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莊王問鼎
楚莊王(?-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zhàn)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春秋五霸之莊王問鼎,希望對你有用!
楚莊王畫像圖片
楚國基本信息
楚國,又稱作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庫現(xiàn)存大量楚貴族墓)的楚部落,滅于秦國。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慶、廣東、安徽、江蘇、河南、江西部分地方。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dāng)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據(jù)《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xué)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于丹淅之地,建都于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建立了楚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一路南征,滅掉了隨國(今湖北隨州),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后諡武)。被楚國消滅的小國還有古麋國(湖北鄖陽、房州一帶)、盧國、羅國(湖北襄陽、荊門一帶),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諸侯國,成為華南的霸主。公元前223年,楚滅于秦。楚君的后人多以熊為姓,稱為熊氏,史稱熊氏正宗,即江西熊氏。 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前川街的大熊灣(無雜姓)和小熊灣(有雜姓)的熊氏為南北遷移時由江西遷至于此地。
楚莊王個人簡介
楚莊王(?-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zhàn)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是中華尚武第一人。
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fā)揮巨大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謚號莊。后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guān)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
莊王問鼎中原
自莊王三年(前611年),楚國先后伐庸、麋、宋、舒、陳、鄭等國,均取得勝利。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今河南嵩縣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邊,“觀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陽陳兵示威。周王派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quán)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dāng)詢問。”楚莊王傲然地對王孫滿說:“你不要阻止鑄鼎之事,我們楚國只要把折斷的鉤(一種銅兵器)尖收集起來,就足夠鑄造九鼎了。”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jié)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態(tài)度強硬的嚴(yán)詞斥責(zé),楚莊王只好退出周疆。
莊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泌之戰(zhàn)中一舉擊敗當(dāng)時楚國以外最強的諸侯晉國,自此楚國強盛一時,不再有敵手。莊王二十年(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wèi)、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于蜀(今山東泰安西)會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楚國是南方一大國,經(jīng)濟、軍事力量都很強。楚在周初以子男爵位受封,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 年)要求隋國向周王請求,提升他的爵位。隋國君向周桓王轉(zhuǎn)達楚人的要求,周桓王不準(zhǔn)。楚王熊通生氣說:我的先祖鬻熊還是你文王的老師哩,成王封我子男土地,現(xiàn)在蠻夷都歸服了我,你不提升,我自己提升。于是在他即位的第37 年(公元前704 年)自立為王,死后后人加一謚為武王①。這是除周王外,諸侯國稱王之始。表示楚要與周王抗衡。
楚國的北上先后受到齊桓公和晉文公兩位霸主的打擊,一直未能如愿。魯文公十四年,楚武王的四世孫莊王侶繼父穆王即位,楚國在中原才得以一顯身手。
楚莊王上臺時,晉文公、秦穆公均已死去。齊國沒有什么作為。楚莊王雖是少年即位,卻是有心計、有作為的一位能人。他即位之初,不大講話,以觀政治動向,有"三年不言"之說。他的老師斗克和公子燮專政,與令尹子孔、潘崇爭權(quán)。莊王利用廬大夫戢黎殺掉斗克、公子燮,內(nèi)亂才稍平定。
莊王即位初年還遇著兩大問題:一是天災(zāi),百姓缺糧;二是西北部的戎人不斷進逼。莊王決定先解除戎族的威脅。在楚莊王三年(前611年)秋,起兵伐戎族人中為害最大的庸人。庸人居住于今湖北竹山縣境。楚軍缺糧,官兵同吃一樣的飯食,急行軍到達戰(zhàn)場。楚軍根據(jù)庸人輕敵的弱點,先偽裝失敗,以麻痹敵人。庸人認(rèn)為楚軍不堪一擊,不設(shè)防。
① 李斯:《諫逐客書》,《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
①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
楚大軍突襲,一舉滅掉庸人。庸人被滅,其他跟著叛楚的部族,又紛紛歸順楚人。
楚國內(nèi)部安定,戎族歸服,莊王于是北上爭奪霸主。楚莊王六年(公元前608 年)進攻陳國、宋國。晉趙盾率軍相救,在北林(今鄭州市西南)與楚軍相遇,楚人活捉了晉大夫解楊,晉被迫迅速退兵。次年春,楚國指使鄭國進攻宋國,大敗宋軍。晉國在這年夏天糾合宋、衛(wèi)、陳三國軍隊準(zhǔn)備攻鄭,以為宋報仇。楚人聞訊后,將大軍開到鄭國都城下等待晉國聯(lián)軍,趙盾率領(lǐng)的四國聯(lián)軍竟不敢前來就退了回去。
楚軍兩次對晉國占上風(fēng),莊王也就掌握了晉國的虛實,大膽北上。
楚莊王八年,楚莊王率領(lǐng)楚軍進攻地處伊洛地區(qū)的陸渾之戎,順勢將大軍開進周王室的國土上,列好陣勢。周定王忙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卻向他打聽周王九鼎的大小輕重。九鼎是王權(quán)的象征,楚莊王問鼎的大小輕重,用意甚明,是企圖取周而代之。王孫滿知莊王的用心,于是就用話去折服他,說:"在德不在鼎"。并批駁他說:"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①楚莊王聽到王孫滿的話來得硬,楚當(dāng)時也無力取周而代之,就退兵回國。
楚莊王后世評價
楚莊王,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在位初期,“昏聵閉塞,貪圖酒色”,國政皆賴于成、斗二氏,無所作為。
莊王親政后,勵精圖治,對內(nèi)分令尹之權(quán),壓制若敖氏,任用蘇從、蒍賈、伍舉等賢臣。后子越政變,莊王沉著應(yīng)對,一戰(zhàn)定乾坤,穩(wěn)定后方;對外與晉國趙盾、郤缺多次爭霸受挫,卻能屢敗屢戰(zhàn),任用孫叔敖大膽革新,楚國大治。
邲之戰(zhàn),軍令統(tǒng)一的楚軍大敗政出私門的晉軍,宣告著楚莊王霸業(yè)的功成名就,其雄才大略使楚國稱霸于中原,號令諸侯,打破了晉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并矢志不渝的維護著霸業(yè)的延續(xù),時刻盯防著晉國的反撲。楚莊王的強勢北進,客觀上促使著先進的中原文化與個性獨特的荊楚文化的水乳交融,也為先秦時代華夏文明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其豐功偉績足以永載史冊,千古傳頌。
然而,楚莊王并未將楚國國策法律化,依舊采取人治而非法治,終為時代所局限,其處理后事上的疏忽導(dǎo)致人亡霸滅也就顯得勝敗有憑。而自楚莊王后期所推行的王族政體也對日后的楚國影響極為深遠。此后百余年間,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公子圍、子皙、子瑕、子常、子西、子國等楚國王室成員先后充當(dāng)令尹,雖亦一度抑制了卿族勢力膨脹,卻日漸腐敗直至淪喪,成為楚國發(fā)展圖強的最大毒瘤。