰被聯軍大敗。自此已無力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